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光 朱全貴
納稅評估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話題。可武漢市漢陽區地稅局在納稅評估中涉及到了機構變化、人員調整、方法創新等內容,從而使納稅評估這個不太新鮮的老話題增加了許多新故事。
漢陽區地稅局流傳著一個新名詞:“外分式納稅評估”,這個新名詞應當是漢陽區地稅局2011年11月份首創的。這個新名詞出現的背景是:武漢市地稅局推行的稅源專業化管理改革工作。市地稅局在稅源專業化管理改革的相關文件中曾明確提出“將納稅評估從日常稅源管理中獨立出來,突出納稅評估的地位和作用。集中評估資源,組建專職納稅評估機構,充分發揮納稅評估的監督制約作用。”
為了落實市局推行的改革方案,漢陽區地稅局黨組研究,決定拿出兩個稅務管理所專門從事納稅評估工作,即二橋稅務所和晴川稅務所。納稅評估的機構設置約占全局稅源管理所總數的20%的比例。該局還于同年成立了專業化的納稅評估稅務所,稅務所的名稱不變,但工作職能轉變了。他們稱這種由專業稅務所搞評估為“外分式納稅評估”的方式,這就是“外分式納稅評估”由來。據說實行“外分式納稅評估,”在國內不算是新聞,但當時在湖北省地稅系統絕對是首創。
據了解,國家稅務總局曾就納稅評估有過相應規范,如總局出臺的《納稅評估管理辦法》中明確:“納稅評估是指稅務機關運用數據信息比對分析的方法,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分析,通過稅務函告、稅務約談和實地調查等方法進行核實,從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斷,并采取進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為”。
總局盡管在納稅評估相應規范中明確了納稅評估的概念,但并未明確納稅評估應當采取何種納稅評估的機構及方式。按照以往傳統的慣例,納稅評估一般都是由稅務所對所管轄范圍內納稅人本年度的納稅情況進行評估。這也是眼下各級稅務機關較為普遍采用的評估方式。也有人稱傳統的納稅評估方式為“自娛自樂”。
為了搞好納稅評估的改革,漢陽區地稅局的領導班子想得更深遠一些。他們認為改革就要付出一些代價,要做出一些“犧牲”;但于工作有利,對稅收收入有利,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于是,漢陽區地稅局黨組向市局領導提出:在納稅評估改革中“不增設機構、不增加人員、不增加經費(簡稱三不增)”。
在稅源專業化管理改革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籌謀后,漢陽區地稅局的改革也算順利完成了。有的稅務所在稅源專業化管理改革中付出了很多,如稅務人員都要面對著“三減”的問題,即:“減人員、減戶管、減征收任務”。如二橋稅務所在改革前有16個人,改革后只剩下8個人。去年底區局分來了兩個大學生,目前共有10個人;再如晴川稅務所,改革前有16個人,后來也只有9個人。這兩個所做了“減法”,其它稅源管理所就要做“加法”,要增加戶管工作量,稅源管理所的任務加大了。但各稅源管理所原先所承擔的納稅評估任務分離出來了。
盡管稅源專業化管理改革的力度挺大,但在漢陽區地稅局黨組的領導下,改革順利進行。談到如何確保稅源專業化管理改革的順利進行,該局局長唐哲超也有一番感慨。
在落實市局推行的稅源專業化管理改革任務中,區局全體同志都作出了努力。許多干部要從一個已經相對熟悉的工作環境里“跳出來”,進入到一個不太熟悉的新環境里。別看這時用了“跳出來”這個詞,實際上對每個干部來說都是一個要面對感情與業務的重大選擇。如從感情上說,有些干部在原來的稅務所里干了許多年,一直在從事稅收征管工作,對納稅人戶管、對所里的征管工作環境都很熟悉。要他們轉行去做不太熟悉的而且要重新學習的工作,或者說到一個新的稅源管理所,從感情上說總有些不適應。再從業務上說,區局現有的干部也都不太年輕,有的干部曾是征管工作方面的行家里手;可現在要他們放下已經熟悉的工作環境,去從事納稅評估方面的工作,他們都得要面臨重新學習納稅評估業務知識的過程。因此,這項改革對每個稅務干部都是一個考驗。
如果與原來“自娛自樂”式的納稅評估相比,現在的納稅評估要規范多了。據稅務行家介紹:市地稅局推行的稅源管理專業化改革的核心,就是體現“專業”。漢陽區地稅局流行一句話是“專業人做專業事。”按市局稅源管理專業化改革的設想,區局內各涉稅崗位的設置也都遵從了“專業化管理”這一理念,在納稅評估中引入專業化管理的思路也是如此。行家稱,這種相對獨立的外分式納稅評估管理機構的設置,有效避免了原來在稅源管理所內設置的納稅評估崗缺乏制約機制的現象。
為了做好“外分式納稅評估”的工作,漢陽區地稅局也作了多方面工作部署,他們稱為有充分準備。如按照市地稅局的要求,漢陽區地稅局設立了專職的納稅評估管理辦公室,主要是發起評估、督促評估進度、復核評估質量、轉達評估建議書、處理及協調評估出的問題等事項。區局還在納稅評估所內設置了三類評估崗,即評估事項管理崗(所長崗)、納稅評估崗和內務管理崗。對三類崗位都明確了崗位責任和工作制度,使每一個上崗人員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做、在做的過程中應該負什么樣的責任。
漢陽區地稅局還組織專班編寫了納稅評估工作規程,繪制了工作流程圖,他們稱其是規范化管理。使評估人員上崗后就能按流程辦事,按規程操作。據從事納稅評估的稅務干部介紹:在納稅評估工作規范化操作過程中,他們做到了“三個同步,”即納稅評估任務發起、網絡和紙質資料記錄同步;納稅評估任務實施,網絡記錄與紙質記錄同步;納稅評估任務完成,網絡提交與紙質報批同步。與“三個同步”相配套的是“三不通過”,即:無納稅評估紙質資料,如約談記錄、實地調查記錄的不通過;無案頭分析資料的不通過;無征管建議的原則上不通過。
評估流程實行規范化管理,也使納稅評估為各稅源管理所認可。盡管實行了“外分式納稅評估”,但納稅評估還是在稅務機關工作場所進行,在實施納稅評估時,一般僅限于稅務機關內部,不是對納稅義務人和扣繳義務人進行實地稽查。納稅評估的信息資料主要還是來源于稅務管理信息系統存儲的信息資料,包括稅務登記、納稅申報、行政審批、發票、財務核算等資料,以及從銀行、政府機關、行業協會等取得的外部信息數據。評估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和數理統計學等現代科學手段,對納稅義務人和扣繳義務人各項涉稅指標等進行比較和分析,以揭示其異常波動程度,作為評定納稅人申報稅款是否真實、準確的參照。

4月24日,武漢市黃陂區國稅局與地稅局聯合舉辦“稅企心連心,和諧促發展”稅收知識競賽。此次競賽是黃陂區國、地稅攜手,采取稅企互動方式,整合利用宣傳資源,擴大宣傳影響力,推進和諧征納關系的深入發展的一項活動。(圖/文:李靖)
時至年底,漢陽區地稅局展示了納稅評估的成果。
一是稅收收入的質量提高了。2012年,漢陽區地稅局的收入總額達到30.03億元,比上年實際增長32.58%;其中:通過納稅評估,企業實際補繳稅收收入達到了1.7億元。
二是納稅評估水平提高了,這是眾多納稅評估人員發出的感慨。他們的感受是,現在所承擔的納稅評估任務與原先在稅源管理所里的納稅評估不一樣。原來所里的納稅評估是以稅源管理為主,稅源吃緊時就去搞一下評估。評估的情況也不需要寫規范的納稅評估報告;即使要寫納稅評估報告,也由專門的人員去寫。然而,現在每個稅務人員對評估的情況不僅要寫納稅評估報告,還要對納稅人的納稅狀況提出評估意見,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納稅評估報告的質量也很重要,要能找出征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局里的征管工作提出改進建議,評估報告還要為各稅源管理所采納。
三是干部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也許從事納稅評估工作的壓力大了,從而促進了從事納稅評估稅務干部學習政策業務的積極性。如所里主動請稅政科的同志去講解房地產稅收政策,講其它稅收業務政策。有的所還開展了老帶新、新促老的學習方法。如二橋稅務所去年底分來了一個中南財大的碩士研究生,她將在學校里學習的一些政策業務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有時還為大家講解現行的稅收業務政策。各納稅評估所還經常研究稅收政策,如上級出臺了什么新政策,企業在如何執行政策,那些方面還有偏差等。通過這樣的稅收分析,提高了從事納稅評估人員的稅收政策水平和執法水平。政策水平提高了,納稅評估的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是稅務干部人人都學會了評估分析,個個都可以“單兵作戰”。二橋稅務所梁澤文頗為自信。他舉了一個例子,某企業長期虧損,稅務干部在納稅評估時發現該企業去年成本出現異常。經實地調查核實,是該企業誤將低成本的B產品按高成本的A產品轉結了產成品,僅此一項,該企業就調增應納稅所得額1100萬元。
漢陽區地稅局認為納稅評估工作實現了“兩破”,一是打破了固有的思維模式,將納稅評估事項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去布局;二是打破了“保姆式”的管戶和納稅評估模式,實施專業化的納稅評估模式。
經歷了一年的納稅評估實踐,區局對納稅評估的認識更清楚了。市地稅局倡導的稅源管理專業化改革就是要打破傳統的稅收管理員“保姆式”的管戶方式。如在原先一個所的范圍內進行納稅評估,不僅會產生怕亮家丑自找麻煩的困惑;也會難免存在所長領導下開展“自娛自樂”的評估,導致納稅評估走過場的現象。
也許這就是意料之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