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李愛玲 (瀘州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近年來,由于居民膳食結構的變化和體力活動減少,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明顯增加,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預防超重和肥胖,已成為公共衛生問題。我國成人超重和肥胖者近15%,比10年前上升了50%。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肥胖列為影響世界健康的十大威脅之一〔1〕。本文通過調查瀘州市60歲以上老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以了解該社區居民營養狀況。
1.1 對象與方法 隨機抽取瀘州市兩個社區的682名老年人,對其身高、體重等指標進行測量,通過測量的身高體重指標計算其體重指數(BMI),對各年齡組各性別進行比較;并根據BMI指數結果計算超重率和肥胖率,評價該人群的營養狀況。
1.2 統計學方法 對問卷進行統一編碼,采用Epidata3.0數據庫軟件錄入問卷調查內容并進行邏輯查錯。用SPSS18.0對數據庫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1 年齡和性別構成 本次研究共調查682人,其中男性320人,女性362人。年齡分布見表1。

表1 瀘州市682例老年人年齡、性別構成情況〔n(%)〕
2.2 BMI值 瀘州市社區居民BMI均值為24.36 kg/m2,其中男性為24.23 kg/m2,女性為24.48 kg/m2;按照年齡分組情況見表2。僅有80歲組的男性和女性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余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且各年齡組合計后男女之間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

表2 瀘州市682例居民BMI值(kg/m2)
2.3 營養狀況評價 按照中國居民營養學會的中國成人BMI評價標準:<18.5 kg/m2為體重過低;18.5~23.9 kg/m2為體重正常;24.0~27.9 kg/m2為超重;≥28 kg/m2為肥胖〔2〕。本次調查瀘州市60歲以上老年人的營養狀況見表3。該人群中男性的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均高于女性,但是對其營養狀況的分布進行男女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624,P=0.654)。

表3 瀘州市60歲以上老年人的營養狀況〔n(%)〕
肥胖是許多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因此加強對中老年人營養過剩的監測和干預顯得尤為重要,而往往超重和肥胖在中老年人當中的檢出率比較高,原因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生理方面:從中老年生理特點來看,一般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理功能有所降低,對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比成年人少;第二,運動方面:人到中老年,由于心理和現實的原因,生活規律發生變化,腦力、體力勞動減少,熱量消耗也隨之減少、郊游和體育運動也會減少,使額外的熱量堆積。
本次研究調查采用BMI指數對本地60歲以上老年居民進行營養狀況評價,其結果顯示本地老年人的超重肥胖率為54.0%,男女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高于長春中老年干部人群(45.39%)〔3〕和安徽農村中老年婦女人群(37.0%)〔4〕。這提示本地老年人的營養過剩情況比較嚴重。BMI是評價肥胖常用指標,盡管它只能作為評估個人營養狀況的多項標準之一,不能全面評價個人的營養狀況,但是其結果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本地政府及全社會都應給予肥胖問題足夠的重視,社區內應加強肥胖癥危害的宣傳和科普力度〔5〕,建立科學的膳食結構,加強體育鍛煉,倡導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勞逸結合。運用科學減肥的觀念,倡導減肥;同時要對超重和肥胖居民大力宣傳及普及保健知識,在社區內定期開設健康知識講座,增加居民保健常識。
1 中華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全國肥胖防治專題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醫學雜志,2003;83(13):1183-4.
2 孫秀發.臨床營養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71-2.
3 李思甌,何淑梅,孔 儉.長春市中老年干部人群代謝綜合征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5):475-7.
4 尹可云,胡傳來,嚴中亞,等.農村社區中老年婦女肥胖及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2007;23(7):786-7.
5 中華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全國肥胖防治專題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醫學雜志,2003;83(13):1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