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王義圍 宗春光 王兆鵬 尹成淑 巴春賀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河北 承德 067000)
目前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城市和農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殘和死亡原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最常見的腦血管病之一,且發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1〕。目前,國內針對TIA病人合并抑郁的情況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TIA病人抑郁的發生情況及其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首次發病的TIA住院老年病人,共456例,其中男248例,女208例;年齡(70±10)歲。所有病人均符合美國卒中協會(ASA)發表的最新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的診斷標準〔2〕,且意識清楚,無明顯的理解障礙,無陽性精神障礙個人及家族史,無智力障礙和認知障礙。全部病人均經顱腦CT檢查無異常,所有受試者均被告知研究方法,首次接觸相關測評量表,獲得書面知情同意。
1.2 心理測試 對符合入選要求的病人,由經過培訓的醫生分別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艾森克個性問卷(EPQ)進行心理評估,所有調查均由測評醫師按照調查要求完成,調查時采用統一調查表和標準化調查用語。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結果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TIA發作后抑郁的發生率 456例TIA發作患者,采用抑郁自評量表進行篩查,共有179例患者存在抑郁癥狀,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后抑郁的發生率為39.25%。TIA患者負性情緒評分與國內常模比較:TIA患者SDS評分顯著高于國內常模組(43±7 vs 33±8,P<0.01)。
2.2 TIA發作后抑郁發生與個性特征的相關性 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總分與艾森克個性問卷E、P、N、L的原始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漢密頓抑郁量表總分與N維度呈正相關,與E維度呈負相關,而與P、L維度無明顯相關,男女性結果與總樣本相似,見表1。

表1 TIA患者漢密頓抑郁量表總分與艾森克個性問卷E、P、N、L 原始分的相關性(r)
2009年6 月,美國卒中協會(ASA)發表的最新腦卒中和TIA二級預防指南,將TIA定義為:腦、脊髓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未伴發急性梗死的短暫性神經功能障礙〔2〕。曾有國外的研究結果顯示,TIA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主要出現軀體化、焦慮、強迫、抑郁、敵對、恐怖、精神病性等心理問題〔3〕。近年研究表明,TIA合并抑郁是腦血管病人最常見的情感障礙,TIA病人由于抑郁而出現注意力、學習和執行功能損害,不利于病人身體功能的恢復,明顯影響患者的預后。本結果發現,后患者抑郁癥狀發生率為39.25%,雖然低于以往的報道〔4,5〕,但仍提示TIA后患者抑郁癥狀的發生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需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另外,本研究中年齡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家庭關系不和睦、經濟狀況困難的TIA患者抑郁發生率越高。
探討TIA合并抑郁的發病機制:①以往研究表明,可能與TIA后中樞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NE)與5-羥色胺(5-HT)對情緒的調控作用下降有關〔6〕。②近年來大量病理形態學研究發現,TIA患者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導致腦血流阻力增加,腦組織灌注減少,這些病損可導致白質髓鞘脫失,破壞邊緣系統情緒環路的神經聯系,同時神經元缺血還可直接或間接影響與情緒反應有關的神經遞質的合成與代謝,影響神經遞質的信息傳遞。③另一方面,長期焦慮、抑郁等負性應激狀態,可直接影響大腦皮質對下丘腦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內環境的不穩定也加劇了腦血管的缺血狀況,從而促進TIA的病理演變〔7〕。
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思維、情緒和行為的特征模式,以及這些模式背后隱藏或外顯的心理機制,即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一些持久、穩定的特征。EPQ是我國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人格測驗。本研究發現,TIA患者的抑郁癥狀與E維度呈顯著負相關,與N維度呈顯著正相關。N維度高分說明此類患者情緒不穩定,易焦慮、抑郁和較強烈的情緒反應傾向等特征;E維度低分則反映個性內向,具有好靜、穩重、不善言談等特征。說明具有此種人格特征的人面對T IA的迅速發生,其內心會產生一系列異常反應,如對未來的絕望感、對醫務人員的不信任感、對家庭的自責感等,由于其內向性格的限制,患者不能及時地將內心的體驗和疑惑向外界傾訴,也不能及時地向專業人員求助,另外出現抑郁癥狀的TIA患者主要以情緒不穩為主要特征,當面對有可能危及生命的應激源時,由于其情緒的沖動、敏感、不穩定等特點,從而不能選擇正確的處理方法,也就不能及時的恢復心理的正常狀態,從而容易產生抑郁情緒,這與國內相關研究基本一致〔4〕。
本文結論提示,TIA合并抑郁的發生率較高,針對TIA患者中具有內向、不穩定等人格體征的人群應早期干預,防止抑郁的發生。
1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指南撰寫組.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0〔J〕. 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2(43):154-60.
2 Easton JD,Saver JL,Albers GW,et al.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nd Anesthesia;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lffirals the value of this statement as an educational tool for neurologists〔J〕.Stroke,2009;40:2276-93.
3 Savitz SI,Caplan LR.Vertebrobasila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5;352:2618-26.
4 劉德先,郭 宏,井光花,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抑郁癥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07;20(3):135-39.
5 張選琴,張文淵.30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后抑郁情緒與P300臨床觀察〔J〕.貴州醫藥,2008;6(32):6519-20.
6 Vataja R,Pohjasvaara T,Leppavuri A,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J〕.Arch General Psychiat,2001;58(10):926-31.
7 譚偉棠,劉 濤,張虹橋,等.后循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負性情緒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08;3(11):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