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志
急診中的心肺復蘇術效果體會
寧德志
目的通過對急診中的心肺復蘇術效果進行分析,以期提高復蘇成功率、總結急救經驗。方法選取于急診實施心肺復蘇術者共計54例且對心肺復蘇術、復蘇效果等進行回顧性觀察,同時對所得的相關數據予以統計學處理和有效分析。結果心臟驟停至復蘇時間不超過4 min者,其電除顫時間較超過4 min者明顯延長、腎上腺素使用量較超過4 min者明顯減少,且時間不超過4 min者自主循環恢復率、復蘇有效率和復蘇成功率均較復蘇時間超過4 min者明顯升高,P<0.05、P<0.01。結論早期、規范、高質量的心肺復蘇術是提高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急診;心肺復蘇術;效果
心肺復蘇術作為急診科最為常見且最為基本的一種操作技術,該技術對搶救心跳、呼吸驟停者具有重要臨床價值,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途徑、也是臨床進一步救治的先決條件[1];近年來隨著心肺復蘇術指南的相繼出臺,該技術理論和實踐得以長足發展,因此筆者對54例急診者予以相應心肺復蘇術且對其相關內容予以回顧性分析,以期總結急救經驗、提高其成功率,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于急診實施心肺復蘇術者共計54例,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2]:①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②呼吸停止或抽搐樣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面色蒼白或青紫、口唇發紺,⑤皮膚黏膜紫紺,⑥心電圖示:心室停搏、室顫、無脈室速、無脈搏心電等。54例實施心肺復蘇術者男35例、女19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58.00±4.20)歲;心肺復蘇術原因分類:心功能不全23例(42.5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10例(18.52%),外傷9例(16.67%),腦卒中8例(14.81%)、有機磷中毒2例(3.70%)、一氧化碳中毒2例(3.70%);心跳驟停至開始心肺復蘇術時間分類:4 min以內24例、4~6 min6例、7~10 min10例、超過10 min者14例。
1.2心肺復蘇術 ①快速解開患者衣領,去除義齒、對鼻和口腔分泌物及異物進行清除保持呼吸道暢通,抬頦、仰頭協助患者開放氣道。②口對口進行人工呼吸,持續吹氣2 s以上,見胸部抬高、連續吹氣兩次后,進行胸外按壓(按壓幅度4~5 cm、頻率在100次/min、單人操作時按壓通氣比例為30 ∶ 2);或利用面罩-氣囊,以潮氣量在10 ml/kg、成人氣囊的2/3體積被壓陷、保持時間在2 s以上為標準進行輔助通氣呼吸。③在持續心電監護下予以電除顫:心室顫動者根據藥物-按壓-電除顫的步驟予以除顫,其除顫能量在200 J、200~300 J、360 J,電除顫后繼續5個周期的心肺復蘇,再檢查心律。④高級生命支持:快速建立靜脈通道予以合理使用復蘇等相關藥物,如選用腎上腺素首次予以1 mg、每隔3~5 min重復一次,最大劑量不超過3 mg;阿托品0.5 mg靜脈推注、每隔5 min一次,尼可剎米0.375 mg和洛貝林3 mg靜脈推注、每隔5 min一次,胺碘酮150 mg靜脈推注;根據病情選用促醒藥物,如納洛酮等,同時根據病因等予以綜合性治療。
1.3復蘇標準[3]①復蘇成功:心電圖示患者自主心跳恢復、節律規則、自主呼吸及意識恢復,生命體征平穩。②復蘇有效:顏面部青紫改善、口唇指甲顏色好轉,周圍大動脈搏動可觸及,收縮壓>60 mm Hg,瞳孔由大變小。③復蘇無效:自主心跳、呼吸及意識均未恢復。

通過給予實施心肺復蘇術的54例急診患者相應觀察與分析后,其結果顯示在心臟驟停至復蘇時間不超過4 min者,其電除顫時間較超過4 min者明顯延長、腎上腺素使用量較超過4 min者明顯減少,且時間不超過4 min者自主循環恢復率、復蘇有效率和復蘇成功率均較復蘇時間超過4 min者明顯升高,P<0.05、P<0.01,見表1。

表1 54例急診者實施心肺復蘇術結局統計
研究顯示心跳、呼吸驟停在3~5 min內予以心肺復蘇術者,其存活率可高達49%~75%,一旦延遲1 min,其生存率則會降低7%~10%,若超過12 min再予以心肺復蘇術則其成功率為0[4],所以筆者認為早期及時給予心肺復蘇術至關重要,該操作能有效降低死亡率、為臨床救治創造了寶貴時間。
鑒于此種情況,筆者認為心肺復蘇術在急診搶救中占據重要地位,所以筆者對54例急診者予以心肺復蘇術,其結果也同樣顯示早期予以心肺復蘇術能明顯降低除顫時間、藥物用量以及提高復蘇成功率(P<0.05、P<0.01)。因為早期予以心肺復蘇術能及時、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暢、誘發心臟自主搏動、維持心臟血液的泵出與充盈以滿足心、腦等重要器官含氧量的血液供應,減輕器官在較長時間內所發生的不可逆性損傷。另外心肺復蘇術不僅強調時間的重要性和時效性,同時實施心肺復蘇術的技術也至關重要,因為不達標或不規范的操作技術難以保證重要器官的有效血液供應;例如①合理的人工氣道建立和有效的通氣是心肺復蘇術成功的前提和重要環節,例如面罩-氣囊可快速提供氧氣、具有操作簡便、易掌握等特點,但對于氣道梗阻、窒息或呼吸衰竭等原因所致呼吸、心跳驟停者應快速予以氣管插管。②胸外按壓要求操作者在每次按壓后,需見到患者胸部回彈,同時還需保證胸外按壓的連續性(每次按壓間隔不應超過10 s),另外在相關指南上還要求為避免操作者勞累失去高質量的按壓,需每5個心肺復蘇術周期(或每2 min)更換按壓者。③除顫應盡早,且根據心電圖所示情況分類處理,例如成人房顫電復律除顫能量應在200J(如除顫不理想再逐漸提高能量),細顫需在心肌氧合緩解后除顫、而傳導阻滯或心動過緩者除顫時應增加心率。④復蘇藥物的應用:嚴格掌握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藥物的使用指征、使用時間、使用劑量、使用方法等,例如對于腎上腺素的指征應為心跳停止、無脈性心律、經電除顫無效的室顫和室速,其使用劑量及方法為首劑1 mg靜脈注射、每隔3~5 min重復一次,最大劑量不超過3 mg,但嚴禁多次、重復使用或較大劑量使用。
總之,筆者認為心肺復蘇術作為急診科較為常見的搶救措施之一,其復蘇成功率涉及較多原因,但早期、規范、高質量的心肺復蘇術是提高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1] 張慶東.急診心肺復蘇成功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實用醫刊,2011,38(21):41-42.
[2] 李春盛,楊鐵成,譯.2005美國心臟學會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一).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6,15(3):278-280.
[3] 李春盛,顧偉.心肺復蘇的發展與新進展.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8,6(4):265-266.
[4] 張維新,吳麗雅.38例急診心肺復蘇的臨床分析.重慶醫學,2009,38(24):3192-3193.
535400 廣西靈山縣人民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