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景云

2013年7月12日,興化昭陽劇院座無虛席,掌聲雷動。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演員、興化市淮劇團著名演員瞿九干,在家鄉興化隆重舉辦“鄉情鄉音”舞臺藝術專場晚會,用藝術表演的方式報答生他養他的母親,關注關愛他的家鄉,幫助支持他的恩師、領導、同事和眾多的戲迷朋友。
瞿九干是興化林湖人。家鄉是生長秧歌的土壤。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淮劇的一腔熱情以及自身的聰慧和悟性,讓他在戲曲舞臺上如魚得水。從事舞臺藝術30年來,他像一頭老黃牛,在淮劇舞臺上勤奮勞作,默默耕耘,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瞿九干的家鄉林湖,是名聞遐邇的民歌之鄉。田頭岸邊,街頭巷尾,優美的號子不絕于耳。他的母親王素英早在1944年秋天就成了原興化縣草馮區抗日文工團的歌唱演員,后又被選調到蘇北軍區文工團。解放后他母親回鄉務農,一直是當地文藝宣傳隊的骨干演員。瞿九干從小跟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民歌。長大一點,他跟許多有名的民歌手學唱各種勞動場景的號子。就是在這塊淳樸的土地上,他受到了鄉村民間音樂的熏陶,學會了好多民歌。他富有感情的演唱,高亢明亮的嗓音,把地方民歌演繹得特別有情致,特別地動聽。
他的一個鄰居,是村文藝宣傳隊的骨干,會拉會唱。每天晚上,都有幾十個人圍著一把二胡唱栽秧號子,唱淮劇。瞿九干聽得入迷了。他回家,用簡單的工具做了一把土二胡,沒早沒晚地拉。父親看到他這么喜歡,省吃儉用,悄悄買了一把新二胡。瞿九干摸到真的二胡,激動得熱淚盈眶。從此,每天都能聽到瞿九干練琴的聲音……


1983年,興化市組建淮劇團。瞿九干以深厚的唱功,嫻熟細膩的二胡演奏,順利考入劇團,主工小花臉。在團里,他認真學習,不恥下問、虛心求教,進步很快。這一年,劇團生產第一部大型古裝戲《程咬金招親》,瞿九干在劇中主演程咬金一角,以俊美的扮相,優美的唱腔,幽默風趣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這一角色,從而嶄露頭角。
1984年11月,劇團排演由本團潘少卿創作的《三放吊橋》,參加江蘇省農村小戲創作調演,翟九干、夏琴同獲優秀演員獎,1985年,該戲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農村小戲創作調演,獲劇本創作一等獎。瞿九干小荷初露。
除了戲劇表演,他對音樂具有特別的天賦。1986年,劇團派他到泰州淮劇團,拜著名戲曲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趙震方先生為師,學習淮劇作曲。
他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虛心學習。在老師的精心教導下,他很快掌握了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和淮劇作曲的基本技巧。從此,瞿九干正式加入到淮劇作曲的行列。
在學習期間,江蘇電視臺與泰州淮劇團合作拍攝電視戲曲片《買官傳奇》,該劇由諸祖仁、顧維俊與江蘇省電視臺劉建民合作,根據淮劇《沒處到任》改編,趙老師作曲,瞿九干負責抄總譜并教唱,一個偶然的機會被導演看中,讓他擔綱主演魏成龍一角,年輕的瞿九干不負眾望,準確把握角色特點,充分發揮其喜劇特長,成功塑造了一位終日逍遙的紈绔子弟,花錢買官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形象。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此片獲1986年全國戲曲電視劇(長城)優秀單本獎。該劇在全國影響較大,曾在二十多家省、市電視臺播放,并制成電影膠片,在全國公映。各報刊先后發表評論文章多篇。瞿九干也因此名聲大震。

回到劇團,瞿九干絲毫沒有滿足,更加勤奮刻苦,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他鐘愛的舞臺。利用自己所學的音樂創作知識,先后為本團大小幾十部劇目作曲,其中,現代淮劇《沈正彬》、《燭淚》、《赤色玉麒麟》等曾獲江蘇省淮劇節作曲獎,受到淮劇界和廣大觀眾的好評。
作為劇團主要演員,他自覺鉆研業務,刻苦自學,努力提高文化藝術素養。每一個角色,都細細揣摩,力爭每一個舞臺藝術形象都有鮮明的個性。多年的舞臺生涯中,瞿九干塑造了眾多生動活潑、幽默詼諧的舞臺形象,他曾先后在二十多部大戲中擔綱主演。《春草闖堂》中的胡進,《馬前潑水》中的張木匠,《玉帶記》中的周寶來,《蓮花庵》中的季傭、媒婆,《珍珠塔》中的方母、《李翠蓮》中的豬八戒、《牙痕記》中的王金龍,《荊釵記》中的孫汝權,現代戲《留一盞燈》中的王有德、《沈正彬》中的木材老板等等,無不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絕。
他在藝術上執著追求,虛心學習,博采眾長,成了臺上臺下的多面手。既能編曲、、演奏,又能表演小品、戲曲。多年來,他一直活躍在鄉村舞臺上,立足農村、農業、農民,自編、自導、自演了眾多老百姓喜愛的小戲小品。他飾演的反串老奶奶惟妙惟肖,叫人忍俊不禁。他還長期擔任舞臺藝術總監,擔任小戲、小品的導演,取得很好的效果。小品《躲養》、《鎮長熱線》、《四老太》等詼諧幽默,教育的針對性強,深受廣大觀眾喜歡。在城鄉演出上百場,在泰州電視臺、興化電視臺多次播放。1995年他曾應邀參加江蘇電視臺新春聯歡晚會演出。
從藝30年來,他的戲曲作品、音樂作品及小品小戲表演節目曾多次在省、市藝術大賽中獲得大獎,他頻頻亮相熒屏,2010年東方衛視播出的《水韻興化》大型實景演出中,他塑造的老漁翁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主演的板橋系列劇《板橋斷雞》、《板橋賣畫》等曾在央視戲曲頻道“九州大戲臺”等欄目多次播放。他塑造了眾多生動活潑、幽默詼諧的舞臺形象,被觀眾譽為“蘇北趙本山”。

在物欲橫流的當今,憑瞿九干的才藝和知名度,在當地辦個培訓班,賺點小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始終堅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默默耕作。業余時間,他長期受聘于董北村、戴南鎮、東北村、合陳鎮、開發區等城鄉小劇團,義務幫他們輔導節目。
春華秋實,碩果累累。三十年來,瞿九干甘守寂寞,甘守清貧,無怨無悔。究竟演了多少戲、寫了多少曲子,他自己都無法統計。
對于瞿九干的舞臺藝術特色,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瞿九干天資聰穎、可塑性強,扮相俊美,音色嘹亮。他的唱腔,吐字清晰、行腔流暢、音色圓潤、氣韻悠揚,既能在高音區中縱橫馳騁,又能在低音區迂回婉轉,富有內在的感染力和強勁的爆發力。他特別注重演唱技巧,他特別注重吸取淮劇界眾多老一輩藝術家的演唱技巧與風格,特別是對“陳派唱腔”的藝術特色情有獨鐘,從他們身上汲取營養,大膽創新,有意識地把科學的發聲方法與淮劇優秀的傳統聲腔板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他的唱腔發音位置準確,吐字清晰圓潤,抑、揚、頓、挫、快、慢、輕、重,掌握得恰倒好處,很具特色,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圓,韻味十足,以聲帶情,聲情并茂。
他的表演高雅脫俗、瀟灑飄逸,做功身段沉穩凝重,特別善于塑造、刻畫人物,在角色的創造上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在舞臺表演上非常注重程式的運用,而又不拘泥于既定的程式手法,能把戲曲表演的程式創造性的融進人物的情感之中,特別注意細節和人物內心活動的刻畫。擅演劇目有《春草闖堂》、《烏龍院》、《牙痕記》及現代淮劇《赤色玉麒麟》等。在《板橋斷雞》中飾鄭板橋;在《十五貫》中飾婁阿鼠等,不同人物的表演各具特色。長期以來,他的鮮明的藝術特色和讓人嘆服的藝術魅力,一直為廣大淮劇愛好者所喜愛。
在電視、網絡等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把觀眾吸引到舞臺上來,讓老百姓共享文明、文化成果?瞿九干作過思考。面向農村、面對農民兄弟的舞臺,需要有笑聲。他導演或出演的小品,從民間挖掘喜劇因素,增強小品的諷刺性和貼近性。《四老太》作為反串表演的代表作,已經成為劇團的一大品牌。瞿九干等四位男演員反串老奶奶,舉手投足,說學逗唱,惟妙惟肖,連真正的老奶奶都以為他們就是老奶奶。他們走村進鄉,宣傳黨的政策,贊美家鄉變化,深受老百姓喜歡。近年來,小品《大蘭種錢》、《父子請客》、《站臺》,小戲《拆遷風波》、《親家的煩惱》等作品,經過瞿九干導演、作曲或表演,在舞臺上熠熠生輝,在老百姓心中落地生根。其中,小戲《拆遷風波》、《親家的煩惱》在2012、2013年度泰州市新創節目調演中分別獲得金、銀獎。
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陳德林說,這次專場演出,瞿九干在一展他個人風采的同時,不忘自己的藝術之根,不忘演繹鄉情、親情味,為30年的藝術人生畫下圓滿的逗號。相信這次專場演出后,他對人生的感悟更加透徹,對藝術的領悟更加深邃,對人物的解析更加準確。更希望懷揣鄉情、親情和夢想的他,今后的演技愈發爐火純青,為興化林湖的父老帶來新的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