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國鈞
(蘭州市城市建設設計院,甘肅蘭州 730010)
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在2004年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正式賦予法律地位后,全國各地都相應地展開了交通影響評價暫行規定的編制,并且根據地方城市特有的形態及建設發展情況,給出了不同的項目編制范圍[1-3]。蘭州市作為西部的重要城市之一,“兩山夾一川”特殊的狹長地形,可以利用的土地非常有限,交通擁堵經常發生,在城市今后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從交通需求方面加以控制。交通影響評價技術可以有效地落實這個要求。而政府部門還沒有出臺相應的文件對其進行控制,但在實踐過程,一些建設項目也被要求做交通影響評價。本文正是以這樣的背景,結合具體的工程進行了研究。
蘭州市北環路安寧至109國道段道路西起培黎廣場北側接T517#(511#)路,穿越九州臺山地,經T458#路至大砂坪北出口109國道段(見圖1)。該項工程內容包括道路、隧道、橋涵、雨水、給水、照明、綠化和交通設施。路線全長8 455.39 m,其中道路長度8 435.39 m,隧道長度3 200 m,地道長420 m。道路按城市Ⅰ級主干道設計,設計車速60 km/h,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道路段為雙向6車道,路幅寬33 m,采用兩塊板斷面形式。

圖1 項目位置圖
市區東西走向交通走廊東崗路-慶陽路和中山路-西津路-西固路承擔了主要交通流量,6個方向過境車流穿越市區,干擾市區內部交通,致使市區交通仍呈現“東西擁堵,南北不暢”的格局。建設北環路通過分流過境交通,緩解北濱河路的交通壓力,也可改善城區空氣質量和區域環境。
交通影響評價是對因建設項目而產生的交通進行交通特性分析與交通行為評價[4]。圖2為其技術路線圖。

圖2 技術路線圖
根據國家標準,聯系國內外研究,該項目交通影響范圍由建設項目所在區域周邊的主、次干路圍合而成的區域,對特征年2012年和2017年進行預測研究[5]。
通過對不同調查時間段,不同工作日和周末調查方案的組合,得到了研究區域內主要道路的服務水平(見表1)。

表1 現狀主要道路的平均飽和度分析表
2.3.1 小區劃分
在考慮以上交通小區劃分原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影響范圍的區域位置、人口分布,以及未來土地開發,將該項目影響范圍劃分為四個大區,研究范圍以外的范圍劃分為5~10號小區(見圖3)。

圖3 交通小區劃分圖
2.3.2 交通預測
由于交通網絡的復雜性及交通狀況的動態性和隨機性,且路徑的選擇基準不同,又是在不確定通過主觀判斷進行路徑選擇,在考慮廣義路阻的前提下選擇“隨機用戶平衡”模型進行交通量分配(見圖 4)[6-7]。

圖4 2012年有項目交通量分配圖
該項目共設置3個全互通出入口和3個平面交叉出入口(見圖5)。3個平面交叉出入口相交道路等級較低,若不改擴建道路通行能力有限,降低該道路的集散功能,擴建后對過境交通的影響較大。因此,必須處理好幾個平面交叉口的問題。

圖5 北環路重點出入口布局圖
3.2.1 交通工程措施
3.2.1.1 交叉口渠化與改善
通過上述分析,出入口將成為項目影響現有交通的所在,因此做好交叉口的交通引導將會起到緩和影響的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道路渠化可以大大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因此,有必要對新建的交叉口進行科學、合理的渠化,對現有的交叉口進行改善。主要有:(1)北環路與109國道交叉口;(2)北環路與九州中路交叉口;(3)北環路與B455#路交叉口;(4)北環路與 T571#路交叉口;(5)小關山溝立交引線與安寧東路交叉口。
3.2.1.2 地道與隔離設施
(1)地道:
在該項目設計中,北環路九州地道在未通過北環路與B455#路交叉口,這樣會增加車流間的沖突,建議地道修建通過該交叉口。
(2)隔離設施:
由于該項目為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為60 km/h,對于行人的威脅極大,必須在物理上隔離機動車和行人,除了中間綠化帶的隔離之外,需要在道路經過九州地區的兩側設置完全隔離的設施,只在交叉口處斷開。隔離的長度大約有1.5 km。
3.2.1.3 道路網改善
北環路的主要功能是城市道路,主要是為了加強九州地區與安寧的聯系,若連接區域內的基礎路網不完善,北環路的功能也就不能充分發揮,故需要對現有路網進行適當的改善。
3.2.2 交通組織(見圖6)
由于北環路的建設,從安寧區到九州區的出行時間將大大縮短,誘增大量的內部交通,從宏觀方面來處理這部分新增交通量,保持現有的道路的服務水平。

圖6 安寧區交通組織示意圖
(1)通過分析該項目建成后主要交叉口、路段可能存在的問題制定可行的改善方案,借以提高建設項目影響范圍內的交通運行效率,構建內優外暢的交通體系,交叉口的改善提高了路網的服務水平。
(2)通過完善交通設施,提高了道路服務水平,降低了項目吸引的交通對研究區域道路產生的交通壓力。
(3)交通組織方案結合擬建項目的現狀及該項目建成后的交通預測,對其機動車流在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組織,使深安大橋交通基礎設施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引導周邊交通良性發展。
該項目完成后,道路資源的利用率也將逐年提高,根據預測及分析,很多道路的服務水平在未來歷年項目建成后正常運行時仍然處于較好狀態;但某些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壓力增大,會出現交通擁堵現象,只要通過優化交通組織、完善交叉口的渠化,拓寬路段等方式,其問題能予以解決。
(1)在項目建設施工期間會對周邊及沿線道路造成一定的影響,建議提前制定好施工期間的交通組織方案。
(2)要為遠期改善道路與現有道路交叉的互通方式留出空間。
(3)建議加快北環路109國道至燕青黃河大橋段線路的規劃設計,從而緩解佛慈大道,以及南濱河西路的道路交通壓力,加強蘭州各城區的聯系。
[1]白子建,等.河谷型城市道路交通研究 [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1,(9):215-218.
[2]過秀成.建設項目交通影響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3]廣曉平,馬昌喜,等.河谷型城市道路交通研究[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6,(11):10-12.
[4]孫有信,錢勇生,王春雷.城市支路交通安全靜化設計研究[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8,(3):75-77.
[5]CJJ/T-2010,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標準[S].
[6]錢勇生,趙書學,廣曉平.公路設計應考慮的交通安全因素研究[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5,24(1):130-134.
[7]錢勇生,汪海龍,王春雷.考慮公交港灣式停靠的多速混合城市交通流元胞自動機模型研究[J].物理學報,2008,57(4):2115-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