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國靜 劉芳 賀薔

▲橘子作為比較常見的水果,人們常常忽視其藥用價值

▲橘核
橘子是現在人們常吃的水果之一。然而,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當人們吃完橘子,所扔掉的橘葉、橘絡以及橘核,如果對癥應用,卻是頗具藥用價值的寶貝。橘核、橘絡、橘葉均來源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本文中將特別介紹被人們“扔掉”的橘葉、橘絡以及橘核的藥用價值。
橘核是干燥的成熟種子,吃完橘子后收集種子,洗干凈,晾干。
橘核略呈卵形,表面淡黃白色或灰白色,光滑,一側有種脊棱線,一端為鈍圓,另一端漸尖成小柄狀,外種皮薄而韌,內種皮菲薄,淡棕色,子葉兩枚,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以粒大小均勻、飽滿、色黃白者為佳。
橘核味苦,性平,歸肝、腎經。具有理氣、散結、止痛功效,用于疝氣疼痛、睪丸腫痛、乳癰乳癖等功能。因其外形與腎形似,這又符合中醫所講究的“以形補形”。其味苦溫而下氣,所以能入腎與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也,疝氣方中多用之。
傳統中醫中藥講究“逢子必炒”,“逢子必破”的原則,橘核炒制以后被稱為鹽橘核,表面有被炒過的焦斑,口嘗會有咸味。因為橘核性味、苦、平,歸經為肝、腎二經,鹽咸入腎經,因此增加引藥入腎經的功能。
橘核的加工炮制并不復雜,在家中用小鍋都可以完成。
炮制時先將清洗干凈的干橘核,噴淋適量鹽水(按照每100公斤凈橘核,用食鹽2公斤的比例,將鹽水準備好),攪拌均勻,悶潤1~2個小時,讓鹽水充分浸潤到橘核里就可以了。再將炒鍋預先燒熱后,放入悶潤好的橘核,用文火慢炒,炒至橘核表面微黃色,并有香氣逸溢出時,取出,放涼。就可以使用了。
橘絡是成熟果實的中果皮與內果皮之間的干燥維管束,也就是俗稱的橘子皮里面的“白色橘筋”。剝下橘子皮后可將白色橘絡取出,干燥。呈不整齊的松散的網絡狀,稍彎曲。表面淡黃白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氣微香,味微苦。以整齊、筋絡多、色黃白者為佳。
每年的12月至次年1月間采集,將橘皮剝下,自皮內或橘瓤外表撕下白色筋絡,曬干或微火烘干。比較完整而理順成束者,稱為鳳尾橘絡(又名順筋)。多數斷裂、散亂不整者,稱為金絲橘絡(又名亂絡,散絲橘絡)。如系用刀鏟自橘皮內鏟下者,稱為鏟絡。
鳳尾橘絡呈長條形而松散的網絡狀,上端與蒂相連,其下則筋絡交叉而順直。蒂呈圓形帽狀。多為淡黃白色,陳久則變成棕黃色。每束長6~10cm,寬0.5~1cm。10余束或更多壓緊為長方形塊狀。質輕而軟,干后質脆易斷。氣香,味微苦。以整齊、均勻、絡長不碎斷,色黃者為佳。
金絲橘絡呈不整齊的松散狀,又如亂絲,長短不一,與蒂相混連。其余與鳳尾橘絡相同。
鏟絡筋絡多疏散碎斷,并連帶少量橘白,呈白色片狀小塊,有時夾帶橘蒂及少量肉瓤碎片。均以筋絡多、蒂及橘白少者為佳。
橘絡具有化痰、通絡功效,用于痰熱咳嗽、咯血、經絡氣滯、久咳胸痛、傷酒口渴。
橘葉是橘及其變種的葉子。橘葉單獨藥用時,最好采用春季采收的綠色葉子。
橘葉多為卷曲狀,卵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略具光澤,對光透視可見眾多小腺點,先端漸尖或漸長,基部契形全緣或微波狀;葉柄長0.6~1.8cm,翼葉狹窄或無。革質。質脆,易碎。氣香,味微苦。
橘葉具有疏肝、行氣、化痰、殺蟲功效,治脅痛、乳癰、肺癰、咳嗽、胸膈痞滿、疝氣;除蛔蟲蜣蟲、蟯蟲。橘葉味為苦澀、辛香、性平。歸肝經。
凡病血結氣結,痰涎火逆,病為脅痛,為乳癰,為腳氣,為腫毒,為胸膈逆氣等疾,或搗汁飲,或取渣敷貼,均可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