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鵬 趙曉嬌
(作者單位為廣東省梅州市卡萊(梅州)橡膠制品有限公司計劃部1,浙江大學醫學院2)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認為中醫重整體、西醫重局部,也就是西醫不講究整體觀。實際上,整體觀念也是西醫的重要方法論原則,西醫在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中也注重整體觀。
我們現在所說的“西醫”,主要指現代西方醫學,它是從古希臘醫學發展演變而來的,其內涵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古希臘醫學與中國古代醫學一樣,也十分重視身與心、人體與自然的相互聯系,注重從整體上分析和治療疾病。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后,隨著近代實證科學技術的興起和發展,西方醫學開始了由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的轉變,它把人體細分為若干系統,從解剖學、生理學、分子生物學、細胞學、遺傳學等不同角度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及其微細物質基礎,借助近現代醫學技術手段和化學藥物等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在這一階段,西醫受近代科學及其思維方式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缺陷。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由分化向整合的發展,特別是由于系統論的出現及其在醫學中的運用,整體觀念已經成為西醫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的一個重要方法論原則。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之間、精神與形體之間、人體與周圍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西醫學也認為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生理功能上相互協調、病理變化中相互影響。
西醫現在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代名詞。它從近代開始傳入我國以后,就受到中國注重整體的傳統思維方式和中醫學的影響。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許多西醫工作者在唯物辯證法的教育熏陶下,已經自覺地把整體觀念運用到自己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中。
其次,不能把對疾病的局部研究與對疾病的整體認識對立起來和割裂開來。現代醫學借助現代科學成果和技術手段,從病原學、病理學、藥理學、遺傳病學、免疫學、醫學影像學等不同視角進行的分門別類研究,盡管不一定全面并存在一些缺陷,但它們在特定領域和范圍內對疾病的認識具有相對的真理性,是不能否認的。這些認識成果不但不否定而且有助于對疾病的整體研究和綜合治療。
所以,不能籠統地說西醫不注重整體、沒有整體觀念,不能把西醫發展過程中一個階段(即近代階段)的特點說成是整個西醫的特點。

我們在分析西醫特點的時候,還應把西醫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區別開來。理論研究上的分門別類不等于臨床實踐上的單一診斷和治療。實際上,醫生在臨床實踐中,往往需要綜合運用現代醫學的多方面成果和技術手段對疾病進行全面診斷和治療,而不會使用單一的方法和手段。
綜合運用問、望、觸、叩、聽等方法,全面診察判斷病情。在臨床上,西醫與中醫一樣,并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樣是從整體著眼,綜合問、望、觸、叩、聽等方法,對發生在“局部”的疾病進行全面的診察判斷。既了解發病的部位,也了解全身的反應;既了解主要癥狀,也了解次要癥狀。同時,還要把患者的現病史與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等聯系起來。有些疾病還要考慮季節性和地域性等因素。此外,醫生還要借助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表等器具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所有這些,都體現了西醫的整體觀。
借助現代醫學技術手段進行相關輔助檢查,為確診疾病提供實證科學依據。西醫是實證醫學,它對疾病的診斷建立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因此,西醫診斷疾病不僅靠問、望、觸、叩、聽這些直接診斷,而且還要借助現代醫學技術手段進行包括實驗室檢查(對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細胞取樣、組織標本等進行檢查)、心電圖檢查、醫學影像學檢查(包括 X 線 透 視、CT掃描、核磁共振)等多種輔助檢查。這是現代西醫的特點,也是西醫的科學所在。如,上呼吸道感染,要確定是病毒性感染還是細菌性感染,除了根據患者的體征判斷外,還要通過血常規化驗等輔助檢查才能確定。按理說,上呼吸道感染是局部性病變,似乎與血象沒有關系。但根據西醫的實證研究,疾病發生時,不光其病灶部位會發生病理變化,機體的其他部分也會發生相應的異常變化,如果某個部位有炎癥,其血液中白血球就會升高。這樣,就可以通過血常規化驗,對上呼吸道感染的類型作出判斷,這正是運用了整體與部分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的整體觀的具體表現。
在臨床治療上,西醫并非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同樣也體現了整體觀念。
在疾病的治療上,既對因治療,又對癥治療。在對疾病的治療上,中醫有辨證論治和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西醫有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根據西醫的病原學理論,疾病的發生都有其特定原因,只要消除了這些致病因素,就能達到治療目的。如,結核病是由于感染了結核桿菌所引起的,那么,只要用雷米封、鏈霉素等能夠殺死結核桿菌的藥就能治癒。對因治療是西醫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除對因治療外,西醫也要對癥治療,即進行能夠減輕或消除疾病癥狀的治療。因為癥狀的減輕不僅能夠減少病人的痛苦,而且能直接幫助機體調整功能,有利于疾病的緩解,特別是當某種癥狀成為威脅病人的主要矛盾時,就應首先采取對癥治療,以防止病變的惡化。如外傷性劇痛,及時應用鎮痛藥,既能減輕患者的痛苦,又能防止休克的發生。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會根據病情需要,把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有機結合起來。
在處方用藥上,既考慮藥物的治療作用,又考慮藥物的副作用。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藥物的作用也是這樣,既有治療疾病的正作用,又有對機體產生不利影響的副作用。如他汀類藥物,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但長期服用會對肝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副作用問題,是西醫用藥中的最大問題,也是西醫最容易受到詬病的問題。但是我們又不能因為擔心副作用而不用西藥治病,正如不能因為怕輻射就不做X 光片或 CT 一樣。西醫在臨床選擇用藥上,不是只考慮藥物的正面作用,不管其副作用,而是堅持整體的辯證的觀點,既充分發揮其治療作用,又盡量避免和減少其副作用,并且盡量局部用藥和選用高度特異性的藥物。
在治療原則上,既著眼一般情況,又顧及個體差異。為了更好地得到治療效果,西醫在臨床上既要著眼于一般情況,又要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顧及個體之間的差異。如在處方用藥時,要考慮病人是青年、老年還是兒童或孕婦?該病人有沒有肝腎功能不良?對藥物是高敏性還是耐受性?對什么藥物過敏?哪種藥更適合這種病人?該藥有什么副作用?怎樣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副作用?如果病人同時患有兩種疾病時,還要選用具有雙重治療作用的藥物治療,如既有高血壓病又有前列腺肥大的病人,可選用馬沙尼治療,等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臨床實踐中,西醫同樣具有整體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