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辛萍 (廣西科技大學黨委辦公室,廣西 柳州 545006)
養老扶弱歷來是傳統中國重要的倫理道德,但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削弱了家庭養老的功能,家庭照顧的比例正隨著婦女勞動率提高及高離婚率低生育率而逐漸減少,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意識有所淡化。中國“反哺式”的家庭贍養方式,使子女是否愿意贍養老人成為判斷老人晚年生活是否幸福的標準,而且這種標準當今仍然存在〔1〕。因此,家人協助照料其生活的意愿與能力,便成為老人能否在家安老的關鍵。本研究以成年子女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成年子女對父母照顧方式選擇情況。
1.1 對象 用目的抽樣的方法,選擇柳州市某高校社區居民作為調查對象。見表1。
1.2 方法 問卷數據均由調查員進行收集,調查員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所有問卷采用調查對象自填方式,對填答有困難者,則由調查員以訪談方式完成問卷,此次調查共計發出問卷435份,回收有效問卷383份,有效率88.05%。
1.3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2.0統計軟件行χ2檢驗。
2.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中,男性144人(37.6%),女性239人(62.4%);年齡分布18~29歲79人(20.6%),30~39歲158人(41.3%),40~49歲90人(23.5),50歲以上56人(14.6);學歷層次高中及以下42人(11.0%),本科113人(29.5%),本科以上228人(59.5%);婚姻狀況中已婚276人(72.1%),喪偶10人(2.6%),離異15人(3.9%),未婚82人(21.4%)。
2.2 影響子女對父母照顧方式選擇的相關因素分析 從性別角度看,男性對照顧方式的選擇更傾向于請鐘點工到家中照護父母,而女性則多選擇送父母進養老院。在照顧方式的選擇上,不同年齡層次有顯著的差異(χ2=39.889,P<0.05),年齡在30~49歲之間的子女傾向于選擇送養老院和請鐘點工的照護服務;不同學歷層次有顯著的差異(χ2=52.719,P<0.05),學歷層次較低者傾向于選擇完全由家人照顧父母,學歷層次較高者傾向于選擇送養老院和請鐘點工的照護服務;是否與父母同住者之間有顯著的差異(χ2=10.91,P<0.01),與父母同住者更傾向于選擇請鐘點工照顧父母,不與父母同住者傾向于選擇送父母進養老院;有40%的喪偶、離婚者也都考慮請鐘點工幫助照顧父母。選擇完全由家人擔照顧責任者中,以愿意與父母同住的受訪者居多(見表1)。

表1 影響子女對父母照顧方式選擇的相關因素分析
家庭結構和功能的變遷是影響子女選擇不同照顧父母方式的根本原因〔2〕。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推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家庭的出現,改變了我國傳統的家庭結構,家庭結構的變化帶來家庭功能的變化,尤其是家庭的贍養功能被嚴重削弱〔2〕。
通過生育形成的家庭人力資源是父母晚年生活保障的基礎性養老資源,一方面,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家庭子女數的減少直接導致養老人力資源減少,另一方面,隨著婦女就業率的提高,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和自我意識的不斷提升使得很多婦女不再局限自我為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因此家庭照顧的人力資源急劇減少。這就導致很多女性在選擇照顧方式時更傾向選擇機構照顧,或聘請鐘點工等方式緩解家庭照顧人力資源的匱乏。
現代社會,子女成家立業后選擇與父母分開居住的代際分離傾向日益明顯,空巢家庭可以說是現代家庭居住模式改變的標志性產物。無論從空間還是時間角度看,子女與父母的居住分離,降低了子女照顧父母的便利性和穩定性,即使有子女對父母的照顧意愿很高,但為了保證對老人生活照顧的及時性和連續性,很對子女不得不借助家庭成員以外的人力資源來照料父母生活〔3〕。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尤其對于雙薪家庭而言,很多時候面臨著對家庭中的“孝子孝女”和事業上的“成功人士”角色的兩難選擇〔2〕。調查顯示,處于青壯年時期(30~49歲)及高學歷者的子女為了維持生計或者謀求自身發展,在對父母照顧問題上顯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照顧方式的選擇上會選擇機構照顧。
構建和完善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是緩解當前養老壓力的合理路徑。子女對父母照顧方式的選擇會受到地區差異與文化差異的影響,但是子女對照顧方式的多樣性選擇,充分表明人們對養老問題的認識已經發生了變化。對于養老問題,無論是個人還是子女需求層次更加多元化,因此,只有不斷加強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才能有效應對老齡化問題。
很多子女在照顧方式中沒有選擇送養老院,與目前我國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存在容量不足,硬件、軟件水平滯后的問題有直接聯系。因此,應該加強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建設,不斷提高機構養老服務水平,并對部分老人提供優惠,依靠社會力量來減輕家庭的養老負擔。
作為家庭養老的有益補充,社區照顧模式能夠滿足老年人既不離開家,又能得到專業護理的養老需求〔2〕。但調查對象在照顧方式的選擇上對這一方式的選擇程度普遍不高,反映了我國民眾對社區養老服務的認可度還比較低。因此,只有以社區為依托,充分整合社區資源,不斷提高社區養老服務水平,豐富社區養老服務內容,大力發展社區照顧,彌補家庭養老過程中人力資源的不足〔3〕。
1 融 燕,任振魁.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獨生子女養老問題研究〔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8;16(3):17-21.
2 夏辛萍.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困境分析及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2):4494-6.
3 吳翠萍.影響城市居民未來養老意愿的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22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