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蕊
(煤炭工業太原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2003年我國首次頒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法》,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了公眾參與專項規劃環評和建設項目環評的法律制度,2006年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了《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2012年環境保護部相繼發布了“關于切實加強風險防范嚴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關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編制要求的公告”,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了公眾參與制度。
公眾參與的目的是在項目環評時充分考慮受影響人群和非政府組織的意見,以增進項目的可行性。因此,公眾參與已經逐漸成為環境影響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
公眾參與的對象主要是項目評價區內可能受到影響的人群,被調查人員覆蓋建設項目評價范圍主要居民點,調查人員文化程度、年齡、職業代表了本地區主要人群構成。
在《建設項目環境分類管理名錄》規定的環境敏感區建設的需要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確定了承擔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后7日內向公眾公告下列信息:建設項目的名稱及概要;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的名稱和聯系方式;承擔評價工作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的名稱和聯系方式;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內容;征求公眾意見的主要事項;公眾提出意見的主要方式。
建設單位或者其委托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在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過程中,應當在報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或者重新審核前對公眾進行公告:建設項目情況簡述;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概述;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要點;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要點;公眾查閱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眾認為必要時向建設單位或者其委托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索取補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征求公眾意見的范圍和主要事項;征求公眾意見的具體形式;公眾提出意見的起止時間。
征求公眾意見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并確保其公開的有關信息在整個征求公眾意見的期限之內均處于公開狀態。
公眾參與的方法包括論證會、聽證會、座談會、調查問卷和網路調查等,或者采取其他形式。
選擇公眾參與方式時應根據其特點選擇適宜的方法,調查問卷的方式可針對公眾咨詢的對象,但要注意問卷的設計,內容應簡單、清楚明確,以便于調查對象的理解,滿足環評的要求;論證會主要針對專家、學者和有關方面的專業人才,通過集中開會的方式征詢專家意見,集思廣益,對有階段性的成果或最終成果進行論證;座談會參加人員可以是公眾咨詢的對象,可是是多個部門或不同群眾發表各自建議和意見,共同協商解決;符合相關法律要求需要辦聽證會的,應嚴格按照國家對組織聽證會的相關規定舉辦聽證會;網上咨詢的方式僅適用于網絡普及率較高的地區,對信息的傳播具有快速、方便的優點,可作為一種輔助的公眾參與方式。
除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建設單位報批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附具對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采納或者不采納的說明。
真正的公眾參與是將公民參與切入點做出明確定位,即將公眾參與置于緊貼政府議題的位置,行政系統和過程則位于公眾參與之外的層次上。傳統的公眾參與與真正的參與比較見表1。

表1 比較傳統的參與與真正的參與表
隨著公眾參與的實施,為了使其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開展公眾參與應關注以下問題:
(1)公眾參與的前期準備工作中,對項目的內容、背景、當地的基本情況等應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公眾參與的目的,項目實施的影響范圍涉及哪些單位、團體、個人。
(2)不同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所選擇的公眾參與對象和內容均有所不同,應針對不同的對象設計不同的調查內容才能達到有效的公眾咨詢的目的。
(3)對于項目涉及的團體、單位應避免項目實施對他們帶來不利的影響,從全局、宏觀的層次考慮,讓他們出具團體意見和建議。
(4)應進行公眾參與的四項分析,保證其合法性、有效性、代表性、真實性。
項目在施工及運營期過程中嚴格按照環評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實施,使因項目建設而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對公眾比較關注的因項目建設而可能造成的環境問題,建設方應解決。
(5)對涉及搬遷的村莊村民應有全面有效的公眾參與意見,應切實按照與鄉政府和村委會簽訂的“搬遷協議”落實村莊搬遷方案,負責搬遷資金的落實和水源、電源的供給,采取各種措施,保證村民搬遷后正常的生產、生活。
(6)盡量在當地招工,以此來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在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還應經常深入到當地公眾中,了解公眾意見及時逐一落實,并通過村委會向提出意見的公眾告知公眾處理情況。
公眾參與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由于環境影響評價是一系列的程序和過程,在其具體程序和公眾參與關系上,應不斷探索完善公眾參與的方式和措施,在強調實體法的同時,加強程序法建設,確立和保障以參與為本位的程序意義上的環境權并通過嚴格的立法過程將公民環境權具體化、制度化。建立健全適合的公眾參與制度,這對維護公眾的環境權益,完善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體系,確保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1]李艷芳.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包存寬,尚金城.論戰略環境評價中的公眾參與[J].重慶環境科學,2000.22(2).
[3]楊朝飛.環境保護與環境文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4]呂同舟,黃偉,鐘婷.公眾參與問題研究綜述[J].管理觀察,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