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萍
(中共固始縣委黨校 河南 固始 465200)
抗日戰爭前,蕭紹和紹曹蒿公司因各自組成的時間和背景不同,獨立承筑、承租經營浙閩干線蕭紹段、紹曹蒿段路線的汽車運輸。
抗日戰爭期間,由于對錢塘江南岸江邊至蒿壩公路橋梁實施破壞,兩家公司人員車輛同于1937年11月撤離新昌。那時,紹曹蒿公司尚有原租新昌經天臺、臨海至黃巖一線可以營運。1940年4月,新黃公路又遭破壞,該公司將人員車輛撤往麗水別作安置。蕭紹公司的人員車輛撤至新昌后,省公路管理局為解決其后撤人員和車輛出路,兼以補充本身運力不足,乃與1938年1月將澤國經樂清至溫州,2月,將永嘉經瑞安至平陽兩條路線相繼租于蕭紹公司經營。但為時不久,又因日軍侵擾溫州,以上路線于當年6月實行破壞而停止營運。于是蕭紹公司將組織縮小為交通辦事處,移至金華,將客車座位拆除改營貨運,后來再遷嵊縣承運收運出的食鹽。1942年3月,日軍侵犯嵊縣,蕭紹公司運輸辦事處將人員及幾輛殘舊汽車遷至麗水。不久因戰火蔓延,金華、麗水淪陷,被迫再經云和、浦城兩地而撤至福建南平。
抗日戰爭勝利時,蕭紹、紹曹蒿兩公司原有資產設備,因遭受日本侵略戰爭的浩劫,加上抗戰初期政府的征用,除蕭紹公司從福建駛回舊式AA福特汽車一輛及蕭紹公路上幾處殘損站房外,已別無他物。當時為遵從省交通管理處迅速復路通車的指示,勉于1945年10月10日用向杭州各汽車行租用車輛的辦法,暫先恢復營運。然賴租車復業,終非長計,必須籌資方能重振。兩公司遂于1946年1月在杭州召開兩路公司股東聯席會議。會中,各股東咸以兩條路段相連,股東基本相同,為精簡機構,節省開支,便于集中財力物力以利經營,決議實行合并,改稱“蕭紹、紹曹蒿兩路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比較健全的管理組織機構。決議就原有股東按比例增資十九億九千九百三十五萬元,合成二十億元,分四期收繳。[1]3月1日,公司召開了合并后的第一次股東大會,通過章程,選舉出董事、監事,報省備案;隨后通過三次增資,資本總額達40億元,重修和修繕沿途站房車場,裝設全線行車電話,自購大客車47輛,貨車4輛,小客車4輛,并租用商車40輛。
蕭紹紹曹蒿恢復營業后首先致力于加強管理健全組織,于公司內部設車務、公務、事務三課,制定課廠、站辦事細則。建立車務座談會,經常研究解決各項應興應革事務。1946年底,成立護路警察隊分派各站維護行車秩序,并裝設全線行車電話。同時為神圣材料購置嚴格驗收審查制度,又于1947年11月,設立購置材料委員會,驗收材料委員會及用料審查委員會。[2]

表1 蕭紹紹曹蒿兩路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及普通人員名額表

表2 蕭紹紹曹蒿兩路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車輛情況表
為便利行旅需要,遵照省交通管理處指示,1946年2月,與寧紹商車聯營處辦理西興至鄞縣在曹娥站對接聯運。6月,開行蕭紹蒿對號入座快車,委托上海、杭州、寧紹等地有關服務社代售對號快車票。1947年初,依照戰前合約與蒿新公司恢復錢江站至新昌直達車。同年5月,與浙江公路聯營運輸處、民華汽車運輸行三方合組杭甬直達車聯運管理處,開行杭州至寧波直達客車,使杭寧兩地行旅免輾轉換車之苦。[3]10月,與滬杭鐵路局恢復上海至蕭紹蒿沿途旅客及行李包裹聯運。1948年4月,為解決鐵路聯運處旅客渡江換車不便,公司還參加了錢江兩岸聯運處,開行杭州城站火車站至紹興的直達車。同年5月,恢復原租新昌至天臺路線營運,同時吸收蒿新公司參加,將與滬杭鐵路聯運延伸至新昌。經這樣一番改進,公司營業得到較大發展,也給行旅增加不少便利。為解決非鐵路聯運旅客仍須止于錢塘江南岸換渡船進入杭城的不便,沖破蕭紹蒿班車起點不得越過錢塘江的限制,經多方呼吁,在各方的支持下,開始由省府核準于11月11日起在杭州新市場陳列館后設站。每日自上午6點半起至下午4點止,每隔半個小時開行杭紹班車一次,并增開杭州至紹興、曹娥直達快車,兼營小客車出租業務。[4]
商辦公司養路,因營業收入情況懸殊,差別很大。如蕭紹紹曹蒿公司開始時營運收入較好,1946年養護里程89.45公里,路面進行整修,配備工程技術人員11人,技工11人,道工234人,平均每公里有道工2.62人,后來營運收入下降,道工逐漸減至每公里一人左右,路況尚好。[5]而一般的公司營業不振,通常只設一監工員,負責養路工作。道工一人管養2公里左右。道工待遇,蕭紹公司的辦法是按米價支底薪和食米一石。由于商辦公司養路,養路費用從當天營運收入中按核定數額隨時劃撥,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水漲船高,尚能勉強支持。如錢塘江大橋南岸接線5公里,1948年8月,省養無法維持,路面日益損壞,改為委托蕭紹公司代辦養路后,以養路費收入的一半作為經費,還可以勉強適應,路況基本穩定下來。原因就在于省公路局不辦營業,養路費等收入均由其它單位代收報解,往往隔一至二個月才能上解使用。同樣的經費數字,因幣值天天猛跌,就使收到養路經費大大貶值,無法支持。后來,在整個社會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嚴重的情況下,營運收入較差的公司養路狀況首先下降,如民華運輸行、義東公司車輛行駛路面日益敗陋,余武、寧穿等公司的路線已似通非通,紹諸公司終因路線失養而全線不通,甚至蕭紹紹曹蒿公司也非昔比,難以維持。
戰后,蕭紹紹曹蒿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及行車設施完備程度,在全省各商營汽車公司中居于首位,公路養護之好居于全省前列,公司經濟收入也較高。客觀上固然存在沿線經濟比較發達,商旅往來頻繁的有利條件,但主要原因還在于公司資力雄厚,經營有方。
蕭紹紹曹蒿公司是民族資本主義性質的汽車運輸業,雖然其經營人員有些才能,主要股東又多屬銀行錢莊行長、經理或商界名人,資本周轉靈活,但是能使抗戰時期已被破壞殆盡的公司,經過二三年時間迅速恢復起來并有所發展,應該說是全體員工刻苦努力的結果。只是由于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統治,社會經濟近于崩潰,物價暴漲,該公司經營受到沉重打擊,公司財政入不敷出。據其1948年度的概算,收入20812406萬元,支出21333914萬元,虧損達521508萬元。[6]
[1]浙江省公路交通史編委會運輸篇編寫組.《浙江省公路交通史運輸篇下冊資料長編》.
[2]浙江省公路交通史編委會運輸篇編寫組.《浙江省公路交通史運輸篇下冊資料長編》.
[3]浙江省公路交通史編委會運輸篇編寫組.《浙江省公路交通史運輸篇下冊資料長編》.
[4]張滌銘主編.《浙江公路運輸史》第1冊.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頁.
[5]徐望法主編.《浙江公路史》第1冊近代公路.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229頁.
[6]浙江省公路交通史編委會運輸篇編寫組.《浙江省公路交通史運輸篇下冊資料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