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重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
2012年全球油氣勘探開發投資總額再創新高,增幅連續三年超過10%,勘探開發熱點仍是深水、非常規油氣和LNG。但國內油氣價格在近年來逐步成為制約工業企業利潤提升、產能擴張及業務升級的最大障礙。另一方面,隨著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的鋪開,居民也逐漸感受到能源價格上漲的壓力。去年年中至今年一季度末,CPI水電燃料分項同比平均增速高于CPI漲幅0.71個百分點,明顯領先于CPI的漲幅。
供給方面,中國的能源結構是“富煤貧油少氣”。截止2013年二季度末,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57.19%,油氣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中國巨大的油氣需求迫使政府和企業加大油氣勘探開發的力度。同時,近年來我國天然氣生產與消費強勁增長,天然氣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市場未來前景廣闊。隨著全球經濟的溫和復蘇,美國實體經濟能源需求反彈;歐盟諸國紛紛摒棄赤字削減和財政管制策略,對油氣需求迅速提高。世界石油供需趨于寬松,布倫特與WTI油價價差有所縮小。在頁巖氣開發如火如荼、中東局勢復雜演進、油企備受成本擠壓的困境背景下,我國將加強政策引導,加快西氣東輸、陜京二線等管線的建設投產,確實保障南海及西部地區油礦的安全開采,堅決落實能源安全的基本國策和穩定國內油氣價格的重要任務。
2013年上半年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原油下游需求減弱。下游需求不振導致國內原油表觀消費量同比小幅下降,原油、天然氣消費量、進口量也同時出現下降。上半年的數據顯示,美國國內需求對外依存度下降,歐盟能源需求復蘇遲緩,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形成的二次探底時期。
2013年1-5月,中國原油表觀消費量為20696.9萬噸,同比小幅下降1.24%。成品油方面,2013年1-5月,國內汽油累計表觀消費量為3877.9萬噸,同比增長12.5%,增長幅度環比小幅上行;柴油累計表觀消費量為7024.6萬噸,同比下降1.86%,環比跌幅繼續擴大。汽油與柴油產銷變動的反差,顯示宏觀經濟形勢惡化,第二產業及交通運輸行業對柴油的需求不振。同時,汽油消費量的快速反彈則反映了乘用車產業作為第三產業支柱繼續發揮其“促消費、穩增長”的主力軍作用。從增速來看,由于汽油消費同比增幅較4月繼續小幅擴大,而柴油增幅相較4月份則大幅縮小,結合年內PPI難以好轉的預期,煉廠短期內對柴油需求的恢復缺乏信心。
天然氣需求方面。中國國內天然氣消費量保持較快增長,進口量保持較高增速,短期內國內天然氣價格面臨較大上漲壓力。2013年1-4月,中國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繼續維持快速增長的態勢,表觀消費量累計為554.5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2.9%,增速有所下降;2012年全年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471億立方米,增長13%,預計到2015年我國天然氣需求量在2300-2500億立方米/年。
雖然國內下游產業需求不振導致國內原油表觀消費量同比小幅下降,但同期國際原油價格卻居高不下。從全球范圍內來看,歐盟實體經濟復蘇雖緩慢,但多國已經拋棄財政整頓及赤字削減政策;美國房地產業的繁榮帶動諸多產業隨之復蘇;前期布倫特與WTI原油價格走勢分化的現象已逐漸得到修復;短期內國際原油需求將顯現復蘇苗頭。

圖1 布倫特油價及WTI油價

圖2 國內各規格成品油價格
2013年1-5月,中國國內原油累計產量為8619.4萬噸,同比上升1.52%;1-6月,中國進口原油13817萬噸,同比下降1.34%,但原油的對外依存度仍然維持在57.19%的高位。同期中國國內天然氣累計產量為386.6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48%,產量增速也有所下降;1-5月,累計進口天然氣(含LNG)約合206.80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進口量占52%,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占47%),同比增長45%,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升至29%。
國內方面,油企的開采及成品油產量前期呈快速增長勢頭,隨著持續低迷的宏觀經濟及產業結構調整而有所放緩。國際方面,美國頁巖氣的開采越演越烈,非OPEC國家油氣田的增產也越發普遍,諸多因素使國際油價承受著持續向上的壓力。另外美國經濟復蘇的拉動以及不穩定的中東局勢也成為國際原油產量變化的多種復雜因素之一。從5月底OPEC召開的產量目標會議來看,OPEC短期內不會削減產量,因此總體上國際原油供應格局較為寬松。
天然氣方面,我國天然氣消費量迅速增長,供應缺口迅速擴大。為了增加供給,業內大力建設上游產能,增加進口并采取多種方式獲取天然氣。我國在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南海海域新疆的703億立方米產能滿足2015年以前一半左右的天然氣需求。上述區域開發主要以三大石油公司為主體。進口方面,2015年進口氣將達到935億立方米,較2012年增加510立方米。最后,由于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格局并未改變,煤制氣仍占主導地位。新疆、內蒙等西部地區有較強優勢,中石化將建設兩條600億立方管道西氣東輸。
鑒于我國油價傳導機制逐步與國際接軌,油氣企業需要承受更大的市場定價及“產供銷”協調壓力。
2013年頭兩個季度,國際油價面臨沖高回落但分化明顯的態勢。進入二季度,布倫特原油及WTI輕質原油分化現象有所消退。
布倫特原油期貨結算價在2月中旬達到118美元/桶的高點后沖高回落,最低跌至4月中旬的97美元/桶,之后開始反彈。截止7月16日,8月份交貨的布倫特原油期貨收于每桶109.42美元,跌幅較之前有所收窄。目前布倫特原油期貨結算價處于97美元~115美元/桶之間的區間震蕩,預計隨著歐盟經濟逐步回暖,年內該商品價格將突破89美元~126美元/桶的大區間上沿,突破130美元/桶;WTI原油期貨結算價在1月份達到98美元/桶的高點后,此后基本保持在88美元~98美元/桶的區間震蕩,近期有快速向111美元強壓力位沖擊的趨勢,截至2013年7月16日,WTI原油期貨結算價為105.66美元/桶。
布倫特原油與WTI原油價格“先分后合”的走勢反映了投資者對美國經濟整體復蘇將帶動包括歐洲、中國在內的其他主要工業區經濟回暖的強烈預期。
從國內情況分析,國內成品油價格年內小幅下跌。進入二季度以來,成品油價隨國際原油價格走弱的情況有所反復,但明顯滯后于國際油價的反彈。國內經濟復蘇遲緩及下游產業需求減弱是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截止2013年7月16日,中國國內汽、柴油零售價格較年初下跌了3%-5%左右。成品油價格普遍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政策方面,2013年3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新的價格形成機制縮短了油價調價周期,取消了幅度限制,有利于原油煉化企業動態調整生產計劃。
天然氣價格方面,長期來看雖與原油價格有較強的聯動性(如紐交所WTI原油期貨價格和HENRY HUB天然氣期貨價格),但與油價的比值從歷史上的8附近快速上漲至近年來的10以上,原因是頁巖氣的開發使美國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受此影響,我國天然氣價格長期以來偏低,一方面抑制上游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刺激了不必要的需求。隨著天然氣消費量的增長,供需缺口變大,價格改革勢在必行。目前天然氣行業上下游聯動機制尚未建立,上游定價權主要在國家發改委手中,而中游和下游主要在省級發改委和地區價格管理部門手中,而居民燃氣價格調整通過聽證會。市場普遍對2013年天然氣價格調整有較強預期。
總體而言,未來原油價格有較大的上行壓力,天然氣價格將強勢反彈。歐洲和亞洲天然氣價格走勢平穩;受制于國內天然氣產銷兩旺,天然氣進口量將持續快速增長,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高位運行的油價利好上游控制能力較好的石油開采企業,利空需求不振且被成本端擠壓的弱勢企業。
從調整定價機制的根源思考,由于我國天然氣產地在西部地區,消費量卻集中于東部沿海,管道輸送成本相對較高,雖然近年來我國對管道建設投資逐年上升,但天然氣管道長度約在5萬公里,只為美國的十分之一,未來投資將在3000億元以上;LNG技術作為管道輸送的替代方式,液化裝置等相關設備也需要大量投資。經驗表明,重大設施及設備投資需要國家財政的支持,單個企業難以完成上述任務目標。為保障能源產能,使資源與市場有效對接,國家應牽頭實現貫通東西的能源產品中游物流通道規劃建設。新疆、內蒙、青海等地的公路、鐵路投資將使上述能源產地東聯內地、沿海開拓市場,并兼顧煤化工產品等地方資源的開發;建設甘肅、寧夏、江蘇、中原、西南等區域構建能源物流中轉基地,將在未來形成較完善的中游能源物流通道及“疆煤東運”產、供、銷體系。
政策方面,為加快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加強對深海領域的拓展,加速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的勘探開發,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規劃,如《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及各子行業的“十二五”規劃,既兼顧礦產資源分布規律和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以找礦突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整裝勘查區和省級重點勘查區的選區,重點突出能源、國家緊缺資源和新興材料資源。在天然氣供需方面,我國正引導消費從油氣田周邊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擴展,改善經濟發達的沿海市場天然氣消費結構,減少發達地區工業燃料和化工原料廢氣的排放。
從市場端及定價機制的制定方面來看,高價進口的天然氣數量不斷快速增長,國際油價高位盤整,綜合上述因素使國內天然氣價格上漲的壓力不斷增大。從2013年第二季度以來,長春、邯鄲等地相繼上調終端燃氣價格,兩廣地區正在進行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預計未來調價試點范圍勢必將擴大。具體來說,在擴大價格浮動區間方面,目前國產陸上一檔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允許的浮動幅度為上下10%,二檔氣允許上浮10%、下浮不限。未來并軌后的出廠基準價格允許的浮動幅度統一確定為上浮10%、下浮不限,即允許供需雙方在不超過出廠基準價格上浮10%的前提下,協商確定具體價格,賦予供需雙方更大的定價自主權。
2013年,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的業績恢復仍將面臨一定壓力,而煉油企業受油價價格上漲及成品油新定價機制的推動盈利將更加困難
2013年前兩季度,受中國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油氣開采生產企業收入增速下降,利潤回落,銷售壓力增大、銷售回款難度增加。2013年1-4月,國內規模以上石油和天然氣開采行業企業收入累計同比增速僅為1.40%;利潤總額累計同比降幅為7.90%,累計虧損企業單位超過30家,雖積極清理庫存,但境內外需求難以支撐;2013年1-4月,應收賬款凈額累計同比增長36.80%,銷售壓力加大、銷售回款難度增加。預計年內規模以上油氣企業利潤難有大規模回升。
從行業集中度來看,綜合石油天然氣行業的行業集中度普遍高于其他采礦業(證監會CSRC行業分類)。目前行業內排名前十的企業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化勝利油田有限公司、長慶油田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遼河油田分公司、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

表1 近五年行業整體重要財務指標及利潤表現
未來的油氣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將是液化天然氣、煤化工和深海煤炭、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上述行業內龍頭公司應立足我國西部、中亞及南海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確立以能源產業為經營中心的產業發展格局,做強資源獲取與資源轉換,形成以LNG、煤炭、煤化工、石油為核心產品,能源物流為支撐的天然氣液化、煤化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三大業務板塊。行業整體爭取在天然氣上游勘探開采領域每年投資3000億元以上,并有望保持8%-10%的增長;管道建設方面,干線管道投資保持5000億元左右;LNG產業鏈投資保持在300億元以上。上述投資及開采以國家主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龍頭油企牽頭,預計將對能源裝備和油田服務業有極大的拉動,為保證國內油氣價穩定和供應起到重要作用。
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我國油氣勘探及油氣生產企業必須加強自身建設,緊密聯系政府端和市場端,抓緊構建國內油氣價格穩定機制,處理好企業生產和市場價格之間的關系,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新生價格形成機制的重要功能。增強油氣企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大膽探索、勇于開拓。積極發展新油氣田的勘探和開發,推進新勘探技術的研究和探索,不斷加強掌握新技術、運用高科技的工業人才的培養,提升對“勘探-生產-運輸-銷售”產業鏈對價格形成機制的反應敏感度,切實保障能源安全穩定國內油氣價格這一關系到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要素。▲
[1]天然氣十二五規劃發布頁巖氣將實行市場定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2-12/04/c_124041999_5.htm,2012-12-4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土資源部等部門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的通知[Z].2012-6-22.
[3]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破題”定價更加市場化[EB/OL].http://www.ce.cn/cysc/ny/trq/201006/01/t20100601_20402727.Shtml,2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