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安岳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系集中職學歷教育、各行業職前職后培訓、各項勞務及農民工培訓于一體的統培全縣各類初、中級技術人才的綜合性職業教育培訓機構。
學校培訓的主要項目為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扶貧工程培訓、勞動技能培訓、勞務品牌培訓和富士康招募員工培訓等。近三年來,針對全縣農民開展的各項培訓達一萬多人,轉移就業7676人,實現勞務增收18790萬元,切實為服務三農,助推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學校被評為 “省級勞務開發先進單位”和“資陽市人才開發先進單位”。
強化組織領導,優化培訓師資
勞動力資源是安岳最富有的資源,勞務收入已成為農民可支配現金收入的重要來源。學校充分認識到,抓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輸出就是抓農民增收,堅持把勞務培訓作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長期戰略,把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作為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大事來抓。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2012年學校在校專設培訓處負責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且堅持實行主要領導親自抓的項目法人責任制,強化了責任意識。
在師資配備方面堅持多元化、多渠道抽調力量。一是將學校現有師資送大專院校及有關部門組織的專業培訓班學習深造;二是從廠礦、企事業單位招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師及技術人員;三是聘請各類專家、教授授課;四是特約廠長、經理到學校傳授經驗。
在培訓方式上,一方面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課集中上,實踐課在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定點廠上,在實習指導教師和工廠師傅的指導下實習;另一方面實行學校與企業聯合培訓。把學校的培訓優勢與企業的設備、技術力量優勢緊密結合,做到優勢互補,定向培訓,訓需一體化,訓需雙滿意。
在考試考核機制上,由學校組織學員考試,合格的頒發畢業證或結業證書,同時組織學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合格的由職業技能鑒定部門頒發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
以市場為導向,提高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一是從農民轉移前抓起,搞好崗前培訓。這類培訓以農村18—40歲的中青年農民中知識文化水平稍高的為主要對象,進行一些難度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術工種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系統培訓。2012年學校成功完成了“川建工”、“川妹子”品牌培訓200人,勞務高級技能品牌培訓焊工30人、汽車維修工10人,承接就業技能培訓任務400人。二是以提高輸出就業率為目的。針對知識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數農民,進行一些技術難度不大、要求不太高的技術工種和規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統培訓,使農民由純體力型向體力技能型轉變。2012年學校為富士康成都群康科技公司培訓新員工近700人。三是以農業技術推廣為目的,搞好產業培訓。這類培訓以農村中老年農民為主要對象。針對這部分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家庭負擔偏重的實際,將培訓陣地前移,以農業實用技術為主要內容,進行面對面、手把手式培訓。2012年學校以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為基礎開展了全縣100名沼氣生產工培訓,組織660多位農民開展了水產養殖技術、農產品貯藏加工、果樹栽培等農業技能培訓,組織600多名農民開展了以檸檬種植、小家禽飼養、玉米制種等農業專項技術培訓。
由于學校緊緊圍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依托特色效益農業,針對農民關心關注的行業類別組織開設農業專業技能培訓班,讓農民真正掌握了一項過硬技術,促進受訓農民從“勞力型民工”向“技術型工人”轉變,不僅促進了培訓人員充分就業,也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夠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的農村實用人才。
深度融入工業園區,突出訂單委托培訓
學校利用與安岳縣工業園區毗鄰的優勢,緊扣區域經濟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需要和企業的用工需求,增設市場緊缺、深受農民歡迎的技術工種,增加中高級技能培訓項目比重。對產業升級有需求、崗位技能要求較高的特殊工種開展戰略型培訓。在培訓形式上更加突出訂單培訓、委托培訓和定向培訓。緊密結合企業對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鼓勵務工農民參加多種技能的復合式培訓,努力實現培訓和轉移就業的“無縫對接”。2012年學校在安岳縣工業園區管委會的幫助下掛牌成立了“安岳縣工業園區職工培訓中心”,與四川省特麗達實業有限公司、四川省川府金屬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五家企業實施校企合作。今年學校為園區合作企業培訓高級技能工近20人,為安岳縣盛豐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160多名員工開展崗位提高培訓。為提升園區企業員工素質,打造企業品牌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