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梧州紅十字會醫院(543002)李子雄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中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多見。HFMD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一般病例預后良好,少數病例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心肌炎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為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我院于2011年3月~2012年10月,加用米力農治療重癥手足口病(HFMD)并發心血管損害32例患兒,療效顯著,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附表 兩組血壓、心率指標及心肌酶的比較
1.1 一般資料 64例重癥HFMD合并心血管損害的患兒,均有血壓、心率及心肌酶升高,符合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標準,其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發病年齡6個月~3歲,其中6個月~1歲4例,1~2歲36例,2~3歲24例。平均年齡1歲9個月。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相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64例患兒隨機平分為A、B兩組,均予床邊心電監護、測心率、血壓及心肌酶檢驗,兩組均給予甲基潑尼松龍、靜脈用免疫球蛋白、病毒唑、果糖二磷酸鈉和其他常規性治療,B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米力農治療,A組未用米力農。米力農首劑以25~50μg/kg,30min緩慢靜注,之后以0.25μg·kg-1·min-1用微量泵維持,血壓降至正常后漸減量停用,治療期間嚴密監控心率、血壓。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1 A、B組血壓、心率及心肌酶比較 兩組患者實驗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A、B組轉變為危重癥需要機械通氣的例數比較 A組有2例轉為危重癥,占6.2%;B組有1例轉為危重癥,占3.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手足口病傳染性極強,容易在兒童中流行,但目前尚無疫苗預防,也無特效藥物治療。在致手足口病的病毒中,尤其是EV71感染已經成為繼脊髓灰質炎以后神經系統損害的一個主要致病因素[1]。同時,合并心血管損害的患兒也并不少見[2]。少數手足口病患兒(尤其是EV71)病情發展迅速,可在較短時間內出現腦疝、神經源性肺水腫或肺出血[3],急性肺水腫與肺出血是本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患兒血壓增高、心率增快的癥狀,均先于肺水腫的出現,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降低手足口病病死率的關鍵因素,除了發病年齡(<3歲)、精神狀態、體溫、嘔吐、抽搐、血糖外,血壓增高、心率增快也是監測重癥手足口病的重要客觀指標。
有關研究表明,手足口病患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腦干腦炎和肺水腫[1],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造成腦干腦炎和全身炎癥反應,腦干腦炎導致血管舒縮功能失調,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急劇增高,體循環內大量血液進入肺循環內,同時在炎癥因子作用下,肺血管滲透性增加,造成肺水腫和肺出血[1][2],腦干腦炎所致交感神經興奮先于肺水腫出現。
米力農是一種磷酸二酯酶抑制劑,也有正性肌力作用和血管擴張作用。正性肌力作用主要是通過抑制磷酸二酯酶,使心肌細胞內環磷酸腺苷(cAMP)濃度增高,細胞鈣內流增加,從而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排血量增加。而與腎上腺素β1受體或心肌細胞Na+-K+-ATP酶無關,因而米力農不會增加心肌耗氧量。其血管擴張作用則是直接擴張小動脈,從而降低心臟后負荷,降低左心室充盈壓,改善左室功能,增加心臟指數[4]。因此,有學者認為米力農是治療手足口病所致高血壓的理想藥物[5][6]。有研究表明,米力農在治療重癥手足口病中有降低交感性心動過速,降低白細胞數和病死率的效果[6]。
本文的實際臨床應用也證實米力農對控制手足口病所致的高血壓有很好的效果,心率減慢可能與血壓下降后下丘腦交感興奮性降低有關,心肌酶的有效恢復可能與它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等有關,對重癥患兒并發心血管損害應盡早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沖擊治療,而一旦患兒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增快,應在心電監護下盡早使用米力農,同時應控制輸液速度和輸液量以減少肺水腫的發生,如出現有肺水腫癥狀,應盡早采取機械通氣,采用高PEEP通氣以阻止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