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伶
(福建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福建 福州 350122)
鐘 伶 女,1978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文獻信息參考咨詢。
學科館員是指系統掌握圖書館學專業知識,較為熟悉乃至精通某一學科或幾門圖書館學以外的學科知識,能深入地從事文獻信息開發和讀者咨詢等圖書館工作的高層次圖書館員[1]。近幾年國內關于學科館員研究的文獻層出不窮。筆者基于《中國引文數據庫》(CNKI),利用引文分析法對國內關于學科館員研究的高被引文獻的年代、作者、機構、主題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嘗試從文獻引證角度探討學科館員研究的現狀、熱點等,為學科館員研究提供參考建議。
數據來源于“中國引文數據庫”[2],檢索時限為2002~2008年,檢索項為“被引題名”,檢索詞為“學科館員”,檢索時間為2012年6月20日。
由于發表較早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數可能相對較高,筆者充分考慮了時間對被引次數的影響,將每年被引用次數前20名的文章定義為高被引論文,如有相同頻次的多篇論文則一并計入,以它們為研究對象進行統計分析[2]。統計的指標主要包括高被引論文的期刊、發表時間、作者、作者機構、關鍵詞等。

表1 2002~2008年學科館員研究134篇高被引論文期刊分布
按上述方法,共檢出論文134篇,分別發表在34種期刊上(見表 1)。其中《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學研究》、《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館論壇》、《情報資料工作》、《現代情報》、《圖書館雜志》7種期刊共發表高被引論文67篇,占高被引論文總數的50%,這7種期刊是學科館員研究的重要期刊。表2顯示,134篇高被引論文2004年被引頻次最高達847次,其次是2008年757次,2006年被引頻次最少。2002年的篇均被引頻次最高達68.50次,其次是2004年篇均被引頻次42.35,2006 年篇均被引頻次最少,只有 27.35 次。
134篇論文共被引4940次,平均每篇論文被引36.87次。被引頻次分布:7~37次的 98 篇,38~100次的 29 篇,100~200次的5篇,200次以上1篇。其中杜也力2002年發表在《大學圖書館學報》的《談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一文被引頻次最高,達236次。

高校圖書館工作 11 24 10526.25圖書館學刊 11 13 5919.67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1 35919.67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 11 23819中國圖書館學報 11 210452圖書與情報 11 23718.5大學圖書情報學刊 11 24120.5山東圖書館季刊 22 2713.5情報理論與實踐 11 212160.5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1101101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1 1111中國信息導報 11 88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11 1212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177國家圖書館學刊 11 3434圖書館界 11 2020情報科學 11 5151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1 1313理論月刊 11 1313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 11 2626合計 1020 2022 2021 211344868

表2 2002~2008年134篇高被引論文年份分布
筆者對高被引論文中排名前20的論文進行了統計,統計結果顯示,前20篇論文發表于2002年的有4篇,發表于2003年的有3篇,發表于2004年的有4篇,發表于2005年的有兩篇,發表于2006年的有兩篇,發表于2007年的有1篇,發表于2008年的有4篇。前20篇論文共被引1940次,占總被引頻次的39.27%。根據2011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3],20篇論文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
134篇高被引論文中有兩篇的作者來自國外,分別是美國與新西蘭,其余132篇論文來自國內26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江蘇20篇,北京18篇,湖南11篇,廣東10篇,河北8篇,湖北7篇。
134篇高被引論文來源于97個不同的機構,其中來自高校及其附屬機構的有123篇,占91.8%。中科院及其附屬單位9篇,占6.7%。公共圖書館1篇,占0.7%。其他機構1篇,占0.7%。發表4篇以上論文的機構如表3所示。

表3 發表4篇以上的作者機構
134篇高被引論文的作者共有158位,其中署名為1人的共有97篇,署名為2人的共有30篇,署名為3人的共有6篇,署名3人以上的有1篇,論文的合著率為27.6%,合作度為1.18。
發表3篇論文的作者6位,發表兩篇論文的作者8位,發表1篇論文的100位。筆者將發表3篇以上的作者定義為學科館員研究的高產作者。表4顯示高被引論文中高產作者情況。

表4 發表3篇以上論文的作者
根據學科館員高被引論文的關鍵詞統計其研究主題,并將其同義詞進行合并,結果顯示,其主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高校圖書館”78 篇,“信息服務”25 篇,“學科館員制度”23篇,“讀者服務”7篇,“隊伍建設”5篇。這些研究主題都是目前國內學科館員研究領域的重點或熱點問題。
據統計結果顯示,學科館員研究領域高被引論文集中在7種期刊上,7種期刊共發表高被引論文67篇,占高被引論文總數的50%,說明這7種期刊學術影響力明顯高于其他期刊,是學科館員研究的重要期刊。其中《圖書情報工作》發表的相關論文最多,2002~2008年共發表12篇,占高被引論文總數的8.96%;《圖書館學研究》共發表11篇,占高被引論文總數的8.21%;《大學圖書館學報》同樣發表11篇,占高被引論文總數的8.21%,但其被引的頻次最高,11篇論文共被引852次,說明《大學圖書館學報》的影響力最大。
在學科館員研究高被引論文的作者中,涌現出了一批重要學者,初景利、邵敏、李春旺、柯平、都平平、廉立軍等6位作者發表的論文均在3篇以上,且篇均被引頻次達55.6次,這些作者已經是或即將是學科館員研究領域的核心人物。特別是中國科學院的初景利老師3篇論文共被引237次,表明初景利老師在該領域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但該領域研究論文合著率并不高,因此應加強學科館員研究之間的合作,發揮團隊的力量,將學科館員研究推上新的臺階[4]。
134篇高被引論文除兩篇作者來自于國外,其他作者來自國內26個省、市、自治區,說明學科館員研究的地區分布廣泛。排在前5位的地區分別是江蘇、北京、湖南、廣東、河北,共發表論文67篇,占高被引論文總數的50%。這表明學科館員研究的成果集中在少數經濟、文化、教育較發達的地區,體現了學科館員研究地區發展的不平衡。
134篇高被引論文來源于97個不同的機構,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南華大學這5所機構僅占總機構數的5.2%,但共發表高被引論文28篇,占論文總數的20.9%。說明這5所機構是學科館員研究的重要單位并擁有一批優秀的科研學者,他們發表的論文受關注程度高,影響力大,是業內學科館員研究中值得關注或借鑒的機構。
134篇高被引論文2004年、2008年被引量最高,2006年被引量最少。2002年雖然發文量只有10篇,但平均被引量最高,說明論文的被引頻次時間累計效應是有一定影響的,越早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頻次會越高。當然與相關研究的熱點程度也有一定相關性,2008年發表的21篇論文,總被引量達757次,平均被引量達36.05次,說明學科館員研究在2008年及隨后幾年研究熱度較高,處于被引高峰期內,近10年國內學科館員研究呈上升趨勢,是圖書情報學的研究熱點之一[5]。
從主題角度可以看出,2002~2008年研究的熱點集中在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隊伍建設等理論層次,可見國內學科館員研究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對于深層次的讀者服務以及在新的形勢下針對讀者行為的新變化,學科館員如何適應并作出相應的對策等方面探討較少;另外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成果較少。這是由于國內學科館員起步較晚,大部分學科館員處于兼職狀態,真正深入研究相關課題的人員較少或連續性差[6],所以應從政策上保證學科館員的發展,從實際功能上提升圖書館的空間職能和學科服務能力,使我國的學科館員建設逐步完善并日趨成熟。
[1] 唐章林.學科館員制度: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思考[J].圖書館論壇,2010(5):7-9,12.
[2] 張詩博.2004~2008年國內圖書館學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統計與分析[J].情報科學,2011(3):387-390.
[3] 中國引文數據庫[DB].[2012-06-20].http://ref.cnki.net/knsref/index.aspx.
[4] 朱強,蔡蓉華,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45.
[5] 潘龍妹,于愛群.基于文獻計量的學科館員研究綜述[J].現代情報,2007(8):6-9.
[6] 王芳.國內學科館員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情報科學,2011(2):271-274.
[7] 許洪軍.我國學科館員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J].情報科學,2010(9):1349-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