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光耀 徐 勇
退休快十年了,回憶曾經收稅的日子,仍歷歷在目。
1962年,我被崇陽縣財稅局錄用,分到金塘財稅所工作。所里租用養豬場的房子作為辦公、住宿房。我與幾個同事住10平方米的偏屋里。
報到第二天,王國齊同志帶著我下鄉收稅。我們走鄉串村,東瞧瞧、西望望,找生產隊會計問這問那:哪家殺豬了?誰搞了副業?只要聽到吆喝叫賣聲,我們便機靈地循聲而往,找手工藝人或是小商販查看定稅證、外銷證。
有一次,老王看到一個人挑擔快步前行,扯起我就去追趕,一看挑的是紅苕,我覺得很滑稽。而他說,收稅就是要眼尖手快,使應征稅款不流失或少流失。在老王的言傳身教下,不到一個月,我就單獨工作了。
勤跑路是稅收工作的基本要求。所里沒有交通工具,管鄉員下鄉收稅全靠兩條腿。一般固定戶半月進戶一次,但欠稅戶跑的次數就多了,需要反復催繳。不勤跑,臨商稅就會流失。所里每個人都起早摸黑,下鄉收稅走到哪里天黑哪里歇,沒有床鋪就睡門板。說稅收員“吃百家飯,收千家稅,跑萬里路”并不夸張,那種“吃碰飯、睡擠床、頂著草帽曬衣裳”的情景更是家常便飯。
那時,真誠服務是稅收工作的好方法,服務形式多種多樣。我們利用稅收工作接觸面廣的優勢、幫助生產隊聯系購買種子種苗,在牲畜交易中為生產隊調劑耕牛余缺;有的在收打苧麻季節,幫生產隊保管員曬麻、挑麻到收購站賣,同時收回欠稅。
不少同志還幫助偏僻農村的村民買藥和日用品。有一次,我得知古市林場青峰小隊陳會計患眼疾一月余,于是便給他送去眼藥。他老伴當時高興得不得了,陳會計則陪著我們一邊吃飯一邊講不怕狼的故事,并告訴我在山路上唱歌、吹口哨驅狼的方法。飯罷,硬不要錢,說你藥錢都不要,我收飯錢,還是人嗎?臨走時,我將一角二分錢和半斤糧票丟在桌子上就跑。
正是這種服務和聯系,在鄉親們心里一點一點地積累起感情,稅收工作在他們心里有了份量。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當時稅收工作的根本方針??h局提出這個要求后,全縣各財稅所確定了聯系點,稅務人員也有點。金塘財稅所在水坑大隊蹲點,幫助大隊植樹造林、辦養豬場,建起石灰廠和酒廠,搞多種經營。幾年時間,水坑大隊集體積累增長幾倍,稅收也大幅增加。每年遇上大農忙,全所人員出動,奔赴水坑村,搶時趕季,日夜幫著村民干,與群眾親如一家。
在金塘工作三十余年,最令人愜意的是,每半月一次回所里結報。同志們聚在一起,除了匯報、學習和布置工作外,大伙鬧翻了天。唱歌、拉琴、談天、打牙祭,那樣親近,那樣團結,純樸得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