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羅福周 黨苗
隨著全球化趨勢不斷的加劇,很多的傳統產業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對于那些投入了巨額資金建立起來而目前處于衰退的產業集群,是不可能忽視和放棄的。
資源型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產業集群,它代表了一些老工業基地現在所遇到的困境。它的興衰可以典型地揭示出組織在變化環境下的演化過程[1]。由于資源的消耗這種類型的集群讓主導的資源型產業逐漸衰退,面臨著“礦竭城衰”的威脅[2]。因此,以生態學中的種群成長作為分析的基礎,從生態學的視角出發,本文結合了榆林市地區資源型產業集群的長遠持續發展進行分析討論。
資源型產業集群的形成依賴特定的自然條件,它的生產方式與發展路徑通常會取決于地域內的自然資源稟賦狀況[3]。
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產業聚群之間雖然不是簡單的相互對應關系,但資源卻是一個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馬歇爾說過:“許多不同的原因引起了工業的地區分布,但主要原因是自然條件。”[4]
由于各地區資源的數量、種類等因素的不同,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得以形成。部分地區的集群形成與發展與該地區具有的難以模仿的、不可移動的條件或屬性有關。資源型產業的形成是由于資源的優勢,受到長期意識的影響,即便是最開始的優勢漸漸消失,但獨特的專業化的趨勢將依然被保持。榆林地區資源儲量豐富,組合配置好,以其豐富的資源得到了中國“科威特”的美稱。北部的煤海,西部的氣田,南部的巖鹽,還有境內廣泛分布的石油,都表明了它資源的豐富。
在資源豐富的地方,資源僅僅是地理上的優勢表現而已,企業只有在有效市場的需求引導下,才會將資金、技術和其他要素投入到資源豐富的地方組織生產,這些企業就成為了集群的核心。在建國初期,國家將“優先發展重化工業”作為發展戰略,很多資源型企業迅速在西部地區建立,從企業布局上應實施“限東促西,資產轉移,西進東退,均衡發展”的戰略。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不能使價格機制充分發揮作用,西部的有限資源被以低廉的價格甚至是無償輸出,卻沒有形成產業分工與合作,企業之間只有行政隸屬和區域分割。
產業集群的合作方式以及主要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異性,所以不同的集群存在的結構形勢也有所不同。而榆林地區的資源型集群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該地區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被集群內部消耗。因此,資源將會隨著企業的加入而不斷減少,資源所呈現出的優勢將逐漸變弱。如果僅僅是對資源進行初級的開采、加工,那么資源型集群馬上會走入成熟期,最終快速地進入衰退期。資源是資源型集群最主要的核心,為了保持集群的動態優勢,必須要延伸縱向的產業鏈,同時需要不斷加強集群的規模效應,而隨著規模效應的擴大,集群內企業的知識溢出效應也會逐漸呈現出來,使資源優勢慢慢向區域創新優勢轉變。資源型集群的動態優化的成長過程,如圖1示。

圖1 資源型產業集群的成長過程
在圖1中,曲線L表示的是集群的整體發展動態,其中L1指的是創新能力,L2指的是資源優勢,L3指的是政府的支持,集群的平均優勢用EP表示。集群的成長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在萌芽期,可以看出政府扶持優勢及自然資源優勢高于平均優勢,通過資源的優勢來吸引企業的加入,在具有豐富資源的地區聚集起來并形成集群的初始形態,但是有限的資源將會隨著企業的增加而減少,在企業變大變強后要求政府的干預也開始減少;A點之后,到了企業的成長期,資源和政府的優勢開始變得比集群的平均優勢更低,而隨著產業集群規模的不斷擴大,集群內部許多正反饋機制優勢將逐漸開始顯現出來,產業集群依靠著規模優勢繼續擴大;到了成熟期,創新是十分的重要,集群的社會資本和社會文化環境開始逐漸相同,在規模優勢的基礎之上,知識創新將會推動集群繼續向前。產業集群萌芽、成長和成熟時期的特征比較見表1所示。

表1 產業集群不同發展時期的特征比較
可以看出,資源型產業集群的重要因素分別是資源、市場和政府。但是如果僅僅依靠有限的資源來發展,那么集群將在A點之后就迅速走向衰退期,傳統的資源型城市快速步入衰竭就是這種情況。榆林市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形成了以資源為核心的資源型產業集群,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榆林市政府及企業需要發揮規模知識創新和經濟優勢,使資源型的產業集群能夠得到長遠發展。
資源型產業集群是依托自然資源形成的,資源的利用是資源型產業集群存在的本質。由于自然資源的分布、品質、數量等有所差異將導致資源型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也會有所不同。以資源存量為基礎的產業集群,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受到存儲量的影響很大。而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產業集群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與自然資源儲量的多少成正比。相反,當資源開發方式不當或過度開發時,那些依靠自然資源的發展的資源型產業集群將面臨著資源耗竭和產業的衰退等問題。同時,如何有效地使用資源,運用什么方式,怎樣開采等問題對集群自身的成長產生的影響很大,這說明對資源的利用率與資源型產業集群的生存和發展的剩余空間成正比。換句話說,使用資源儲量和方式會對資源型產業集群生存和發展的影響的很大,進而會對資源型集群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在當今資源危機的情況下,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和部分資源的逐漸枯竭,對資源型集群的發展產生了很強的約束[5]。
生態環境是自然資源產生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而且接納開發和挖掘自然資源時所產生的污染物,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跟污染物的產生、排放和生態自凈能力有很大的聯系。當在一定的范圍內,生態環境接納的污染物大于等于這個時期它的自凈的能力,惡化的生態環境就會出現。產業集群以資源為基礎的發展中,將會最終面對在生態環境中產生的負面效應。尤其是,以資源消耗為代價來促進經濟增長的這種發展模式,使得資源型集群通過高消耗、高排放等為特征的粗放式經營模式,產生大量的對環境具有污染和破壞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的數量在很大的程度上超出了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
所以,不管從和諧的角度,或是產業自身發展的角度,生態元素已成為資源型集群必須考慮的強制約束元素之一。根據榆林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到資源豐富的地區使得資源型集群得到快速發展,但我國的主要科研力量集中在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因此,處于西部的榆林地區的科研能力相對較弱,而且由于工作環境較為落后,所以十分缺乏相應的科研人員。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約了榆林資源型集群的技術創新步伐,導致的結果是資源型產業集群很難通過構建企業內部核心競爭力來獲得競爭優勢。
在資源型產業集群的情況下,企業所面臨的環境與其擁有的資源關系十分緊密。企業規模的擴大以及集群的進一步發展都需要依靠一些特定的資源,但是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它是無法承受集群規模的不斷擴張。所以,從榆林市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資源的持續循環利用和環境承載能力的角度來采取相應的措施,希望實現該地區集群的長久穩定的持續發展。
目前,政府應該在現有的產業鏈上對榆林的資源型集群進行重新定位,積極地實施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主要實施步驟如下:首先,作好橫向外延式產業鏈的擴張,向現有生產過程以及和產品相關產業進行延伸,即對企業進行價值鏈與產業鏈兩者的提高,從而解決資源型產業集群產業鏈比較窄的問題。其次,作好產業鏈的縱向方向上延伸。在核心資源的不斷開發中,快速發展下游企業,建立起資源精加工和有效利用的環節,增長資源型集群內部企業的產業鏈,使經濟效益不斷加強,產品的附加價值也得到提升。再次,加強復合式延伸,將資源產業與非資源產業相結合,使它們之間協調發展,其本質是產業鏈條的縱向延伸與橫向延伸的結合,也就是以集群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使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此外,政府應該積極引進技術人才和基礎設施,促進產業鏈建設。制定企業延伸產業鏈的法律,環保和發展的有利財政政策,為資源型產業集群產業鏈的延伸創造有利的環境。
資源型集群是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在環境承載能力和資源限制下的產業具有很強的局限性。為了使資源型產業集群能夠持續的發展,需要制定一個合理有效的集群規模限制標準,不要超過環境和資源的承載能力。與此同時,為了避免過度開發型公司數量的快速增長帶來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枯竭的惡果,政府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控制集群規模的數量。此外,政府應該制定與之對應的法律法規,將那些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的企業依法處置,將落后的生產技術及設備進行淘汰,同時,支持和鼓勵有高科技水平、資源利用率高的企業,擴大并提高集群質量,避免盲目無序的擴張,使得資源型集群可以持續長久地發展。
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發展成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循環”的循環過程[6]。在此循環過程中,投入到系統中的只有能量,其他的資源都在系統運行中被循環利用,因此,上一個企業產生的廢棄物將可能變成下一個企業的原材料,形成相互依存的網絡。從理論來看,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橫向上實現了規模經濟而且使成本實現最低化;縱向上實施分工合作,使下游企業以上游企業產生的廢棄物作為原料,使資源循環利用,在最大限度上減少“廢物”排放,不僅保護了環境,而且使集群內部資源能夠充分利用。除此之外,部門還需要在經濟技術上給予企業補貼及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以此提高生態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從而使資源型集群的發展動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結合榆林市現狀,政府要堅持宏觀調控,應充分運用好國家的財政、金融、投資等政策,從生態的角度進行建設,對環境進行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
榆林市是后進資源型城市,發展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以來,榆林市的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得益于對能源重化工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和對榆林市礦產資源的開發取得的重大進展。但是,榆林市同樣也面臨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即能化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過大,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環境承載力弱等問題,所以,榆林市如何繼續進行可持續發展是亟解決的問題。
本文從生態學的角度對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進行研究,結合榆林市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為了榆林市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制定更加科學、更加環保、更加有利與長遠發展的政策和發展規劃。
[1]李瑞麗,陳志華.資源型產業集群的退化——基于組織生態學的分析[J].科技導報,2005(6).
[2]武磊.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的若干思考[J].中州學刊,2009(5).
[3]張建斌.資源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基于生態學產業集群“S”型增長模型的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9).
[4]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商務印書館,1997.
[5]汪曉文,潘建虹,楊光宇.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路徑選擇——基于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承載力視角的研究[J].河北學刊,2012(05).
[6]張思鋒,周華.循環經濟發展階段與政府循環經濟政策[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