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公共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城鎮公共文化建設成效顯著,較好地滿足了城鎮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水平落后、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村級文化建設相對滯后;主要問題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不健全,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文化活動相對貧乏,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其中尤為關鍵的問題就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不健全。這種現象的產生與廣大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思想認識、社會管理、群眾素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所引起的短期與長期的嚴重后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本人基于蘇南某縣級市村級文化建設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現狀,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后,談談個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議。
該縣級市現有217個村和94個社區,按照“十一五”文化設施建設的總體要求,已先后達到建成不少于200平米的綜合文化活動室的標準。基本配套內容是圖書閱覽室(農家書屋)、老年活動室(棋牌室)、健身室及其他綜合服務等,并在上級部門組織的檢查驗收中實現基本達標。近幾年來,為積極培育文藝骨干團隊,引領各地文化服務活動的正常開展,該市文化部門注重培訓、鍛煉提高各地文藝愛好者的專業素質。據不完全統計,該縣級市地域范圍內共有各類特色文藝團隊近300支,圍聚相關文藝骨干近萬人,是當前城鄉開展文化活動的主要載體。
1.專職文化工作人員嚴重不足。農村工作細致繁瑣,而村級工作人員又相對缺乏,這就造成了村級文化活動室幾乎無專職人員管理,基層文化設施的管理人員多是村委會人員兼職,他們多數時間需從事村里的其他工作,不能專門從事文化工作。精力有限,導致工作難以為繼。
2.工作待遇普遍偏低。由于政策及歷史原因,包括鄉鎮的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活動室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沒有正式編制。且大多數行政村村級經濟相對薄弱,村級財力捉襟見肘,專職人員的工資待遇相比當地其他同類在編工作人員很低,有的文化活動室專職圖書管理員,年工資不足一萬。過低的待遇令其難以生存,嚴重挫傷了其工作積極性。
3.專業水平普遍較低。絕大部分鄉鎮沒有專業創作人才,也沒有專業的文藝輔導人才,業務能力不高,基層文化工作者學習新知識、接觸新事物,出外開闊眼界的提升機會少之又少,在文化活動的組織和管理上很難有所作為,組織活動每次都是“老面孔”表演,“老節目”上臺,缺乏活力。久而久之,基層文藝活動逐漸失去了吸引力。
4.民間文藝團體缺少機制管理。由于長期以來對民間文藝團體的作用和地位認識不清、重視不夠,沒有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缺乏有效的管理,各級政府部門對這一群體也未出臺必要的管理、引導和扶持的政策措施。目前對民間文藝團體的管理處于無序、松散狀態,影響了其作用的發揮和水平的提高。
5.文化服務隊伍結構不合理。由于年輕人正處于事業的上升期,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比較大,白天忙于工作,下班照顧孩子,沒有時間參加文化服務隊伍;加之,基層文化活動普遍缺少吸引年輕人的新鮮元素,年輕人參與興趣不高,這就造成了基層文化服務隊伍年齡層次結構“頭輕腳重”,缺乏“新鮮血液”,中老年人與年輕人的比例嚴重失調。
1.領導重視程度有待提高。不少鄉鎮對文化隊伍建設意識淡薄、甚至缺失,缺乏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豐富內涵的整體把握。有的地方領導同志對村級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經濟工作是硬任務、硬指標,能夠看得見,摸得著,體現政績明顯;文化建設是軟任務、軟指標,看不到文化在引領社會、教育人民、服務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思想上重視不夠,導致一些地方對上級關于促進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相關法規、政策的宣傳、貫徹、落實不夠,農村文化工作抓得時緊時松,時管時不管,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提不到重要議事日程,必要的農村文化機構、設施和經費等得不到切實保障,成了可有可無的工作,文化工作不斷“弱勢化”,從而致使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欠債”越來越多。
2.文化經費保障不到位。經費問題是長期以來困擾基層文化單位的一大難題。由于基層文化站(室)不設獨立賬戶,人員、辦公、業務經費由鎮(街道)級、村級財政統一報銷,盡管對文化經費的投入有文件規定,但受制于領導的重視程度和文化站(室)負責人的協調、爭取的能力,以及各村實際的財力狀況,必要的經費支出很難真正落實到位。不少地區文化事業經費遠遠低于該地區財政收入百分之一的比例。由于沒有固定的經費或經費投入不足,大部分基層文化站(室)常年得不到修繕,設施陳舊;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組織文化活動次數不多,創作活動難以開展。這種全部依賴外援活動經費的方式,猶如杯水車薪,導致文化部門本身內力嚴重不足,缺乏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嚴重制約了村級文化建設的發展。
3.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目前,大部分鎮(街道)文化站事業在編人員基本是一名,仍然沿襲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核定的“一人一站”式管理模式,其余人員基本都是企業或臨時工性質,普遍待遇偏低,而村級文化活動室幾乎沒有專職人員;同時,由于管理體制、管理職能未從根本上轉變,一些鎮(街道)、村主要精力陷于辦活動,應付檢查等具體事務,從宏觀上規劃、指導、推進農村文化建設著力較少,這些都與國家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定位不相符合。此外,由于對民間文藝團體管理尚處于“真空狀態”,對民間文藝團體的扶持不夠、服務不力、管理不當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致使其組織結構松散、生存能力欠缺、開展活動艱難,呈現出“先天不足”、“發育不良”的態勢。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一是要強化領導。要進一步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主要精神,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列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加強對村級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二是要注重規劃。要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納入市級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政府事實工程,有計劃、有步驟、有系統地推動全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三是要落實考核。要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建議將基層(村級)文化建設考核單列,使之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考核結果一樣,作為區縣、部門年終工作綜合考評和領導干部年終述職考評的依據之一。
2.落實經費、多元保障。經費保障問題始終是困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的一道難題,必須切實予以重視。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各級政府要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關于文化事業經費增長不低于當年財政收入增長幅度的要求,對基層文化隊伍建設要給予重點扶持,建議每年不能低于人均五元錢。同時,在保障日常工作經費的基礎上,要不斷加大對文化活動的經費投入。二是要強化經費監管。一方面,上級財政部門要對下級財政部門文化經費的落實情況加強監管,對于未按規定落實到位的,要根據考核辦法兌現獎懲。另一方面,上級文化部門要對下級文化部門(鎮級要對村級),針對文化經費的使用進行監管和考核,嚴禁挪作他用。三是要鼓勵民間投資。引導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資助公益文化事業,從而形成“上級政府補一點、地方政府出一點,社會各界助一點”的多渠道經費籌措方式,營造全社會積極扶持文化事業,促進其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共同推進文化繁榮的良好氛圍。
3.創新機制、充實隊伍。要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克服發展瓶頸,用好上級政策,進一步激發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年輕同志的工作干勁。一是要解決待遇問題。要對文化站(室)公益性事業單位性質給予認定,落實文化站(室)人員的編制問題,區別不同情況辦理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加強文化人員的地位保障和經濟保障,理順體制關系,徹底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二是要加強隊伍建設。可以在熱心文化工作的群眾中選擇一批專業對口、責任心強、熱情度高的年輕同志參與到基層文化設施的管理與維護工作中來,充分發揮這些人員在組織和協調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落實激勵政策,使年輕同志有盼頭、有沖勁。三是要扶持民間文化隊伍。文化部門要組織專業人員結對指導幫扶,出臺赴基層工作的相關考核政策,督促專業人員深入基層、扎根基層,在團隊建設、節目排練、設備添置等方面予以資助。要積極組織政府層面的各類文化活動,進行互動交流,擴大文化影響力。
當前,加強村級文化建設,加快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既是各級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惠民工程,也是廣大基層群眾發自內心的文化需求和渴望,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和管理者,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用科學的眼光分析問題,用藝術的眼光解決問題,既要防止走過場,又要避免好高騖遠,扎實工作、奮發有為,努力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最終使文化成果、精神食糧惠及千家萬戶,為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