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莉 陳默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 廣東 珠海 519000
我國長期以來由于對婦科疾病不夠重視,患病婦女病情治療延誤情況十分嚴重,導致婦科疾病的治療和預后效果不佳[1]。對于該情況近年來開始大力倡導對已婚女性進行定期婦科體檢,對存在的婦科疾病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不僅可以防止病情的惡化,提高治療和預后效果,還可以減輕社會的醫(yī)療負擔。本次研究旨在通過對本單位320例受檢者的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了解婦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的患病情況,為婦女保健措施的制定提供參考。
一般資料:2012年6月~12月間320例在本單位接受婦科檢者的已婚婦女。年齡25-54歲,平均年齡(41.7±9.6)歲,其中25-35歲112例、36-45歲136例、46-54歲72例。
方法:對受檢已婚婦女進行常規(guī)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子宮、附件檢查),與此同時進行乳腺紅外掃描和陰道分泌物常規(guī)檢查,根據受檢者自身不同狀況增加涂片化驗等輔助檢查。檢查結果由專人填寫在統一制定的體檢表中。
診斷標準:婦科常見疾病的診斷依據《中華婦產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版)標準進行。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疾病類型分布:320例體檢者中婦科疾病的檢出率為30.63%,其中乳腺增生患病率為10.82%。檢出婦科疾病中排在前4位的依次為宮頸糜爛、乳腺增生、陰道炎、子宮肌瘤;42例宮頸糜爛患者中,Ⅰ-Ⅲ度糜爛分別為25例(59.52%)、13例(30.95%)、4 例(9.53%),見表1。

表1 受檢者婦科病患病率和構成比
常見婦科病與年齡之間關系:25~35歲受檢者中宮頸糜爛、乳腺增生、陰道炎、子宮肌瘤的患者分布為19例(16.69%)、9例(8.03%)、17 例(15.18%)、1 例(0.89%);36 ~45 歲受檢者中宮頸糜爛、乳腺增生、陰道炎、子宮肌瘤的患者分布為14例(10.29%)、19 例(13.97%)、9 例(6.62%)、2 例(1.47%);46 ~54 歲受檢者中宮頸糜爛、乳腺增生、陰道炎、子宮肌瘤的患者分布為7例(9.72%)、8 例(11.11%)、10 例(13.89%)、4 例(5.56%)。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25~35歲組的已婚婦女患宮頸糜爛和陰道炎的比率最高,與25~35組歲另外兩個年齡段相比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36~45歲組的已婚婦女患乳腺增生的比例最高,與25~35歲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46-54歲組的已婚婦女患子宮肌瘤的比例最高,與另外兩個年齡段相比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
本次研究發(fā)現,受檢已婚婦女中宮頸糜爛的檢出率最高,該病可以導致不孕不育、宮頸癌和生殖系統感染,因此加強對宮頸糜爛早期的診斷與治療顯得十分重要。陰道炎癥和宮頸糜爛在25~35歲年齡段的年輕已婚婦女中發(fā)病率最高,隨著年齡的增加發(fā)病率逐漸遞減,其可能原因為[2]:①人工流產或分娩損傷宮頸或在此過程中引入病原體;②性生活頻率較高,衛(wèi)生意識淡薄;③該年齡段婦女工作壓力大;④雌激素分泌和卵巢功能相關。子宮肌瘤在46-54歲年齡段已婚婦女中發(fā)病率最高,其可能原因為,雌激素水平過高、卵巢生理功能降低以及內分泌紊亂有關。
本次研究中已婚婦女乳腺增生的患病率為11.88%,發(fā)病率排第2位,其較高的發(fā)病率原因可能為:①環(huán)境污染,飲食不安全,食物中殘留激素;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加快,婦女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容易導致內分泌紊亂;③為了保持體型,對嬰兒不進行母乳喂養(yǎng)。該病雖然是良性疾病,但可能引發(fā)不孕不育、貧血或者轉化為乳腺癌,因此對于乳腺增生也要重點監(jiān)測。綜上所述,生殖器炎癥仍然是影響已婚婦女健康的主要婦科疾病,同時乳腺增生和子宮肌瘤也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對已婚婦女要加強健康教育,對于這些高發(fā)婦科病進行重點宣傳,提高已婚婦女的防治意識。
1 王欣彥,劉琦芳,劉瀟,李秀琴.以盆腔包塊為首發(fā)癥狀的婦科淋巴瘤9例臨床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
2 張英.循證護理在婦科腫瘤中的應用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