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強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超聲科,河南 商丘 476100)
頸總動脈(CCA)是頭頸部的動脈主干,其中右側CCA起自頭臂干,左側CCA直接起自主動脈弓,CCA的粥樣硬化病變會造成動脈血管狹窄甚至破裂,粥樣硬化斑塊如果脫離會引起血栓,兩者均會使腦部血流供應不足,進而誘發腦梗死〔1〕。本文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病變情況,擬探討CCA病變與腦梗死之間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腦梗死患者42例為觀察組,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齡60~75〔平均(65.8±2.7)〕歲,參考《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診斷標準(2005版)》,并行CT檢查均確診為腦梗死,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精神和肢體運動障礙,腦梗死部位:左側15例,右側19例,雙側及腦干8例;伴高血壓病史31例,伴高血脂病史19例;彩超檢查:CCA雙側病變13例,CCA單側病變29例。另同期選取30例健康者為對照組,均無腦梗死或心血管類疾病史,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60~77〔平均(67.1±1.8)〕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頸部彩超檢查方法 患者采取平臥頭后仰姿勢,檢測時將頭偏向一側保證頸部充分暴露,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并將探頭頻率調到5.0~11.0 MHz,從頸動脈起始處進行探查,依次觀察雙側CCA、頸動脈分叉處(BIF)、頸內動脈(ICA)及頸外動脈(ECA)等,觀察內容包括血管走行、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頸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血脂水平、管腔內徑變化、斑塊分布及大小和斑塊類型等〔2〕。
1.2.2 血脂檢測 兩組患者禁食12 h后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血脂水平,包括總膽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甘油三酯(TG)。同時檢測頸動脈血流動力參數,包括ICA收縮期峰值速度(PSV)、舒張末期流速(EDV)較及血流阻力指數(RI)。
1.3 判斷方法 IMT異常判斷標準:頸動脈IMT<0.9 mm為正常,當IMT≥1.0 mm為增厚,當IMT>1.3 mm為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判斷標準:輕度狹窄即頸動脈內徑減少30%以上、不足50%,中度狹窄即頸動脈內徑減少50%以上、不足70%,嚴重狹窄即頸動脈內徑減少70%以上〔3〕。斑塊類型判斷標準:軟斑即脂質型斑塊,形狀不規則且突出于管腔,彩超檢查呈低回聲;硬斑即鈣化型斑塊,彩超檢查為強回聲伴聲影;混合斑即脂質纖維型斑塊,彩超檢查呈低回聲和強回聲混雜;扁平斑塊即斑塊內膜粗糙,局部隆起,彩超檢查回聲稍增強。斑塊形態判斷標準:不規則斑塊:與相鄰表面差值≥0.4 mm,輕度不規則斑塊:與相鄰表面差值 <0.4 mm,規則斑塊:表面光滑平整〔4〕。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1 斑塊情況對比 彩超檢查可見,觀察組患者發生斑塊的部位主要位于CCA,斑塊類型主要為軟斑和混合斑,彩超檢查有粥樣硬化斑塊患者34例(80.9%),血管狹窄患者36例(85.7%),IMT平均值為(1.37±0.25)mm。對照組有粥樣硬化斑塊者5例(16.7%),血管狹窄者9例(30.0%),IMT平均值為(0.71±0.22)mm;兩組斑塊發生率、IMT平均值及血管狹窄例數等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2.2 血脂水平及血流參數對比 觀察組患者血脂水平、血流阻力顯著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血流速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血脂水平和血流參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s)

表1 頸動脈斑塊形態與血管狹窄比較

表2 斑塊發生部位及類型對比〔塊(%)〕

表3 血脂水平及血流參數對比(
近年研究成果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在腦梗死過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5〕。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主要從兩方面誘發腦梗死,首先,斑塊脫落導致遠端血管栓塞,或斑塊破裂后暴露的脂質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統形成血栓,從而減少腦部血氧供應;其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血管內徑縮小,導致血管狹窄。血管狹窄和內膜增厚必定使頸動脈向腦部供血不足,當體位變化、血容量不足或是血壓下降時,將可能誘發腦梗死發生〔6〕。彩超檢測頸動脈病變具有無創安全、圖像質量高、簡便快捷及結果可靠等優點,且頸動脈是腦部供血主要通道,其位置表淺,當發生粥樣硬化病變時能清晰觀察到血管結構、斑塊形態、血管狹窄程度及血流動力參數變化等情況〔7〕,故而能直接為臨床診斷腦梗死提供信息。
本文通過分析檢測結果發現,在腦梗死患者的斑塊類型中以軟斑和混合斑為主,斑塊發生部位以CCA和BIF為主,根據斑塊穩定性分類可以將軟斑和混合斑劃分為不穩定性斑塊,不穩定斑塊中內脂質超過40%以上,斑塊表面多呈不規則形態,易發生斑塊脫落和破裂,進而形成栓塞或是脂質暴露,這也是頸動脈病變誘發腦梗死的主因。另外,腦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這也是腦梗死患者易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斑塊的原因,同時血流速度減低而血流阻力增高,也證明了粥樣硬化斑塊會降低腦部血供增加腦梗死風險。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簡便快捷、安全高效、結果可靠,頸動脈彩超診斷能盡早發現頸動脈病變情況,準確判斷血管狹窄程度、內膜增厚情況及斑塊類型和發生部位,為早期預防、臨床診斷及后期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對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 楊溪瑤,朱 峰.頸動脈彩超檢測老年腦梗死患者粥樣斑塊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導報,2009;6(8):69-70.
2 王立田,尚桂艷.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超聲特征與脂質代謝及CRP水平關系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22):4395-6.
3 Cuffe RL,Rothwell PM.Effect of nonoptimal imag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sured degree of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6;37(7):1785-91.
4 蔣正強,高金霞.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醫學,2010;30(8):89-90.
5 丁士芳,張 運,張 梅.頸動脈粥樣斑塊穩定性與急性腦梗死發病機制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6;15(8):597-600.
6 Suzuki M,Tsutsumi Y,Uchiyama S,et al.Carotid ultrasonographic appearance of the rupture of an unstable atheromatous plaque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Intern Med,2005;44(12):1320-1.
7 舒麗清.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彩超檢查結果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0):3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