鄭凌焱,孟 琳
大學生實習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鄭凌焱,孟 琳
摘 要: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下,大學生實習普及度不斷增高,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日益顯現,急需解決。本文概述了現階段大學生就業前實習的現狀,發現大學生在實習過程各個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既有大學生自身因素,也有學校、企業、政府方面的影響。文章以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為例,分析具體問題,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實習;現狀問題;措施
鄭凌焱,孟琳/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在讀碩士(廣東中山528402)。
實習是大學生探索社會的有效途徑,通過實習,可以有效地探索工作世界,獲得物質報酬,并將所學應用實踐。對于學校來說,就業實習是學校對學生的考核制度之一,是對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檢驗;對于企業來說,可以招賢納士;對于大學生來說,可以降低“現實沖擊”[1],更快地適應正式工作,可以建立自我職業概念,明確職業能力[2]、興趣和工作價值觀[3],可以增加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4]。據文獻顯示,有實習經歷的學生比沒有實習經歷的學生獲得穩定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了12%,通常也會擁有更高的薪酬。
本研究采取問卷法和個案訪談法收集資料。分別從學校、實習單位、學生三個角度調查影響大學生實習現狀的因素。研究對象為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學生。大學生實習調查問卷與企業調查問卷的發放時間為2012年6月10日-2012年6月20日,問卷分別印發120份和100份。經過缺失值處理,最終有效樣本分別為116份、9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分別是96.7%、94%。
1.實習崗位一崗難求。隨著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加,企業的實習崗位數量沒有與之相匹配,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大量大學生找實習工作十分困難,部分企業由于種種原因不愿意招收大學生實習(見圖 1)。

圖1 影響企業接受大學生實習的因素
由圖可知,影響企業接收本科生實習的主要因素是:擔心影響企業正常運轉的占30.14%,增加企業成本負擔的占37.46%,增大商業機密泄露風險的占30.7%,擔心學生人身安全,害怕承擔額外責任的占20.28%。可見,企業對提供大學生實習工作崗位的態度十分謹慎,未針對大學生的情況制定人力資源安排,選擇實習生要求不合理,導致實習中企業主體缺位。
2.實習的法律法規尚未健全,實習生權益無法保障。2010年,廣東省提出了《廣東省高等學校實習與畢業生就業見習條例》,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學生實習過程中的一些法律缺失及權責不清的問題。但是條例內容多、大框架結構、界限模糊,導致其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效用。由圖2看出,將近40%的大學生面對在實習過程中的權益侵害,選擇維護自身權益的也僅占13.9%,選擇忍氣吞聲占總數的86.1%。

圖2 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應對權益傷害的態度
3.高校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但缺乏統一規章制度與科學管理。通過訪談顯示,學校對實習管理不科學。其一是學業與實習時間沖突,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到企業工作3天,而總時長至少為3個月。這也使一些學生不得不占用正常的上課時間,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活動及學習效果。其二是安全管理問題。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安全責任完全歸于導師、輔導員以及班主任。老師找不到人,更別說管理。實習生成了“上班族”,白天學校的管理處于“真空”狀態。由此可見,高校一系列的關于學生實習方面的規章制度在基本問題上還沒能達成統一,尤其是權責的具體化方面仍然含糊不清。
4.實習效果不佳。據訪談顯示,大學生剛到企業基本幫不上忙,同時還要占用辦公資源。在實習崗位剛剛熟悉,實習期卻要結束了,企業投入的培訓成本還沒看到效益,企業很不劃算。企業常常出于與學校或個人的關系,接收了實習生,但并沒有具體安排實習生的工作。把大學生實習歸結為八個字——“端茶、倒水、QQ、校正”,形象地表現出了實習內容的尷尬。企業抱怨,認為實習學生沒有工作經驗與社會閱歷,甚至不懂社交禮儀。如果不嚴加管理或時刻注意防范,會為單位鬧出亂子。
多數學生認為在實習過程中學不到東西,不能把專業知識有效運用,也無法做到在實踐過程中檢驗、深化所學。如,金融、會計、工商類等專業尋找實習崗位較為困難。一般的企業是不會讓一名實習生來給他們做賬、管錢,而銀行也不會把涉及到現金等一些核心業務提供給學生實習,如此一來則導致實習效果不佳,收獲不大。
1.學生自身對大學生實習的影響。對116名大學生進行調查,選擇影響大學生選擇實習企業的9個因素做分析,分別是學生的興趣、專長;薪酬待遇;與專業相關的實習企業;企業提供的職業或崗位;企業的社會聲望;企業的規模;學校的推薦或親戚朋友的介紹;曾有過類似的工作經驗;容易或要求低的工作。調查按照完全同意、同意、沒意見、不同意、完全不同意5個級別賦值,記為5,4,3,2,1。具體的得分見表 1。

表1 大學生選擇實習企業時考慮的因素分析(n=116)
從表1可知,最能影響大學生在選擇實習企業時的9個因素中,第一是“興趣、專長”,得分為 4.05±0.76;第二是“薪酬待遇”,得分為 4.01±0.95;第三是“與專業相關”,得分為 3.90±0.85。得分最低的是“容易/要求低的工作”,次低的是“有類似的工作經驗”。由此可見,大學生在選擇實習企業時主要考慮自身的優勢特長,并且緊密與專業相聯系,期望可以學以致用,并獲得較高的薪酬。
2.企業對大學生實習的影響。依據對94家用人單位的調查,愿意接受大學生實習的有45家,占48%;不太愿意的有49家,占52%。用人單位不愿接收實習生的主要原因有:擔心影響正常工作,擔心泄露商業機密,擔心增加額外負擔,擔心為他人做嫁衣,不值得,擔心萬一出了事付不起責任,擔心實習生不好管理。
企業給予的實習崗位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一些學生實習量多質低,大多數學生并未得到能提高其專業能力的實習崗位。另一個角度來說,有的企業未能建立相關的實習生機制,為了節約成本而壓榨實習生勞動力,導致實習生的基本生活也無法保障。
3.實習方式。由表2可知,88%的大學生選擇假期較長的寒暑假及部分長假參加實習實踐,值得注意的是,有12%的學生在平時上課期間還有兼職,有時要占用上課時間,會影響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在獲得實習機會方面,通過自己尋找的占68%,說明學校在提供實習機會方面仍有較大的努力空間。實習工作時間以排班制為主,占86%。

表2 大學生的實習時間統計分析(n=116)
1.實習中企業主體缺位。企業對提供大學生實習工作崗位的態度十分謹慎,未針對大學生的情況制定人力資源安排,選擇實習生要求不合理。面對權益侵害,絕大多數大學生會選擇消極對待。
2.高校的實習規章制度不健全。實習制度的基本問題不統一,權利義務模糊不清。
3.多數學生認為在實習過程中學不到東西,不能把專業知識有效運用,也無法做到在實踐過程中檢驗、深化所學。
1.學生在選擇實習企業時優先考慮的是結合自身優勢,發揮專業特長,學以致用,獲得較高的薪酬。
2.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導致招聘實習生缺乏積極性,沒有完善的實習制度。
3.大學生的實習基本通過自己尋找,更多的是選擇在假期,采用排班制。以上結論對于了解大學生的實習現狀及影響因素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通過實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學校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是企業選拔人才的手段。
為了提高實習的效果,結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下列建議:廣開途徑設法提高實習單位的數量和質量。如,通過企業宣講會、往屆畢業生介紹、成功人士介紹和實習招聘會等形式幫助廣大學生充分掌握實習信息;學校做好學生與企業之間的協調工作,輔助大學生做好職前培訓,以打消企業對實習生的種種偏見。
:
[1]Taylor,M.S.Effect of college internships on individual participat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8,133(3):393-401
[2]Gault,J.Redington,J.&Schlager,T.Undergraduate business internships and career success:are they related[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00,(22):45-53
[3]Brooks,L.Cornelius,A.,Greenfield,E.&Joseph,R.The relation of career-related work or internship experiences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enior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5,(46):332-349
[4]Callanan,G.And Benzing,C.Assessing the role of internships in the career-oriented employment of graduating college students[J].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4,46(2):82-89
中圖分類號:G645
B
1671-6531(2013)03-0046-02
: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