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霞
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療效觀察
韓霞
目的觀察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對比分析3組患者治療3個月期間,TIA復發率、腦梗死發生率、并發癥及不良反應。結果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應用組TIA復發率及腦梗死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單用氯吡格雷及單用阿司匹林組,未增加出血傾向,不良反應輕微。結論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TIA效果明顯,用藥安全,可減少TIA發作,減少腦梗死的發生率。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TIA
TIA是反復發作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未經治療或治療無效的TIA約1/3并發腦梗死,1/3繼續發作,約20%的腦卒中發生在首次TIA后1個月內,約50%發生在一年內[1]。造成患者不同程度殘疾、使其生活質量下降。通過對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TIA的療效進行觀察,作者認為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TIA療效顯著、安全性好。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接受不間斷治療、療程滿3個月的180例TIA患者。無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過敏史;無出血性疾病及胃潰瘍病史;無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頭顱MRI及CT檢查排除急性腦梗死。診斷均符合1995中華醫學會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A組、B組和C組。A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齡37~75歲,平均63歲;患有高血壓47例,高血脂45例、糖尿病26例、心律失常7例、心臟瓣膜病2例、肥胖18例、有吸煙嗜好者18例、飲酒嗜好者22例;B組: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齡38~76歲,平均64歲;患有高血壓45例,高血脂43例、糖尿病28例、心律失常8例、心臟瓣膜病1例、肥胖16例、有吸煙嗜好者17例、飲酒嗜好者20例。C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38~74歲,平均62歲;患有高血壓44例,高血脂41例、糖尿病27例、心律失常6例、心臟瓣膜病2例、肥胖17例、有吸煙嗜好者18例、飲酒嗜好者22例。3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煙酒嗜好及頭顱CT及磁共振檢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針對病因對3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包括控制高血壓,血壓控制在收縮壓<140 mm Hg、舒張壓<90 mm Hg;治療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控制高血脂癥,低脂飲食、應用降血脂藥物,使膽固醇<6.0 mmol/L,LDL<2.6 mmol/L;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藥或胰島素,控制空腹血糖值<6.3 mmol/L;肥胖患者控制體重;堅持體育鍛煉,戒煙戒酒等。在此基礎上A組給予氯吡格雷75 mg/d、2次/d、口服,一周后75 mg/d、1次/d、口服、持續3個月,腸容阿司匹林首次300 mg,而后100 mg/次、1次/d、口服,一周后75 mg/次、1次/d、口服、持續3個月;B組給予腸容阿司匹林首次300 mg,而后100 mg/次、1次/d、口服,一周后75 mg/次、1次/d、口服、持續3個月;C組給予氯吡格雷75 mg/d、2次/d、口服,一周后75 mg/d、1次/d、口服、持續3個月。觀察3個月治療期間TIA復發率及腦梗死的發生率。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組患者治療3個月期間TIA復發、出現腦梗死、腦出血及不良反應比較見下表。

表1 3組患者治療3個月TIA復發、出現腦梗死、腦出血及不良反應比較
注:治療期間TIA發作2次以上為復發,不良反應對癥治療后消失
A組與B組比較:TIA復發及腦梗死發生率均明顯降低,P值均<0.0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與C組比較:TIA復發及腦梗死發生率均明顯降低,P值均<0.0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組與C組比較:TIA復發、腦梗死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指短暫的反復發作的腦局部缺血,24h內癥狀和體征完全緩解的腦缺血[3]。本病的主要臨床特點是:神經功能缺失程短暫性、反復性和局部性發作。
短暫性是指神經功能缺失發作通常持續數分鐘或數十分鐘,通行的定義是指24h以內。反復性是指同樣的發作反復多次出現。局部性是指局部缺血灶所支配的區域的神經功能缺失,而不是短暫性全腦缺血發作引起的暈厥。TIA是公認的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頻繁發作是腦梗死的前兆,頸動脈和椎基動脈TIA最易發生腦梗死,心房纖顫合并TIA易發生栓塞性腦梗死。因此對TIA患者要高度重視、及時治療。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因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但約2/3的TIA患者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和肥胖。其發病機制目前大家比較接受的學說是微栓子學說,頸動脈或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形成微栓子、少數為心源性栓子阻塞腦血管系統內一支血管,引起周圍小動脈痙攣,引起局部腦缺血,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栓塞血管分泌溶栓酶,微血栓溶解,使阻塞血管再通,局部血液循環恢復,缺血神經組織功能恢復,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隨著動脈硬化新斑塊形成、斑塊反復脫落進入腦血液循環系統,使這一過程反復發作。研究發現,一過性黑矇患者眼底檢查見白色栓子經過,病理證實為血小板、纖維蛋白、白細胞或膽固醇結晶形成的微栓子。因此除針對病因治療外,抑制血小板聚、防治微栓子的形成是治療的重點。
臨床研究表明,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TIA療效優于單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4,5]。阿司匹林通過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減少血小板內花生四烯酸轉化為血栓烷A2(TXA2),起到抗血小板作用,但不能抑制血小板在損傷血管內皮的粘附,有30%~40%的患者對阿司匹林抵抗[6]。氯吡格雷是一種非競爭性腺苷二磷酸(ADP)受體阻滯劑,通過結合血小板表面ADP受體抑制血小板聚集,還可抑制血小板粘附。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板塊形成,對減少微栓子的發生和預防復發有一定作用。兩藥聯合應能用同時抑制血小板聚集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環節,具有更好的抗血小板聚集功效。本研究顯示,兩藥合用治療TIA三個月TIA復發率及腦梗死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單用氯吡格雷及單用阿司匹林,未增加出血傾向,不良反應輕微。
[1] 王維治.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43.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各類腦血管病的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 Advisory Council for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and Blindness,Public and Blindness, Public Health Service.A Classification and outlin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Neurology,1958,8(5):395.
[4] 許風雷,李翠萍,熱依汗,等.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32-33.
[5] 白雁明,李琳,胡淑麗,等.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臨床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6):71.
[6] 張穎冬.阿司匹林防止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阿司匹林抵抗.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5,18(3):161-163.
450000 鄭州大學第四附屬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