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康 ,洪 麗
(1.湖北經濟學院 經濟學系,湖北 武漢430205;2.上海財經大學 統計與管理學院,上海200433;3.武漢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與中國同為發展中大國的印度,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和社會發展都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和地區收入差距都較大,城市內部和農村內部收入不平等程度也比較高,社會貧富差距較大,而且這種貧富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和中國一樣,收入差距問題也成為印度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和制約。
那么,印度的收入差距是否會持續擴大下去?印度是否曾經歷過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階段?印度獨立以來其居民收入差距究竟呈現一種什么樣的變化規律?在工業化過程中印度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是否會與庫茲涅茨“倒U假說”相符?為回答這些問題,本文借助從世界收入不平等數據庫 (UNUWIDER 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Version 2.0c,May 2008,縮寫為WIID2c)[1]整理的收入分配的連續、可比數據,研究了印度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歷程,以及各階段收入差距上升或下降的影響因素,一方面有助于我們了解居民收入差距變化的長期趨勢或者規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們了解哪些因素會推動居民收入差距的上升或下降,對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提供重要啟示,進一步從源頭入手有效控制居民收入差距。
從世界收入不平等數據庫收錄的印度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數的變化來看,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印度的基尼系數基本上呈下降趨勢,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轉呈上升趨勢,1991年印度的市場化改革啟動以后,其收入差距繼續上升,基本上經歷了一個“先下降后上升”的演變過程,類似一個平緩的“U型”,不過2000年前印度收入差距上升的速度相對比較緩慢,20世紀90年代末的收入差距要小于20世紀50年代初,但進入21世紀后印度的收入差距明顯擴大,2004年的收入差距水平還略高于20世紀50年代初(見圖1)。
具體來看,20世紀50年代至今,依據世界收入不平等數據庫中收錄的來自世界銀行印度數據庫的基于家庭人均消費(Household per capita,Consumption)計算的印度全國、農村、城市的基尼系數,均呈現先波動下降后波動上升的趨勢:印度全國基尼系數1951年為0.354,隨后在波動中呈現下降趨勢,直到1974年下降為0.289,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呈波動上升的趨勢,1992年上升為0.317,2004年上升到0.368;農村基尼系數從1951年的0.337波動下降至1974年的0.285,隨后在波動中上升,1997年為0.306,1999年雖在波動中有所下降(0.263),但從長期整體趨勢來看,仍然是呈上升趨勢的,這與個別年份的向下波動并不矛盾;城市基尼系數同樣從1951年的0.4波動下降至1974年的0.308,1977年上升至0.347,1997年上升為0.365,1999年波動下降至0.347。從圖形上來觀察,可以明顯地觀察看到,印度的基尼系數,無論是全國、農村內部還是城市內部,都呈現一致的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2000年前上升的速度比下降的速度慢,因此,20世紀90年代末的基尼系數要低于20世紀50年代初,不過,進入21世紀,印度的收入差距明顯擴大,基尼系數的上升速度和幅度都較之前有所增強,2004年的收入差距水平還略高于20世紀50年代初。

圖1:印度基尼系數變化趨勢圖(1951~2004年)
說明:①圖1中A、B、C散點折線圖分別表示印度全國、農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數演變軌跡,系筆者根據收入不平等數據庫(WIID2c)整理的數據所作。
②由于印度基尼系數上下波動比較頻繁,不適于逐年分析其變化趨勢,因此,這里根據基尼系數散點折線圖作了全國和城市的基尼系數趨勢圖,得到多項式(A)和多項式(C)。
另外,從全國居民收入百分比份額的演變來看,也顯示出印度居民收入差距呈先縮小、后擴大的趨勢。同樣是根據世界銀行印度數據庫收錄的基于家庭人均消費統計的收入五等分份額,20世紀50年代初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均收入最低的20%的人口在總收入中的比重有小幅增加的現象,1951年,人均收入最低的20%的人口在總收入中的比重為7.00%,到1974年,這一比例增至9.00%,23年間上升了2個百分點;而人均收入最高的20%的人口在總收入中的比重則呈現下降的趨勢,1951年,人均收入最高的20%的人口在總收入中的比重為43%,1974年降至38.1%,23年間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收入不平等程度有所下降。1974年以后,人均收入最低的20%的人口在總收入中的比重略有下降,而人均收入最高的20%的人口在總收入中的比重則開始上升,從1974年的38.1%增至1992年的41.1%,到2004年達到45.34%,前188年上升了3個百分點,后12年上升了4.24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根據圖1對全國、農村、城市的基尼系數作橫向比較發現,城市基尼系數大大高于農村,城市內部收入不平等程度大大高于農村內部的收入不平等。這一點與印度的一系列經濟改革密切相關。一方面,受益于印度的土地制度改革以及“綠色革命”等農村經濟改革措施,農民的收入大大提高,農村內部的收入不平等得到緩解,城鄉不平等的整體狀況也有所改善。直到后來由于受到1990年經濟危機及隨后市場化改革的影響,加上印度農產品與化肥等價格上漲等因素[2],農村不平等程度下降的趨勢才逐漸放緩。另一方面,印度市場化改革、城市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對城市內部不平等上升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印度大量的農村無地農民進入城市卻又未能獲得城市就業的情況下,就形成了顯性化的城市貧困和不平等——“貧民窟”,進一步加劇了城市內部不平等,擴大了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對比印度城市和農村的基尼系數可以看出,許多年份印度城市的基尼系數比農村基尼系數都高出6個百分點,個別年份城市的基尼系數比農村基尼系數甚至高出7~8個百分點,比如1963年印度城市的基尼系數比農村基尼系數高出7.6個百分點,1989年印度城市的基尼系數比農村基尼系數高出7.4個百分點,1999年印度城市的基尼系數比農村基尼系數高出8.4個百分點。無論是在1950年代~1970年代中期收入差距縮小的階段、還是在1970年代中期~21世紀初收入差距擴大的階段,印度城市內部的收入差距都大于農村內部,這成為印度經濟發展過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一大特點。
分析收入百分比份額的演變和基尼系數的變化,得到的結論基本一致,即20世紀50年代以來,印度的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先縮小后擴大的趨勢,轉折點大致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出現,與20世紀50年代初相比,20世紀90年代末的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進入21世紀收入差距上升速度加快,2004年已超過20世紀50年代初的水平。在整個變化過程中,農村受益于經濟改革,比城市內部的居民收入差距要小。
(一)1950年代~1970年代中期印度收入差距下降的影響因素
20世紀50年代~70年代中期,印度的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動變化中呈下降趨勢,究其原因,與印度的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地區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與政府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有關。
1.土地制度改革
印度獨立后,針對土地分配存在的嚴重不公,從1949年開始實行以廢除“柴明達爾”地主為中心的土地改革,由政府接管其土地并將其所有權分配給佃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地主對土地的高度壟斷[3],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縮小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實施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綠色革命”
另一方面,印度獨立以后,為了解決糧食問題,開始實施新的農業發展戰略,從1963年到1980年,實行了具有農業技術革命意義的“綠色革命”,通過引進農業生產技術、高產優良品種和使用化肥等新技術,選擇一些土地耕種條件好、雨量充足又有水利設施的地區實施現代農業技術一攬子計劃,以此促進農業發展。在一系列改革過程中,印度政府特別強調邦政府直接對農村發展負責,尤其是農村公共產品,如供水、供電、綠色革命公共教育、基本醫療等,基本上都直接由邦政府負責,這些政策措施對于增加農民收入、緩解農村貧困等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這些措施的影響下,印度這個發展中人口大國逐步解決了糧食問題,農民收入顯著提高,農村內部不平等程度逐漸降低,城鄉不平等的整體狀況也有所改善。
3.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
此外,印度獨立后,政府十分鼓勵私人部門向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勵性的政策措施,比如稅收減讓、信貸支持、利率補貼和特惠待遇等[4]。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鼓勵和小規模行業的發展可以使等量資本吸收更多的勞動,在一個勞動充裕和資本稀缺的經濟中,可以對擴大就業、提高低收入勞動者收入起到積極作用,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縮小。
(二)1970年代中期~21世紀初印度收入差距上升的影響因素
其實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印度的居民收入差距基本保持穩定,沒有太大變化,略有上升,20世紀80年代末還略有下降,收入差距真正開始擴大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見圖1)。這一階段印度收入差距的擴大與其推行的經濟改革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化有關。
1.市場化改革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開始實行以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為導向的經濟改革,目的在于使政府干預下的工業保護體制轉向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新工業政策讓私營部門更大程度地介入重要經濟領域,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但與此同時,在更為自由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地區收入差距不但沒有因為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而縮小,反而呈不斷擴大趨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原本富裕的邦由于勞動力素質較高、基礎設施較好而能夠競爭性地獲得更多的私人投資,從而經濟發展得更快;相反,越是貧窮的邦,經濟結構越脆弱,以前的保護體制一旦放開,由于競爭力較差,從而發展大大落后,導致地區收入差距擴大[5]。此外,1990年印度開始進行經濟自由化改革后,農業發展受到忽視,一方面農民從金融機構可獲得的貸款越來越少,另一方面農業投入品的價格上漲很快,而印度近2/3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業的增長緩慢不僅會加劇貧困,更會拉大已有的城鄉差距。
2.產業結構變化——服務業發展超過制造業
印度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對其收入不平等上升產生了深刻影響。在印度城市內部,金融、保險、房地產業、IT、研發等現代服務業增長率從1997年以后超過了制造業部門[6],這些高收入行業和部門的發展,一方面對具有熟練勞動技能和高學歷的專業人才產生了強大需求,另一方面也會對相關配套低收入就業崗位產生需求,比如各種清潔和保養工作、家庭教師、按摩師和美容護理等。以印度的軟件開發行業為例,印度的軟件開發與設計業本身,不僅需要程序設計師和工程師等專業技術人才,同時也需要提供簡單勞動和服務的勞動者為專業技術人才提供配套服務,后者往往收入很低。因此,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往往會“制造”出城市的收入不平等,因為服務業內部存在著不同種類和不同性質的分工與聯系,遠不像制造業的收入分配那么平均。可以說,印度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是其收入差距轉向擴大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
本文依據從世界收入不平等數據庫(WIID2c)整理的收入分配的連續、可比數據,考察了印度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趨勢及各階段收入差距變化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
(一)印度的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先下降(1950年代~1970年代中期)、再上升(1970年代中期~21世紀初)的演變趨勢,類似一個平緩的“U型”。2000年前印度收入差距上升的速度相對比較緩慢,20世紀90年代末的收入差距要小于20世紀50年代初,但進入21世紀后印度的收入差距明顯擴大,2004年的收入差距水平還略高于20世紀50年代初。印度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并沒有按照庫茲涅茨的“倒U假說”的模式發展,而是與其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結構等密切相關,這也進一步驗證了庫茲涅茨的“倒U假說”并非定律,各國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也不一定遵循庫茲涅茨的“倒U假說”這種單一的模式,而是將會在各種內在、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呈現不同的變化。
(二)印度在1950年代~1970年代中期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與印度的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地區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與政府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有關。印度的土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地主對土地的高度壟斷,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縮小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1963~1980年印度實施的具有農業技術革命意義的“綠色革命”,也有效緩解了農村貧困,使農村內部不平等程度逐漸降低,城鄉不平等的整體狀況也有所改善。印度政府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鼓勵,則起到了擴大就業、提高低收入勞動者收入的作用,也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縮小。
(三)印度在1970年代中期以后、特別是自1990年代初開始收入差距的明顯擴大,與其1990年代開始推行的以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及產業結構的變化有關。在更為自由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地區由于競爭力不同,經濟發展及收入差距迅速擴大,這也間接地與各地區對外開放程度不同、受益水平不同有關。而且1990年印度開始進行經濟自由化改革后,農業發展受到忽視,農業增長的放緩使城鄉收入差距趨向擴大。與此同時,印度產業結構的變化、現代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使服務業內部不同分工的勞動者的收入差距擴大,也成為后期印度收入差距轉向擴大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今后印度的居民收入差距是會持續擴大下去還是會轉為縮小,也要取決于印度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相關經濟政策。
(四)印度無論是在1950~1970年代中期收入差距的縮小,還是在1970年代中期~21世紀初收入差距的擴大,都表現出共同的一點,就是城市內部收入差距比農村內部收入差距要大,城市內部收入不平等程度大大高于農村內部的收入不平等。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小于城市內部,主要受益于印度的土地制度改革和“綠色革命”,而1990年代的市場化改革和城市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則成為城市內部的收入差距較高的重要原因。
[1]UNU-WIDER.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Version 2.0c (WI ID2c)[EB/OL].Available from http://www.wider.unu.edu/research/Database/en_GB/wiid/.2008.
[2]權衡.中印城鄉不平等比較:經濟學分析視角[J].世界經濟研究,2007,(11).
[3]何道隆.印度政府減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政策措施[J].南亞研究季刊,1990,(2).
[4]崔遠淼.“印度模式”演進路徑、特征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7,(3).
[5]劉小雪.辨析印度經濟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經濟學動態,2008,(6).
[6]權衡.中國印度收入狀況的比較[N].文匯報,2007-0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