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趙國平,喬衛峰
(陜西北元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榆林 719000)
動火作業是指動火人員使用氣焊、電焊、噴燈、砂輪機等方式,在易燃易爆的生產設備管道及場所,能直接或間接產生明火的作業,通常分為一級、二級和特殊動火3個級別。為了加強動火安全管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先后頒布了廠區動火作業安全規程(HG23011-1999)和 AQ3021-3028《化學品生產單位動火作業安全規范》等法規,來規范規范企業動火行為,以杜絕著火爆炸事故的發生。
因安全措施未落實到位而由動火作業發生的事故屢見不鮮。特別是由于安全制度不健全,工人的安全意識比較淡薄,安全動火技能差引發事故較多。
動火前的安全教育主要從以下幾點考慮。(1)作業人員必須持有國家安全生產監督部門頒發的特種作業操作證。(2)必須熟悉現場環境,物料的滅火特性。(3)作業人員經過公司、分廠、班組三級安全教育培訓合格,取得安全作業證。(4)動火人員必須經過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合格。(5)動火人員必須正確佩戴防護用品。(6)現場備有滅火設施,如滅火器、應急水源、石棉布等。(7)動火人員熟悉動火作業檢修方案。(8)落實國家法律、法規、規范、條例等有關動火作業的要求。
乙炔、氯乙烯、氫氣、汽油、硫化氫等與空氣或氧氣在一定的濃度范圍內混合,遇火源立即發生爆炸,這個濃度范圍稱為爆炸極限。氯堿企業部分化學品危險特征見表1。

表1 化學品危險特征表
爆炸極限會隨初始壓力、溫度及惰性氣體的量和容器材質而發生變化。
動火分析合格是動火的前提,動火分析標準包括:(一)使用測爆儀檢測時,被測的氣體或蒸氣濃度小于或等于爆炸下限的20%;(二)使用化學分析法時,如果被測氣體或蒸氣爆炸下限≥4%時,合格標準為0.5%,如氫氣、氯乙烯。如果被測氣體或蒸氣爆炸下限小于4%時,合格標準為0.2%,如乙炔氣。對使用的便攜式氣體測爆儀,大多數顯示危險度(LEL%),即為空氣中可燃氣體的濃度與可燃氣體的爆炸下限的比值,如氯乙烯氣體檢測儀顯示10%LEL,表示空氣中氯乙烯濃度為0.4%,小于動火標準0.5%,可以動火;(三)取樣時間與動火作業的時間不得超過30 min,否則需重新分析;(四)設備內動火時,嚴格按照《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 1—2002)執行。
在易燃易爆的設備、管道及場所動火作業時,必須申請辦理動火作業許可手續,由動火作業人向運行班組長申請并領取動火安全作業證,填寫動火時間、動火部位、監護人、焊工證編號、動火起終時間;化驗分析人員填寫分析數據,由監護人員落實安全措施。最后,由動火人員向各級審批部門申請獲準簽發后,方可執行動火作業。
(1)有毒易燃設備內動火,必須隔離、置換、清洗、分析合格,辦理動火作業票證。(2)高處動火作業,必須有接火措施,并設有水冷卻降溫裝置防止飄落的火星引燃。(3)帶壓布置換的動火,動火風險度大,一般不建議采用。(4)取樣要有代表性,特別是設備內動火。(5)清除動火點15 m以內的的可燃物質。(6)五級大風以上,禁止動火作業。(7)設備內動火作業時,分析爆炸性氣體、有毒氣體和含氧量,設備外有人監護及做好應急救援措施。(8)動火現場必須配備滅火器、自來水、蒸汽、石棉布等應急器材。(9)現場的乙炔瓶和氧氣瓶間距大于5 m,距動火點大于10 m。(10)焊機的回路線搭接在焊件上,把線不得穿過水封井或地溝,防止引燃揮發氣體。
在設備、管道動火作業時,需要置換、清洗、隔離等安全處置過程。在檢修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動火安全管理易被各級人員所忽視,常常會出現置換死角不徹底、取樣沒有代表性、管道存在易揮發可燃性氣體等安全隱患。
(1)在氯乙烯管道上首次動火時,必須采用隔離、置換、清洗、吹掃的安全處理方法,嚴防死角出現,必要時,采用蒸汽蒸煮的方法去除氯乙烯殘留物,蒸煮可以降低氣體的爆炸極限,被企業廣泛采用。
(2)動火作業中,監護人員必須到現場堅守崗位,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和匯報,認真落實動火的安全措施;安全員要加大檢查力度;安全管理部門要監督檢查,防止動火措施出現漏洞。
(3)對于高處動火作業時,必須落實接火措施,防火星飄落引燃可燃物,作業人員必須正確佩戴防護用品,如焊工鞋、絕緣手套、焊工帽、安全帶等。
(4)動火結束后,要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現場不留火種,動火結束后,及時到辦證部門進行銷號登記,通知電氣人員拆除電焊機接線,清理現場后,方可離開現場。
(5)安全管理部門對重大的動火項目,必要時,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決定動火方案,采用科學的安全評價方法識別存在的風險,完善安全措施。
動火是氯堿企業經常遇到的危險性作業,忽視動火安全管理,極易造成事故,因此,企業必須制定詳細的動火安全管理制度和風險評價機制,完善動火的安全管理體系,加大動火作業人員、監護人、安全員及各級安全管理人員的安全知識培訓,提高動火作業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操作技能,從根本上消除動火的風險,確保企業安全長效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