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大三學生閆淑青,兩年前查出尿毒癥,輾轉多地求醫,等待腎源進行移植手術。3月13日,閆淑青的親弟弟閆森,因急發腦出血住進醫院,閆森去世后捐獻器官救5人。閆森生前就讀的聊城市文軒中學開展了捐款活動,短短幾天募得31萬元。而在給了家屬6萬元后,學校卻將剩下的25萬余元轉捐給了當地慈善總會。當地慈善總收了這筆錢不肯退。
關愛生命、對迫切需要的人進行援助,這些本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在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不健全、社會救助體系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一些組織,譬如學校自發組織的救助活動,成為救助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不過我們應該看到這類募捐活動,既缺乏監督管理,也缺乏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和保護,存在著相當大的隨意性風險。一種體系如果只依靠各方參與者自身的道德約束,而沒有制度的支撐,那么它是脆弱的。
譬如這起新聞中的轉捐善款事件。剩余善款如何處理?將剩余善款轉捐有違法理。《公益事業捐贈法》明確規定:捐贈財產的使用應當尊重捐贈人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不得將捐贈財產挪作他用。而捐贈人的意愿是什么呢?在倡議書中寫得很清楚。在3月20日學校發出的《愛心捐助倡議書》中,學校號召全體師生“向這個正在經歷著苦難的不幸而偉大的家庭伸出援手,以告慰逝者,溫暖生者。”由此不難看出,捐款是面向閆森家庭的。最后捐款卻并未盡數交給閆家。
學校企圖改變本次捐助的行為更難以站得住腳,3月26日,學校把正處在喪子悲痛中的閆玉房叫去,和他簽訂一份《捐款協議書》,第二條規定“所捐款項用于閆森同學患尿毒癥姐姐閆淑青的醫院治療費用。”
將家庭變為個人,一詞之差,謬以千里。不過,變更善款的用途要征得廣大捐款者的同意,而非只是學校和閆森家庭之間的事情。即便學校和慈善總會要將這筆善款變做春風拂花開,讓這筆善款救助更多的人,那么也應該征得捐款人的同意。并且,捐款是用于閆淑青本人治病和家庭。在目的沒有達到、條件沒有達成的情況下,贈予不能撤銷。
而當地的紅十字會之所以不收,是考慮到學校并不是這筆錢款的所有權人,這算是這次善款風波中令人欣喜的小細節,或許可以算作紅會依法辦事的開端。
剩余善款處理糾紛并非個案,例如前不久發生的小倩玉事件,而問題的根本在于從目前現狀來看,我國還沒有專門規范慈善公益組織的法規條款,募捐是最普遍的一種慈善方式,我國針對募捐行為的立法歷時多年,體現于《公益事業捐贈法》。但是此法主要明確規定了對捐贈財物的使用和管理,對于慈善組織與捐贈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以及違約責任沒有明確的規定。而慈善法規只有明確慈善組織與捐贈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和違約責任,才能制止此類上下其手、反復無常式的操作,才能更好地促進慈善事業的法制化發展。
慈善立法除了明確權責之外,還應該加大普法力度。一旦愛心變為糾紛,這顯然很煞風景,為避免捐款引發糾紛現象的出現,法律應該讓愛心人士知曉捐款時應該通過具有募捐資格的合法組織或機構進行,并明確捐贈目的和對象。可能一筆捐款的數額不大,但每一個捐款者都應該明白自身擁有規定捐款用途的權利。并且相關機構在發起募捐的同時,每一個捐款者都應主動介入對捐款的管理,敦促相關機構向社會公開捐款情況,以避免受贈人在處理捐款時發生糾紛。
(文/錢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