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飛 潘 璐
(云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和投融資體制的改革進程的邁進,投融資的方式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專業化的平臺公司建設就得尤為重要,雖然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財力上對其進行了支持,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環境的動態變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對投融資平臺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簡單地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作為導向只能將其做“大”但不能做“強”,隨著投融資平臺建設的深入以及政府的財政預算和各種制度等因素制約,其發展勢必會遇到更多的障礙。企業動態能力最早見于Teece和Pisano提出的“地位、路徑、過程”的3P范式模型,是指企業在動態環境中有效的安排資源、調整內部組織技能和職能的一種能力。該理論提出后,企業的發展能力與動態能力就受到廣泛關注,國外對動態能力的研究其主要集中在基于資源觀和企業演化等方面,國內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其定義、性質及動態能力對企業績效影響等方面,而較少的涉及企業動態能力的形成過程及創建機理方面。基于我國地方性投融資平臺成立的時間較短,在建設初期可以通過政府的各種資源及其壟斷勢力來推動發展,但長期來看,要想保持其競爭優勢,則需要尋找動態競爭環境下的新發展模式。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并結合模糊聚類分析方法和歸納法對平臺企業的動態能力的構建進行探索。
在動態競爭的環境下如何構建企業的動態能力,企業動態能力對企業持續發展的作用機理如何及其形成過程也都值得思考的問題。雖學者們從資源觀[1]、企業組織對環境的反應能力、知識創新機制等[2]以及內部組織的學習、協調整合能力[1]等角度對企業動態能力進行了深化分析,但對其構成要素卻存在很大分歧,考慮到投融資平臺在動態、非線性環境中承擔經濟和非經濟功能,針對其地位的特殊性、組織協調及溝通緊密性,可以將資源的配置能力[3]、戰略反應能力[2]、企業組織的學習能[1]以及溝通協調能力[4]四種要素維度應用到我國地方投融資平臺動態能力構建上來,其構建模型如圖1所示:

圖1形象的描述了構成企業動態能力的四維度與環境、企業業績之間的關系以及動態環境中企業能力形的機理:企業的動態能力需要多種要素共同構建,并且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和促進,最后到“要素群”之間協同并有效“融合”而成企業動態能力。
動態能力理論認為企業應該通過獲取知識、提高管理以及員工的學習來提升其動態能力以在不斷改變的競爭環境中求的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并以此提高企業的戰略目標的敏感性。知識被知識基礎觀者認為是企業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企業的通過學習來提高動態能力,并通過構建企業內部的學習機制來創新企業運作程序的系統,這種相互補充和促進的“二階”學習機制能夠進一步提升其動態能力,企業長期的不斷學習和創新的循環,實現對新知識的有效利用和不斷探索以提高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能力,地方性平臺作為企業的特殊品種,實現知識的管理對其動態能力的提升以及保證其行業競爭力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由構建動態能力的組織學習能力的維度可知:對于知識的管理包括對經驗技術的總結、知識的外部獲取、知識的吸收和知識的運用等。知識的獲取通過經驗總結等“干中學”,實現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外部知識內部化的過程,通過不斷學習,企業最終實現知識能力的提升,形成“動態能力、知識管理、知識學習和創新”的閉合回路,通過學習和反饋的各個環節來提高企業對外部環境的反應速度以及戰略調整能力。
平臺企業的社會關系網絡是平臺企業為了適應環境變化,通過融合外部企業組織、政府部門等資源以提高自身市場競爭的能力。這種可被視為社會資本的企業社會網絡是能夠促成不同組織部門之間信息的傳遞與溝通,在實現外部信息內部共享化的同時也可以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社會關系作為一個專業平臺企業所擁有的能夠給其生存和發展帶來核心資源和戰略信息的社會資本,合理使用該資本就能有效促進專業平臺企業對內外部資源的重新整合與優化資源配置,進而提升專業平臺企業自身的動態能力,同時,在專業平臺的社會網絡關系中,平臺內部人員(尤其是高管)的個人關系網絡能力也可以促進平臺社會網絡能力的提升(比如科研人員的頭腦風暴、領導的個人魅力等)。綜上所述,被基礎資源觀者所忽視的平臺自身的社會網絡能力也是一種極具價值的無形資源,構建專業平臺的社會關系網絡是其動態能力形成和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保障。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指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等基于財政撥款或通過股權參股等設立的、承擔政府部分或者全部投資項目融資功能的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體,投融資平臺主要包括了由地方政府組建的為城市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或擔保的投資公司、開發公司以及資產經營公司等專業性的投融資公司,政府通過這些公司注入一定數量的資金并劃撥土地等資產而組建的能夠達到融資門檻的公司,必要時再對其作出等價于還款承諾的財政補貼,促使該平臺將其融入的部分或者全部資金投入到該地區的市政以及公用事業建設項目中去。
根據上述對投融資平臺的定義可知:該平臺主要為解決單純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不可能促進公共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等問題而專門成立的公司,從可以為政府對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運營提供融資支持,并對民營資本不愿意涉及的低利潤或者耗資多回收期長的項目或者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財力支持,從而可以在提高城市居民社會福利的同時促進區域內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在此層面上平臺承擔著政府政策等非經濟功能,這一點與歐洲國家(除英國外)、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國有企業的性質差不多。與此同時,平臺不僅可以給地區帶來非經濟功能,還可以給地方政府帶來經濟功能,經由投融資平臺融資建成項目之后,憑借其壟斷地位可以適當的收取一定的費用,一方面可以給政府帶來穩定的現金流以補貼企業投資的成的同時也增加了就業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帶動外來資金對該地區的投資,從而杠桿性的刺激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當然,平臺的除了能夠給地區帶來前述正向效應意外,還可以轉移政府當前的債務,為政府實現去債務化提供了渠道,然而其負擔著地方政府債務的平臺的發展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基于上述背景提出了平臺構建動態能力以使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而如何提升企業動態能力的維度呢。
為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平臺內部能力的提升,構建專業性平臺的動態能力對保持其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前述分析,企業的動態能力提升是基于四種維度能力(資源配置能力、戰略反應能力、組織的學習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的相互作用的效果,因此,任何一種維度能力的缺失都有可能影響企業動態能力的形成,考慮到平臺自身的特殊性,可以通過內外兩種途徑來提升四個維度的能力:
從企業的內部路徑來看,首先,優化制度設計。在企業制度方面可以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來規范企業的發展,通過明晰產權來規范企業的運行;在企業文化方面可以引進先進的企業文化,成為以城市基礎服務為理念的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的服務影響力;在員工激勵等方面創建企業發展愿景、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員工的價值目標與企業的發展相融合,促進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其次,培育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是不可置疑的,企業的關鍵人物的風險偏好程度、重大事件的決策能力、對市場變化敏感性等能夠顯著的影響一個企業的動態能力,只有通過培育勇于承擔個人責任和社會的企業家精神,才能準確把握市場、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在網絡信息化和環境動態化中保持企業持續競爭優勢并快速發展。最后,完善人力資源制度和學習機制。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一個企業的人才儲備和知識的學習更新能力將決定其是否能夠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通過構建完善的人才招聘制度來吸引有潛力的人員,并且通過不斷的學習,在交流中碰觸希望的火花,為企業注入新的動力。
從企業的外部路徑來看,一是構建“四位一體”的政產學研平臺,促進專業性平臺與政府、高校的交流學習,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二是加強與外部企業、產投基金等的合作,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增加資金勢力、以此緩解平臺承擔政府債務的壓力,同時積極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來,提高全民資金的參與度,以更好地投資建設符合大眾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企業的社會網絡關系能力,使平臺能夠保持持續核心競爭力。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步伐的加快,企業發展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持續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對平臺所處的環境分析、動態環境下企業持續發展的要求構建了符合平臺發展的動態能力的維度,是基于企業資源基礎觀和知識基礎觀最新研究進展中的對動態能力構建的深化。
然而,我國投融資平臺在產權安排上仍是以政府政策和資金為主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外部資源的參與度,并且有關平臺建設的制度給予平臺與生俱來的壟斷性給制約了其自身和企業的發展。本文提出了構建平臺動態能力的四種維度能力,以知識和社會關系網絡視角下的動態能力的演化機制,構建動態能力的內、外部路徑,和相應的對策建議。而對于企業動態能力對企業的創新活動、企業的運營績效等方面特別是在于實證研究還有待于深入,以豐富企業理論。
[1]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2]David Collis,Cynthia Montgomery.CorporateStrategy:AResource Based Approach[M].Boston.McGraw-Hill Companies,Incorporated,1997.
[3]Eisenhardt,K.M.and Martin,M.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05-1121.
[4]IansitiM., Clark K.,.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apability:Evidence from product development in automobiles and mainframe computer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55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