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白 麗
(大理學院基礎醫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
獲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種致死性傳染病,主要通過血液、性及母嬰這三條途徑傳播,因此性工作者及吸毒人群被視為HIV感染高危人群。性工作者是STD(性傳播疾病)與AIDS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的橋梁〔1-2〕,因此受到高度重視。由于STD的感染可增加HIV的感染的危險性〔3-4〕。因此對性工作者這組高危人群定期常規進行STD檢測,不僅有利于早期診斷及治療,而且是預防和消除HIV傳染源的主要策略。本文以云南地區有商業性性行為者為研究對象,健康體檢者為對照,通過測定該組人群STD病原體的攜帶率與健康人群的差異,期望闡明HIV高危人群STD病原體攜帶情況,為更好地實施預防治療干預活動提供理論基礎。
1.1 研究對象 研究人群為大理州轄區內年齡在20~30歲,女性性工作者120例(高中以下學歷)及女性健康體檢者共71例(本科以下學歷)。
上述研究對象排外了HIV感染、免疫功能缺陷、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燒傷者;無化療藥物、放射性治療、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廣譜抗生素的應用;一周內陰道未用過明顯影響結果的洗液者;采標本局部無明顯其他感染及無明顯創傷。
1.2 陰道分泌物的采集及現場實驗
1.2.1 一般情況調查 采用一般問卷方式,內容包括婦科病史、孕產史、月經情況、避孕方式、分娩方式、藥物使用情況及生殖道感染相關自覺癥狀等。
1.2.2 分泌物采集 用女性無菌的專用拭子(長豐衛生器械有限公司)從陰道側壁上1/3外旋轉一周,取得的陰道分泌物立即保存于1 mL的營養肉湯中,2 h內送至實驗室進行分離培養。
1.3 檢測方法 采用改良的沙氏及科瑪嘉培養基來培養及鑒別念珠菌,巧克力培養基來鑒別淋病奈瑟菌,采用支原體分離鑒別管檢測支原體;應用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檢測人乳頭瘤病毒。
1.4 主要試劑 科瑪嘉念珠菌顯色培養基(CHROMagar Candida medium,鄭州博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珠海市銀科醫學工程有限公司生產的支原體分離鑒別管(培養法),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HPV6/11型核酸擴增試劑盒。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間感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2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真菌分離培養及菌種分布 見表1-2。

表1 兩組人群陰道分泌物念珠菌陽性率比較

表2 陰道分泌物假絲酵母菌菌種分布及構成比
排除用藥對培養結果的影響,高危人群實測人數為111人,陽性例數為39人,陰道分泌物真菌培養及菌種鑒定結果顯示,HIV性傳播高危人群組假絲酵母菌陽性率35.1%。同地區健康對照組實測人數71人,陽性率22.5%;結果顯示HIV高危人群假絲酵母菌攜帶率高于健康人群,經χ2檢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菌種分布上,前者白假絲酵母菌占的比例高于后者,種類豐富,并且分到5株多細胞真菌。
2.2 支原體培養 見表3。

表3 兩組人群陰道分泌物支原體陽性率
對HIV性傳播高危人群組和健康對照組的支原體的陽性率進行對照,HIV性傳播高危人群組陰道分泌物支原體陽性率74.6%,同地區健康對照陽性率52.1%,支原體陽性率高危人群高于健康人群,經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 淋球菌分離培養鑒定 經巧克力培養基接種,5%CO2培養,革蘭染色鏡檢,并結合陰道分泌物直接涂片革蘭染色鏡檢,所有采集標本未分到淋球菌。
2.4 HPV6/11型檢測 見表4,圖1。

表4 兩組人群陰道HPV6/11型陽性率比較
在59份HIV性傳播高危人群組陰道標本HPV6/11型陽性率為35%(21/60),高于健康組13.3%(8/60),經卡方檢驗χ2=7.685,P=0.006<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圖1 兩組人群HPV6/11型陽性結果
HIV高危人群陰道分泌物乳頭瘤病毒陽性標本有21份,陽性率為35%健康組陰道分泌物提人乳頭瘤病毒陽性標本有8份,陽性率為13.3%。
STD是以性接觸為主要傳播方式的一組疾病,能引起性病的病原為病原體,包括真菌、病毒、衣原體及支原體等。常見的STD間存在著關聯,一種病原體感染可以成為另一種病原體感染的危險因素,特別是增加HIV的感染的危險性〔5〕。
本次研究共調查了120例HIV感染高危人群,及71例健康體檢者陰道分泌物STD病原體,其中包括淋球菌、酵母菌、支原體(Uu/Mh)及HPV6/11。除兩組人群均為檢測出淋球菌外,HIV感染著性病病原體陽性率均高于健康體檢者。念珠菌是引起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陰道念珠菌病已成為婦女最常見的陰道炎癥之一,嚴重的影響了婦女健康和生活質量,其中主要以白念珠菌感染為主,并且可通過性行為傳播〔6-7〕。本實驗中HIV高危人群陰道分泌物中的念珠菌攜帶率為35.1%高于71例健康人群陰道分泌物中念珠菌攜帶率為22.5%,高危組中白色念珠菌構成比(79.4%)明顯高于健康組(62.5%)。白色念珠菌在念珠菌屬中致病性較其他菌種高,可見高危人群比健康組更易患陰道念珠菌病。除酵母菌外,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較常見的病原微生物還有支原體,其與HIV的感染有著高度的聯系,其中Uu/Mh,為主要致病支原體,在性工作者中更常見〔8〕。Uu/Mh的感染可導致黏膜破潰,可提高性接觸情況下HIV的傳播,從而增加HIV感染及傳播的可能性〔9-10〕。本次測得HIV高危人群組性傳播病原體Uu/Mh陽性率74.6%(85/114)明顯高于同一地區健康對照組陽性率52.1%(37/71),與其在性工作者更常見相符。乳頭瘤病毒是沒有包膜的DNA病毒,流行于全世界,其感染主要傳染途徑是性接觸。HPV感染率高低主要取決于人群的年齡和性行為習慣。許多研究發現性活躍的年輕婦女HPV感染率最高,其中以HPV6/11的感染為主〔11〕。本研究發現女性性途徑HIV高危人群組陰道標本中HPV6/11的陽性率為35%(21/59),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HPV陽性率13.3%,經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HIV高危人群組陰道人乳頭瘤病毒的攜帶率高于健康組,與性活躍者感染率高相符。Uu/Mh的感染可導致黏膜破潰,可提高性接觸情況下HIV的傳播。
從上述研究結果得知,HIV感染高危人群在陰道微生態失衡的條件下,性傳播疾病病原體Uu/Mh,HPV及念珠菌攜帶率均高于健康人群,而常見的STD間存在著關聯,一種病原體感染可以成為另一種病原體感染的危險因素,特別是增加HIV的感染的危險性。因此,在制定HIV的預防措施時應充分考慮該方面的因素。
〔1〕Mustikawati DE,Morineau G,Irmaningrum Y,et al.Sexual risk taking,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and HIV prevalence among four"high-risk"occupational groups of Indonesian men〔J〕.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2009,85:391-396.
〔2〕Scorgie F,Chersich MF,Ntaganira I,et al.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al Risk Factors of Female Sex Workers in Sub-Saharan Africa:A Systematic Review〔J〕.AIDS and Behavior,2012,16(4):920-933.
〔3〕Kalichman SC,Pellowski J,Turner C.Prevalence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co-infections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systematic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using HIV treatments for prevention〔J〕.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2011,87:183-190.
〔4〕Mahapatra B,Lowndes CM,Mohanty SK,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isky Sexual Practice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Karnataka,India〔J〕.PLoS One.2013,8(4):1-8.
〔5〕Ding J,Rapista A,Teleshova N,et al.Neisseria gonorrhoeae Enhances HIV-1 Infection of Primary Resting CD4+T Cells through TLR2 Activation〔J〕.Journal Immunology,2010,184(6):2814-2824.
〔6〕Jacqueline MA,Bettina CF.Candida Infections of the Genitourinary Tract〔J〕.Clin Microbiol Rev,2010,23(2):253-273.
〔7〕趙繼芳,賈錚.念珠菌性陰道炎及抗菌藥物的研究進展〔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152-154.
〔8〕Fried AJ,Bonilla FA.Pathogenesis,diagnosis,and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tibody deficiencies and infections〔J〕.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2009,22(3):396-414.
〔9〕Napierala MS,Weiss HA.Association of Mycoplasma genitalium and HIV infe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IDS,2009,23(5):611-620.
〔10〕周良佳,吳建茹,朱一,等.江蘇省男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AIDS 相關支原體〔J〕.臨床檢驗雜志,2013,31(3):210-214.
〔11〕Low A,Didelot-Rousseau MN,Nagot N,et al.Cervical infection with human papillomavirus(HPV)6 or 11 in high-risk women in Burkina Faso〔J〕.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2010,86(5):3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