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官璞 李燕燕
商洛職業技術學院 726000
商洛職業技術學院由商洛衛生學校商洛師范合并組建,現在的學校教育也是以醫學教育為主體。衛生學校成立于1960年,附設門診部,1984年成立附屬醫院,學校建制為醫教兩個系列,教學醫療并軌發展。醫院于1996年被衛生部批準為二級甲等醫院,在學校招生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下,醫院仍然穩步發展,基礎設施和醫療水平在商洛市僅次于商洛市中心醫院,開放病床500張,醫務人員300多人,固定資產8000余萬元,這些條件為“前校后院”辦學模式的實踐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張,為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招生規模擴大,入學方式變革,入學門檻降低,高職教育幾乎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高職學生基礎普遍較差,使得教與學的矛盾突出,師生關系緊張,出現“學生不愿學,教師教不好”的尷尬局面;一般高職學制為3年,在校學習時間短,實踐性教學占較大比重,自主性學習要求更高,學得一技之長難度很大。傳統的醫學專科生的培養采取“2+1”模式(即2年基礎和專業課程學習,1年臨床實習)。我們經過幾年的努力,依托附屬醫院的力量,逐步摸索出了“院校一體辦學,醫教融通育人”的合作教學模式,努力提高醫學生職業實踐能力,并在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
緊扣職業能力要求,構建課程體系。我們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結合專業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技術規范,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結合國家醫師、護士從業資格條件及要求,與醫療行業共同開發了基于教學過程的模塊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專業資格證書考核接軌,以知識“夠用、適用、實用”為度,教學大綱體現理論與實踐教學時數1:1的標準。我們先后兩輪修訂了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了人才培養規格和應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并從專業知識、基本能力、素質拓展三個方面優化了課程結構體系,突出了實踐教學環節。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推動課程建設,構建了達標課程、重點課程、精品課程三個課程層次,明確了課程建設的內涵和標準,確定了評審指標,指明了課程建設方向。
依托臨床醫學、護理兩個專業實驗實訓基地,推進理實一體,改革教考方法。2009年~2010年,我院臨床醫學、護理專業先后被評為陜西省重點專業及重點實驗實訓基地。各專業深入探索理實結合、學用融合的教學模式,圍繞技術講原理、講方法,通過實踐練技能,邊講邊做,邊學邊練,基本實現了按工作項目或工作任務組織教學。積極嘗試情景式、虛擬式、仿真式、現場式、工作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大力推進考試考核方式改革,加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考評。通過實習報告、現場操作考試以及以證代考、以做代考、以賽代考、以練代考等考核方式,增強考核方式的科學性、實用性。同時加快實訓基地建設,健全實踐教學制度,強化實踐教學管理,狠抓實踐教學關鍵環節,推進雙證書考核制度,學生職業能力明顯提升。
依托醫院教學實踐力量,強化實訓教學,創新實踐模式。附屬醫院建院50余年來,一直承擔臨床醫學專業醫護生的見習、實習教學任務,逐步摸索出了一條“工學結合、六融互進、校院一體、共同發展”的辦學模式,而這種“校院一體”化辦學模式的特點則集中體現在以下“六個融合”上:①教學體制上:教師與醫生融合。我院醫學類學生的專業課絕大多數都由附屬醫院具有雙師素質的醫護人員擔任教學,并在附屬醫院完成見習、頂崗實習等,這種教師與醫生的融合使我院醫護類教師中“雙師型”教師達到80%以上。②實習實訓上:理實融合。學院學生在附屬醫院實習實訓,真正實現了“工作過程學習化、學習過程工作化”,使學校與醫院、教學與醫療、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高度融合。③教學模式上:教學做融合。學院和附屬醫院創新性地開展了“導師制”教學,即教師和學生一對一地探討理論知識,手把手地指導檢查、診斷與治療、面對分析病案,真正實現了導、教、學、做一體化。④質量考核上:教務與醫務融合。我們增加了醫院和患者對學生進行雙項綜合考核,一方面由醫院實行真實場景考核,另一方面由學生服務的患者進行考核,這就使得學院與醫院、教務與醫務融合。⑤素質培養上:教育文化與醫療文化融合。學生一方面在學校接受校園文化熏陶,同時在醫院接受醫療文化的培養。學院與醫院聯合共同提出了以養育、提高學生“心善、嘴甜、手勤、腦活、體健、技高、藝精”等七種素質為核心的育人模式。⑥社會效益上:教學與服務融合。醫院的辦院宗旨是服務教學、服務社會。醫院醫生不僅在學院任教,培養醫護類人才,同時還在醫院從事臨床工作,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而這種良好的人才培養美譽度又會極大地帶動患者入院就診,從而收到服務與增效一體、教學與服務融合的效果,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選取2006~2008級及2009~2010級三年高職臨床醫學、護理專業學生共計1251人。其中2006級人100人,2007級150人,2008級211人,2009級345人,2010級445人。2006~2008級臨床醫學、護理專業學生延續傳統的校院(附院)合作的辦學模式,教師來源以校內專任教師為主,安排附屬醫院見習次數較少,聯系學生實習與其他醫院無差別。與附院聯系較少,未充分發揮附屬醫院的教學資源。對2009~2010級臨床醫學、護理專業學生在多年“校院合作”辦學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加強同附屬醫院的深度合作,實行“院校一體辦學,醫教融通育人”合作教學模式,聘用附院醫護人員為專業課理論、實訓課兼職教師,增加學生課間見習課時,充分利用附院人力、物力教學資源,共同參與護理專業建設,修改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進行護理教學改革等。并將實施“院校一體辦學,醫教融通育人”合作教學模式教改前后的臨床醫學、護理學生考試成績、教學滿意度、執業資格考試過關率、就業率列表進行比較,結論如下。
教改前后學生畢業綜合成績分析,見表1。

表1 2006~2008級及2009~2010級學生畢業綜合成績比較
教改前后學生對教學滿意度調查:隨機調查2006~2008級及2009~2010級臨床醫學、護理專業學生對教學滿意和基本滿意情況。調查結果表明,2006~2008級臨床醫學、護理專業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88.7%;2009~2010級臨床醫學、護理專業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95.3%。
教改前后學生執業資格考試過關率: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學生獲取畢業證書和執業資格證書,2006~2008級及2009~2010級臨床醫學、護理專業學生執業資格考試一次性過關率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2006~2008級及2009~2010級學生執業資格考試成績比較
教改前后學生就業率:良好的教學質量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獲得社會、同行的一致好評,認可度較高,就業率逐年上升。見表3。

表3 2006~2008級及2009~2010級學生就業率
近年來我們充分利用附屬醫院和產學合作教學醫院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早期更密切的接觸臨床,實現“教、學、做”一體,在真實的環境中,得到職業熏陶和能力訓練。專業與社會需要“零距離”、學習與崗位需要“零距離”對接。充分發揮“前校后院”優勢,構建“院校一體辦學,醫教融通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全面落實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高職教育理念,使高職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學生就業率,實現學校服務于社會,學校與醫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同時,我院將醫護類所取得的“院校一體辦學,醫教融通育人”合作教學經驗逐步推廣至機電工程系,先后建立了工業中心及汽車駕駛與維修學校,探索出“前校后廠”、“前校后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確保我院畢業生具有更高的職業素養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