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華 馬坤 閆秀娟
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與亞臨床甲減病程演變的相關性研究
高建華 馬坤 閆秀娟
目的研究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的不同血清學水平與亞臨床甲減患者病情程度的關系;并通過隨訪患者1年時間,研究TPOAb在亞臨床甲減病程演變中的作用。方法通過測定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游離甲狀腺素(FT4)、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來確診亞臨床甲減患者;根據血清TPOAb水平,將135 例亞臨床甲減患者分為陽性組(54例)和陰性組(81例),在沒有任何干預亞臨床甲減的情況下,定期監測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指標(FT3、FT4和TSH),隨訪1年后,觀察其病程演變情況。結果TPOAb 陽性組患者TSH值為(14.4±7.1)μIU/ml,陰性組為(7.1±4.0)μIU/ml,且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患者隨訪1年后,TPOAb陽性組臨床甲減發生率為5.5%,陰性組為0.5%,且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①血清TPOAb及TSH的水平均與亞臨床甲減病情程度相關;②血清TPOAb的水平可以預測亞臨床甲減向臨床甲減的轉化,應早期、定期監測,適時給予干預及治療。
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癥;促甲狀腺素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簡稱亞臨床甲減﹚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在亞臨床甲狀腺疾病中占73.8%,其基本特點為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升高而游離甲狀腺激素﹙FT4﹚水平正常。在普通人群中,亞臨床甲減的患病率為4%~10%,美國為4%~8.5%,我國為0.91%~6.05%。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增高。男女比較,女性多見。按年齡段劃分,60歲以上的老年女性發病率比較高,可達20% 左右;74歲以上的老年男性中,患病率為16%,接近同齡女性。總之,年輕人低于老年人,男性低于女性,黑人低于白人。本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占50%左右﹚,現實生活中,亞臨床甲減與社會因素、環境因素、飲食因素、生活方式、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如經常熬夜,抽煙,酗酒,生存壓力大、競爭激烈﹙如生活、學習、就業、工作、婚姻等諸多方面﹚,情緒不穩定,飲食結構不合理,飲水少,有氧運動減少,環境污染,綠色食品減少,導致自身免疫力、抵抗力低下。其次是甲亢經抗甲狀腺藥物﹙ATD﹚、手術或放射性碘131治療后以及臨床型甲減行優甲樂替代治療劑量不足時。碘或含碘制劑、鋰劑、磺胺類等藥物,均可引發該病。患上了1型糖尿病和白癜風等,這些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以及缺碘地區的人群,亞臨床甲減患病率更高。因為沒有特異性,所以易被漏診或誤診。 通過不斷改進TSH的檢測方法,提高了亞臨床甲減的檢出率。為了使亞臨床甲減不向臨床型甲減演變,同時為了使患者少花醫療費,臨床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下文針對TPOAb與亞臨床甲減病程演變的相關性關系對135例患者進行了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4年9月至2009年3月檢出病例135例,其中門診113例,住院22例。所有患者排除了惡性腫瘤、肝腎疾病及家族性高脂血癥和其他內分泌疾病,病態甲狀腺功能正常綜合征恢復期,未使用可引起TSH升高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鹽酸甲氧氯普胺(胃復胺)等。同時排除了甲亢經藥物、碘131治療后及甲減治療中引起TSH增高組。135 例患者中男性23 例(17%),女性112例(83 %),年齡9~75歲,平均年齡(42±33)歲,高發病年齡組為19~65歲,占72%。 納入標準:血清TSH水平高于正常上限﹙>4.2μIU/ml﹚,而FT3、FT4水平在正常范圍。
1.2檢測項目與檢測方法 血清FT3、FT4、TSH、TPOAb等甲狀腺功能指標的檢測均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測定,于德國羅氏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上進行,試劑為與之配套的進口試劑(由德國羅氏診斷公司提供)。

2.1甲功能檢測結果 所有患者的甲功能檢測結果見表1。135例中,TPOAb陰性者81例(60%),陽性者54例(40%)。兩組之間TSH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之間FT3、FT4等甲功能指標比較,陽性組低于陰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甲功檢測結果
2.2血清TPOAb的水平與亞臨床甲減病程演變的關系 所有患者確診后均未給予L-T4 治療,僅根據其原發疾病,給予對癥治療。不同患者隨訪1年后,42.3%亞臨床甲減無變化,5.2%演變為臨床型甲減,3.7%發展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48.8%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其中TPOAb陽性者,臨床型甲減發生率5.5%,陰性者發生率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隨訪1年后不同患者病程演變情況[n(%)]
亞臨床甲狀腺疾病亦稱為“輕微”甲狀腺疾病,是介于甲狀腺功能正常和臨床甲減之間的一種亞臨床狀態。過去人們對它不熟悉,自從靈敏的促甲狀腺激素﹙TSH﹚測定廣泛應用臨床后,亞臨床甲狀腺疾病并不少見,尤其多見于中老年人群[1]。亞臨床甲減時,甲狀腺激素的合成或者釋放出現了障礙,致使甲狀腺激素缺乏,減弱了對垂體TSH的反饋抑制,升高的TSH促使甲狀腺濾泡增生、肥大,代償性地使甲狀腺激素的釋放增加,使甲狀腺激素水平恢復正常。與亞臨床甲亢不同,亞臨床甲減得不到及時治療,很容易轉化為典型甲減,每年約有5%的患者發展為臨床甲減[2]。
促使亞臨床甲減演變為臨床型甲減的預測因素有:抗甲狀腺自身抗體﹙TPOAb、TGAb﹚陽性者,其中,TPOAb陽性為主要指標;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為 20 mIU/ml以上;接受放射性核素治療的Graves病患者;接受放射治療的頭面部腫瘤患者。此項研究顯示,TPOAb陽性者,TSH水平顯著高于陰性者,而且FT3、FT4也低于陰性者,說明患者的病情程度與TPOAb及TSH的血清水平有一定關聯。另外,此項研究還表明,對于那些TPOAb陽性的患者,隨訪1年后,演變為臨床型甲減的比例顯著高于陰性組。
在亞臨床甲減患者中,主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塞的患病率顯著增高。亞臨床甲減發生主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塞的危險度分別為1.9和3.1[3]。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還可能會造成某些患者排卵和生育障礙。如果妊娠期間發現患有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不僅可能會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甚至流產,還可能會引起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和妊娠毒血癥。因此,育齡期女性尤其高危人群很有必要篩查甲狀腺功能,尤其在妊娠早期。另外對于不孕癥患者,可建議其行甲狀腺功能檢查。
飲食方面,亞臨床甲減需注意:1.脂肪的控制:原發性甲減時,可存在高膽固醇血癥。應低脂飲食,使血膽固醇降低。2.碘鹽的補充:人體主要從食物和飲水中攝入碘,其中80%~90%來自食物,10%~20%來自飲水,只有5%來自空氣。食物中的碘包括無機碘、元素碘和有機碘三種。正常成人每天需碘100-200μg。美國國家科學院糧食營養局建議碘的攝入量為:成人150μg/d,嬰幼兒120μg/d,孕婦為175μg/d,哺乳婦女為200μg/d。碘是人體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必需原料,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某個地區人群的尿碘少于50μg/L時,則會出現地方性甲狀腺腫,當少于20μg/L時,幾乎肯定會出現地方性克汀病。由于碘主要從尿排出,因此尿碘基本上反映了碘的攝入量。處于生育期的婦女,更應關注如何補充碘鹽,避免因母體缺碘,導致后代患上克汀病。有些甲減,是由于碘攝入過多造成的,要因人而宜。3.蛋白質的供給:進食優質蛋白質,每人每天至少應在20 g以上,使蛋白質代謝處于動態平衡。注意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的合理搭配。
亞臨床甲減治療方面,對于TSH 持續≥10 mIU/L、血脂較高和(或)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患者,應該盡早進行治療,應用L-T4 25~50μg/d 口服,使血TSH維持在正常范圍內。對于TSH 持續<10 mIU/L者,應密切觀察,定期復查肝功能、血脂變化。積極行L-T4替代治療可阻止其發展為臨床甲減[4]。
亞臨床甲減發展成臨床甲減的比率與血清基礎TSH濃度成正比,與抗甲狀腺抗體陽性成正比[1]。現實生活中,人們應改變生活方式、不良生活習慣,努力做到生活規律,戒煙限酒,勞逸結合,松弛有度,保持心情愉快,改善飲食結構,多飲水,進行有氧運動,減少環境污染,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提高自身免疫力、抵抗力,避免或減少亞臨床甲減的發生,避免進一步發展為臨床甲減。隨著科技的進步、醫學的快速發展,隨著內分泌領域研究的深入,對于亞臨床甲減,廣大臨床醫師及普通民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對于該病的診斷以及治療會越來越成熟。
[1] 戴為信.甲狀腺疾病.協和名醫健康指導叢書.第一版.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0:49-55.
[2]朱鐵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診斷與治療.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7,27(2):142-144.
[3]滕衛平.開展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臨床研究.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4,20[10]:93-95.
[4]姜暉,劉殿敏.左旋甲狀腺素對亞甲減患者血脂的影響.中國誤診雜志,2006,6(7):13-15.
135000 梅河口市中心醫院體檢中心(高建華),心血管內科(馬坤),兒科(閆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