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斌 鄭甘甜
從2009年財政部會同國家民委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到2012年提出的將在“十二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重點保護和改造10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這一概念自誕生起便受到了經濟學、民族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多學科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與探討,然而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進程中,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科學系統的回答,如到底什么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與民族村的分界線在哪?有關部門選擇重點扶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標準是什么?如何科學地評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進程?以上問題若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解答,必然會影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后續工作。目前,關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標準體系的文獻、專著極其罕見,僅能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 (2011-2015)》中找到百余字的相關闡述:“重點扶持少數民族人口比例不低于30%、總戶數不低于50戶、特色民居不低于50%的村寨。重點扶持村寨同時須具有較濃郁的民族風情和較高的文化保護價值,具有較好的區位條件和一定的工作基礎,地方政府和村民的積極性較高。”[1]盡管此項標準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選取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思路,但其表述仍有模棱兩可的地方,微觀可操作性仍有不足之處。何為較濃郁的民族風情,如何評價?何為較高的文化保護價值,如何判斷?何為較好的區位條件,如何量化?除此之外,傳統民族文化變遷較少,特色民居風貌保存較為完好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大多位于地處偏遠,與世隔絕的山區,那里不具備優越的區位條件,卻留存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具有很高的文化保護價值,例如山東省的少數民族村寨多位于魯西、魯北、魯中南的山區、黃河故道區、堿澇洼區。在缺乏統一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標準體系的前提下,各省 (區)的相關部門該如何選取重點保護與發展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基于以上思考,筆者認為探索并構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體系是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必須面對的一項重大課題。在本文中,筆者對各省 (區)于2009-2012年間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的選取與評價方式進行了整理與梳理,在深入研究與思考的基礎上,分析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選取與評價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缺陷,并基于社會主義新農村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與AHP層次分析法,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設想,得出的新思路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加入到構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的討論中,從而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研究的縱深發展。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在于改善民族地區發展滯后慣性的同時兼顧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創新。然而,由于發展經驗的不足以及權威評價指標體系的缺失,一些民族地區在選取特色村寨試點的工作中普遍存在急于求成、重量輕質的現象。例如在2010年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中,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組織實施了“百千萬工程”,即1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000棟少數民族百年古宅,10000棟少數民族特色民居[2]。又如貴州省于2011年啟動民族地區500個貧困鄉鎮和500個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的扶持工作,并力爭使5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成為貴州省民族文化保護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亮點[3]。“百千萬工程”與“雙500”的提出一方面體現了當地政府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的熱情,希望早出成效,另一方面也為剛提出不久的“少數民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增加了“大躍進”式發展模式的風險。個人認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作為一項發展經驗不足4年的嶄新任務,在沒有規劃出統一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前提下,不宜在探索階段實施規模過于龐大的發展規劃;認清最終目標與階段性目標之間的區別,是各地政府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為了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而選取數量眾多的民族村作為試點,無疑會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淪為一項華而不實、彰顯政績的面子工程。
由于沒有一套功能完整、科學合理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部分省 (區)在選取保護與發展對象以及評價特色村寨發展階段時,評價標準模糊,內容有形無實。以山東省為例,其確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的標準有以下四點:一是在人口數量上具有一定規模的民族村;二是要具有一定特色和建設條件;三是試點工作要與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相符合;四是試點項目已列入當地規劃或已進行投資建設[4]。盡管這四項標準為試點工作提供了考察的大致方向,但是以“一定規模”、“一定特色”、“一定條件”作為特色村寨的選取標準,難以在實際操作中做到客觀、理性的選擇。
與此同時,部分省 (區)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中,以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規劃建設時間表與是否完成重點建設項目作為評價特色村寨發展階段的方式。如江西省編制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5年與10年規劃[5];內蒙古自治區制定了2009年至2011年的3年規劃,并側重圍繞“特色產業培育”、“特色居民保護”、“特色文化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這四類項目制定工作計劃[6]。然而,為了更有的放矢地評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工作進程,僅有一個時間表和宏觀規劃方向是難以實現的,首先由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的長期性與艱巨性,時間表式的規劃方式無法預測未來工作中的不確定因素。其次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僅有側重的建設項目,而無具體、詳細的指標,無疑會使保護與發展工作有形無實。
通過整理與分析各省 (區)于2009-2012年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的選取工作,可將選取方式大致歸納為兩種:一種為自上而下型,以江蘇省為代表。即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選取中,在各地上報的基礎上,進行調研并組織人員對各地申報材料進行審查論證和篩選評估,最后經過有關部門研究選定[7],此類方式的特點在于以上層決策者的研究決定為主。另一種為自下而上型,以湖南省為代表。根據《湖南省民委辦公室關于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推薦活動通知》,“湖南省民族網”制作和設置了湖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專欄,開設了讀者投票窗口,并在《民族論壇》雜志以夾頁的形式印制了推薦票,安排10天時間通過湖南省民族網和郵局接受讀者推薦投票,隨后由經濟處綜合投票和各市州的意見進行研究,最終提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村的建議名單[2],此類方式的特點在于很好地鼓勵了廣大群眾參與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來。將兩種選取方式進行比較,盡管后者減小了領導者偏好的主觀因素影響,但筆者認為,基于民族地區的特殊性,自下而上的投票推薦方式仍存在不足之處:一是網絡投票的局限性。居住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內的社區居民作為保護與發展項目的主體,理應廣泛地參與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推薦投票活動中,但是由于村寨內電、通訊等基礎設施不完善、電腦普及率不高、寬帶網絡覆蓋范圍不廣等現實因素的制約,村寨居民的網絡投票率較低,如湖南新晃、靖州等縣的少數民族群眾為支持自己關注的特色村寨,需要專程到城里的網吧進行投票[2]。二是民族認同感的局限性。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湖南已是擁有56個民族成分的民族大家庭,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回族占到少數民族人口的99%[8]。在投票推薦中,基于同一民族的認同感,各少數民族大多會傾向于支持本民族的特色村寨,人口數量僅占1%的另外49個少數民族顯然會在投票推薦中處于劣勢地位。
由此可見,構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評價指標體系是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概貌的直觀描述,它把抽象的試點選取標準與發展進程評價具體化,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決策者有客觀、明確的選取標準與評價方向;其次,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大致衡量某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的建設進程,從而為各級政府提供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的量化管理依據;再次,可以根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的定級結果,對不同省 (區)的建設狀況進行對比分析,這樣一方面能使評價分值較高的特色村寨試點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幫助評價分值較低的地區從中找出薄弱環節,繼而對癥下藥,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與對策;最后,評價指標體系具有預測分析的功能,通過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定期評估與動態跟蹤,可以有效地對特色村寨的發展前景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科學預測,由此制定的短期乃至中長期規劃,也因建立在堅實的微觀分析之上而更據可信度與說服力[9]。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運用相應的標準與原則,在全面考察、綜合分析的前提下,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選取以及建設進展情況作出判斷和評估。它包含兩個方面的重要內容:一是根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主旨精神,篩選正確、合理的各級指標;二是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確定各級評價指標的權重比例。在做好以上兩項工作的基礎上構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模型,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試點選取與發展進程綜合評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因地制宜原則
民族地區經濟與文化的民族性應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中有所體現,適度地突出各省 (區)在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具有的民族特色,對民族文化、特色產業等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指標予以適當的權重傾斜。
2.以人為本原則
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是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集中體現,其根本出發點是在提高社區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在客觀、清晰反映當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基本進展的前提下,體現社區居民素質技能的改善與生活質量的提升,從而使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工作成為一項名副其實的民心工程與亮點工程。
3.導向性與創新性相結合原則
構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不是將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工作機械地轉化為一項“達標”運動,而是幫助各省 (區)政府清楚地認識到當前工作的不足之處,從而引導其制定正確的應對政策與合理的戰略目標。此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其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與其不同階段的發展要求相適應。
4.科學性原則
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中,科學性原則是指評價指標體系的具體內容要能夠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的基本要義客觀、科學地指標化、抽象化。在對特色村寨建設進行動態跟蹤與定期評估時,各個指標的計算公式與統計口徑應有統一的標準。
5.整體性原則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作為一個由經濟、文化、生態、政治等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是一個完整、系統的綜合概念。因此,在篩選各級指標時,需著重體現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工作的基本特征與整體要求。
6.可行性原則
在構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評價指標體系的微觀可操作性,各級指標相關數據的收集與具體公式的計算,應盡量簡便可行。通過評價指標體系計算得出的評估結果,要便于相關部門的宏觀分析與廣大群眾的了解認識。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性工程,為從根本上推動民族地區農村的發展,如何立足長遠地構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是民族經濟研究者在現階段必須面對的一項重大課題。基于以下兩點的思考,筆者以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應在社會主義新農村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與創新。其一,我國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農村,民族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集中在農村,可以說,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是披著“民族文化外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貴州省為例,民族地區與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相互交織,在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有36個屬于民族自治地方;在100個一類鄉中,有79個屬于民族自治地方或民族鄉;在13900多個貧困村中,有11000多個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的65.6%;有75%的深度貧困人口在民族地區[3]。其二,在試點工作中,已有個別省將社會主義新農村評價指標體系應用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例如遼寧省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二十字”方針,在開展特色村寨建設中以村寨環境治理和特色民居改造為重點,突出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特色民居建設[10]。湖南省也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整治新晃縣特色村寨內及周邊的環境衛生,并以“村容整潔”為目標,以民族特色為準則,根據戶型特色,設計出多套整改圖紙,對村寨進行整體規劃[2]。為此,筆者在社會主義新農村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 (2011-2015年)》的具體要求,采用AHP層次分析法,因地制宜地提出構建少數民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想,共設置經濟發展、人居環境、生活質量、生態環境、民族文化5個一級指標,28個二級指標,詳見表1。

表1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
1.經濟發展
“少數民族方面基于經濟利益方面的各種分散的微觀矛盾,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民族文化聚集起來,演化為大規模的民族沖突。”[11]因此,經濟發展既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關鍵,也是實現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指標共設置6項評價指標,主要包括GDP、人居GDP、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人均地方財政支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特色產業對收入的貢獻率。
2.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類指標突出考察村寨內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村寨文化事業發展情況。共設置8項評價指標。在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包括公路密度、村寨自來水普及率、清潔能源使用率、村級垃圾站建設、衛生廁所普及率。從發展村寨文化事業方面衡量,主要包括廣播電視覆蓋率、人均郵電業務總量、特色民居比率。
3.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類指標緊緊圍繞改善民生狀況這一重要目標,主要包含人均純收入、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比重、人均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恩格爾系數等8項二級評價指標。
4.生態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特色村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態環境指標主要反映特色村寨的生態保護狀況,主要設置有單位GDP能耗、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增長率、森林覆蓋率3項二級評價指標。
5.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將“民族文化”指標加入到評價指標體系的考核之中。民族文化類指標主要體現在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情況,共設置有公共文體設施完好率、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量、年群眾性文化活動總量3項二級評價指標。
在明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具體評價指標與賦權比重后,再通過綜合計分法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進行評估。基于民族地區的特殊性與賦權方式的多樣性,在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時,各省 (區)可依據具體情況采取與之相應的賦權方式。此外,為了更好地將評價指標體系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還應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各項評價指標的目標值需科學合理。即在指標體系構建完成后,各個指標臨界值的確定應符合特色村寨建設現階段的實際需求。目標值的確定可依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 (2011-2015年)》的參考范圍,也可根據相關變量的歷史變動軌跡確定。
第二,兼顧民族地區的特殊性。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落后慣性與豐裕的民族文化資源間的矛盾,使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必須分類指導,穩步前進,根據不同發展階段,適時地調整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價體系中經濟發展與民族文化指標的發展目標與規劃,使之與現有的發展階段相適應。
第三,需防止形式主義的人為達標行為。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作為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采用量化指標的考核方式只能表現特色村寨建設在某一時期或某一方面的發展水平,不能反映其全部內涵。因此,在運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同時,應避免拿千篇一律的評價指標簡單套用的做法。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將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工作狹義、機械地等同于民族村規劃等表面化、簡單化的形式主義做法。
第四,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中。縣鄉政府應綜合各方面的意見,了解社區居民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哪一方面的需求最為迫切,從而突出工作重點,適時地調整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發展目標與規劃。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主題下,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作為結合黨的民族政策實施的一項亮點工程與民心工程,已成為各省,特別是民族大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也在不斷摸索中尋找符合自身的發展模式。結合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具體實踐,我認為以下兩個問題還需要加以認識和思考。
人口較少民族的特殊性決定了人口較少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特殊性。人口在10萬以下的22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內蒙古、黑龍江、福建、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新疆10個省 (區)。盡管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已成為各省,特別是民族大省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也應從中看到,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進程中,各省基本上采用的是平衡發展戰略,即對選定的不同民族特色村寨平均投入、齊步推進,例如云南省共有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與基諾族7個人口較少民族,雖然目前實施的36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包含了這7個人口較少民族特色村寨[12],但是在投資規模、保護力度上與其他民族特色村寨相比,并無特別保護之處。個人以為,應把握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的宏觀定位與微觀政策,對人口較少民族特色村寨給予更多的投入與政策上的傾斜。該結論的前提有以下三點:一是人口較少民族由于歷史原因,自身發展滯后,經濟基礎極其薄弱,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與難點。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忽視人口較少民族最大的優勢——文化,而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傳承與創新傳統民族文化正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的著力點之一,因而,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人口較少民族集中分布的10個省 (區)政府可結合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對人口較少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適當傾斜,使其利用比較優勢發展民族文化特色產業。二是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的脆弱性。人口較少民族由于人口數量少、文化保護機制不完善,傳統民族文化更容易在后現代背景的沖擊下,在與人口較多民族的交往中產生文化變異,由此,更應當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三是對于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10個省 (區)而言,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作為人無我有的稀缺文化資源,將是人口較少民族省份在發展民族旅游業、特色農業等其他民族文化特色產業時,所具有的不可復制的重要優勢資源,為此,有理由加大對其文化的保護力度。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其內核,它決定了該民族的文化立場、文化取向與文化選擇。民族文化內核作為一種抽象概念,該如何歸納并將其賦予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將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從目前的調研情況看,絕大多數民族文化內核都與當地的生態相輔相成,不論是民歌、舞蹈、器樂,還是建筑、服飾、飲食,都與當地的地理壞境有著密切關系,它們的產生與發展來源于生態,來源于自然。例如大多山歌都從青山綠水起句,再切入主題,特色民居建筑中包含著適應大自然的和諧理念。因此,我們認為,維護好民族地區的自然生態是實現文化內核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相融合的基礎。
[1]王珍.千個民族特色村寨將受重點保護和改造[N].中國民族報,2012-12-14(1).
[2]湖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工作情況匯報[R].2010-5.
[3]沈明軒.貴州省民政地區脫貧致富工作齊奏“大合唱”[EB/OL].(2012-10-15)[2013-06-29]http://news.gog.com.cn/system/2012/10/25/011711191.shtml.
[4]山東省民委.山東省民委開展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情況報告[R].2010-5-31.
[5]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江西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匯報[R].2010-6-20.
[6]內蒙古自治區民委.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R].2010-6.
[7]江蘇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縝密籌劃,精心實施,讓特色村寨項目成為民族村亮麗的名片[R].2010.
[8]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民族人口變化[R].2011-5-9.
[9]李立清,李明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經濟學家,2007(1).
[10]遼寧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遼寧省民委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情況匯報[R].2010-6-9.
[11]鄭雙怡,張勁松.民族關系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檢測預警機制研究[J].民族研究,2009(1).
[12]李丹丹.云南5000人以上世居民族年內都有特色村[EB/OL].(2012-10-09)[2013-06-29]http://news.kunming.cn/yn-news/content/2012-10/09/content_3092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