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楚萍 吳麗麗
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企業越來越多地把環境因素融入決策過程,產品綠色化、生產過程綠色化和供應鏈綠色化等工業生態化過程在全球范圍蓬勃展開。供應商管理作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成為工業生態化戰略的重要環節之一。
綠色供應鏈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僅是一種信息和利益共享關系,也是一種標準和意識同步的協議關系。對于供應商來說,它位于整條供應鏈的上游,因此他們的行動將傳遞到整條供應鏈的每一個節點。綠色供應商給供應鏈帶來的優勢是相當顯著的,供應商在成本上的節約能夠通過供應鏈傳遞到下游的各個環節,從而提高整體效率。綠色供應鏈中包括多個環節,如綠色材料的選取、產品設計、對供應商的評估和挑選、綠色生產、運輸和分銷、包裝、銷售和廢物的回收等。在眾多環節中,如何選擇綠色供應鏈的戰略合作伙伴,特別是對供應商的選擇顯得極為重要。
高毅[1]等論證了綠色供應鏈聯盟關系的形成不僅要求企業內部有完善的供應商管理流程,而且要求企業必須將外部的合作與內部的整合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樣才能使企業不斷適應變化的市場環境,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張廣英[2]指出供應商在整個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討論了綠色供應商管理新模式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方法;黃建仁[3]在回顧綠色供應鏈管理定義的基礎上,分析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內容,并以中國臺灣A公司為案例,系統闡述了A公司在構建綠色供應鏈過程中采取的供應商管理策略的要點;覃華霄[4]、湯傳毅[5]和王志遠[6]對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與傳統模式進行了比較,闡述了進行生態型供應商管理的意義與核心內容,并對其實施機制進行了探討。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對于生態型供應商研究還很少,研究主要集中探討了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管理的核心內容和基本實施方法。在綠色供應鏈環境下如何選擇生態型供應商并進行有效的管理,目前的研究幾乎沒有,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供應商管理,是在新的物流與采購經濟形勢下提出的管理機制。供應鏈環境下的客戶關系是一種戰略性合作關系,提倡一種雙贏機制。從傳統的非合作性競爭走向合作性競爭、合作與競爭并存是當今企業關系發展的一個趨勢。
圖1 綠色供應鏈環境供應商選擇流程
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供貨商對其產品實行與環境相關的管理,亦即將環保原則納入供貨商管理機制中,讓本身的產品更具有環保概念,提升市場的競爭力。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原來供應鏈管理基礎上加上綠色要求與條件,而非推翻既有供應鏈運作再另外建置。綠色供應鏈是需先以環境為目的的價值鏈,以期能在公司管理系統中創造允許學習的公司文化、以及由總體到細節的原則,與由細節到總體的支持,在既有供應鏈管理中納入環境沖擊的考慮,以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管理績效,此即所謂的綠色供應鏈管理[7]。
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管理主要包含供應商的評價選擇與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由于供應商在環境上的改善和成本上的節約能夠通過供應鏈傳遞到下游的各個環節,從而提高整個鏈條的效率,因此供應商的評價與選擇是供應商管理的關鍵環節,好的供應商對整個供應鏈帶來的競爭優勢是相當明顯的。另外,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管理強調供應鏈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這也是生態型供應商管理的核心內容,通過供應鏈上企業的合作或聯盟可以有效分享技術與信息,分擔環境改善的成本和風險,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實現提高顧客價值和實現持續的競爭優勢。
(1)經濟效益原則 在選擇供應商時要關注經濟效益原則,即供應商和本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是一種共贏的關系,合作有利于這種共贏的關系發展。
(2)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效益原則即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是否有利于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在綠色供應鏈環境下,這種成本既包括經濟成本,也包括環境成本。
(3)環境效益原則 環境效益原則是在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選擇的一個關鍵點,它要求所選供應商在整個供貨過程中對環境始終是友好的,這個是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選擇的首要原則。
(4)戰略合作原則 綠色供應鏈環境下與供應商的合作傾向于長期合作,因此在進行供應商選擇的時候也要從戰略層面加以選擇,長遠考慮生態友好型供應商能給供應鏈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避免為了短期利益而盲目選擇供應商。
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的選擇主要包含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實際情況調研考察、供應商綜合評級以及供應商選擇四個步驟,選擇流程具體見圖1:
(1)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選擇好的供應商首先要有好的標準,開發基于環境標準的供應商評價系統對于選擇供應商和影響供應商的環境行為非常重要。在制定評價標準時企業要綜合考慮顧客的環保要求、企業的環境方針、政府法令法規等因素,抓住主要的環境指標和問題,目前供應商評價的主要標準包括:環境報告的公開披露,二級供應商的環境行為評價,有害物質和廢棄物排放,禁用物質的使用,ISO400l認證, 清潔生產實施情況,資源使用效率,產品和包裝的環境友好性等。
(2)實際情況調研考察 企業可以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實地調研等手段來獲取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對供應商進行評價與分級,對不同級別的供應商給予不同的采購數量和政策。
(3)綜合評級 通常根據企業的環境表現,可分為被動性、預防型和價值導向型三類。被動型企業以末端治理為主要行為方式。預防型企業的治理方式以生產過程為導向,在遵守環保法規的基礎上,將環境管理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與供應商在廢棄物管理等方面進行合作。價值導向型把追求生態效益作為企業的最高宗旨之一, 把環境因素融入企業的各項管理活動中,將上下游企業納入其環境管理體系,注重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環境改善,通過不斷降低環境成本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來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
(4)選擇供應商 根據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選擇原則和供應商的綜合評級結果,選擇合適的供應商。
(1)建立信息交流與共享機制 交流是合作的基礎,要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首先要有合理的交流渠道和窗口,這些渠道包括供應商會議、實地考察等方式,參加交流的人員應包括市場、采購、技術、環境等部門的人員。除了供應鏈上的企業之外,交流的對象還應包括技術團體、咨詢公司和非政府組織等,他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為企業提供好的建議。此外供應鏈上的企業應增加其環境行為的透明度,建立信息和經驗的共享機制,如建立互通的綠色數據庫和網上交流平臺等。
(2)合理的激勵機制 要保持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對供應商的激勵是非常重要的。在激勵機制的設計上,要體現公平、一致的原則。一方面顧客和供應商應分擔與提升整個供應鏈環境性能的相關成本,分享因此而帶來的收益,其中包括對環保產品支付更高的溢價和對新的環保技術提供訂單等;其次對環境行為良好的供應商應給予增加進貨量、價格優惠和媒體關注等獎勵,以提高供應商的積極性。美國和歐洲的汽車工業已經建立起了一個給予環境表現好的供應商以獎勵和認可的傳統。
(1)技術援助和培訓 培訓和技術支持是合作成功的重要保障。通常一些大型核心制造商的供應商是很多中小公司,這些小公司缺少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來改進環境,因此對中小供應商提供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援助對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環境水平非常重要。一方面中小供應商可以獲得環境改善的能力,另一方面核心制造商可以得到其供應商更有力的配合。
(2)合作開發與改進 近年來隨著功能經濟思想的產生和生產者責任的延伸,供應商與其顧客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改變,以前企業與其供應商之間以產品為中心的供求關系將逐漸被以服務為中心的供求關系所替代。以前供應商只關心向下游企業提供它們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而不管下游企業是否有能力用環保的方式去處置它們,現在上游供應商越來越關注其產品對下游產生的環境影響,并在環保方面與下游企業積極合作,此時產品的生態設計和環境改善不再只是制造商的事,而且成為制造商與供應商共同的責任,供應商參與下游企業的產品設計和工藝改進,下游企業協助上游供應商改進其產品和包裝。
供應商績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確保供應商供應的質量,同時在供應商之間比較,以繼續同優秀的供應商進行合作,而淘汰績效差的供應商。供應商的績效管理同時也可了解供應存在不足之處,將不足之處反饋給供應商,可以促進供應商改善其業績,為日后更好地完成供應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供應商考評指標很多,傳統的供應商績效管理主要考慮反映供應商質量、供應、價格及支持與配合等方面表現,在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的績效管理除了這幾個方面以外,主要還要考慮環境指標的績效度量。
(1)質量指標 供應商質量指標是供應商考評的最基本指標,包括來料批次合格率、來料抽檢缺陷率、來料在線報廢率、來料免檢率等。此外,有的公司還將供應商體系、質量信息、供應商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SPC于質量控制等,是否通過了ISO9000認證或供應商的質量體系審核是否達到一定的水平也納入考核的內容。
(2)供應指標 供應指標又稱企業指標,是同供應商的交貨表現以及供應商企業管理水平相關的考核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準時交貨率、交貨周期、訂單變化接受率等。
(3)經濟指標 供應商考核的經濟指標總是與采購價格和成本相聯系。與質量及供應指標不同的是,質量與供應客戶通常每月進行一次,而經濟指標則相對穩定,多數企業是每季度考核一次,此外經濟指標往往都是定性的,難以量化。
(4)支持、配合與服務指標 同經濟指標一樣,考核供應商在支持、配合與服務方面的表現通常也是定性的考核,每季度一次,相關的指標有反應與溝通、表現合作態度、參與本公司的改進與開發項目、售后服務等等。
(5)環境指標 環境指標綜合包括在整個供應商供貨過程的所有環節,包括運輸、配送、服務、材料選取、產品設計等環節,所有環節都要是對環境友好的。企業應明確地公布企業的環境目標和要求非常重要,這些目標和要求為供應商的環境管理指明了方向。此外企業在實施供應商管理時應確保環境因素與價格和售后服務等因素受到同樣的重視。
供應商管理模式作為綠色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之一,近年來越來越為企業所關注,本文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選擇的經濟、成本、環境和戰略性原則,通過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實地情況調研以及綜合評級選擇綠色供應商,并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管理下供應商管理機制,闡述了合作方法和生態型供應商績效管理方法,但是選擇綠色供應商的具體評價指標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1]高毅,孫蛟,曾凡婷. 綠色供應鏈戰略伙伴關系[J].物流技術,2004,(11):110~112.126
[2]張廣英. 論供應商管理的新模式[J].現代企業教育,2009,(8):71~71
[3]黃建仁. 綠色供應鏈下的供應商管理策略——以A公司為例[J].供應鏈管理,2011,30(2):107~109
[4]覃華霄. 工商管理的新模式[J].企業導報,2011,(4):111~111
[5]湯傳毅. 生態型供應商管理簡析[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11,(4):70~71
[6]王志遠 論現代企業供應商管理的新模式——生態型供應商管理[J].現代商業2011,(23):116~116,115
[7]丁執宇.知識經濟時代清潔生產新趨勢——綠色供應鏈管理[J]. 永續產業發展,2007,(7):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