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婧
摘 要:在鋼琴教學中,除了技術技巧的培訓,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教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本文結合筆者鋼琴教學實踐經驗,從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培養的角度出發,淺談鋼琴教學中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方式。
關鍵字:鋼琴教育;音樂素養;培養
1 引言
隨著社會對素質教育的日益重視和音樂教育的普及,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社會音樂教育的發展,而鋼琴課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其教學模式的改革必然成為音樂教育專業教學中一項重要環節。鋼琴是一種對演奏技巧要求極強的樂器,其音域寬廣,音色獨特,表現力豐富。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在向學生傳授鋼琴演奏知識和演奏技術、技巧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樂感的培養、聽覺素質的提高、手指能力的訓練、背譜能力的培養、心理素質的鍛煉。
2 我國當前鋼琴教育中現狀及出現的問題
2.1 教學方法不夠完善
我國目前的鋼琴教學模式中,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材料已然沿襲了傳統的模式,這與新時代教學環境不相匹配,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全面的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學不能致用,導致教學效率下降,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整體的音樂素質無法得到提高。
2.2 教學理論與學習實踐脫節
鋼琴教學的目的是要學生能獨立的完成的鋼琴的演奏和再學習與創作,課堂理論的講解不足以全面的提高學會的音樂素養。教師不注重學生理論與實踐的應用結合,學生便不能將理論和操作實踐相貫通,進而很難創作出屬于自己風格的鋼琴演奏風格,扼殺了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只是一味的沿襲教師的理論模式,對演奏很難有更深的理解,這對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特鋼琴思維十分不利。
2.3 教學中忽視學生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學生學習鋼琴的目的大多數是能夠用鋼琴伴奏。在鋼琴的伴奏中,即興伴奏能力是學生要掌握的必備技能。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對學生的即興伴奏水平不夠重視,多數教師把精力放在既定鋼琴曲目的演奏能力培養上,思維毫無創新能力,不過是在重復和沿襲前人的作品。這實際上束縛了學生自身的發展,注重理論和技能而忽略的音樂能力的培養,這是當今教學模式中存在的極大弊端。
3 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
3.1 注重對學生樂感的培養
所謂樂感,是指學生對音高,節奏,調式,調性,和弦,曲式,旋律的感覺或者說是反應的靈敏程度。對于作品來說是指學生對彈奏的曲目,是否能激起滿腔的感情,從而創造性地再現樂曲,并通過學生的彈奏傳達給聽者,使聽者通過聲音的媒介去領會作曲者所要表達的一種情緒,最終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因此,樂感即是對音樂樂曲本身的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準確而深刻的表現。如果不具備良好的樂感,單憑高超的演奏技術,是很難打動人心的。樂感產生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是天賦,有的人對節奏、律動感比較協調,對音高、音強的感知敏銳,而容易感受和表達情緒,這就是人潛在的,與生俱來的樂感。這對于學習音樂是非常珍貴的。另一種是后天培養形成的。真正的樂感是能夠有解釋的,符合音樂語言、風格、情感的表達,是能夠用理論和審美意識來解釋的藝術表現形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多讀書,特別是人文科學方面的書,比如說:中外名著,哲學,心理學等等;再如強調嚴格按照樂譜上的表情記號進行彈奏,在練習時不單是要用手去彈奏,更需要用心去彈,去聽,去體會。仔細彈好每一個小節甚至每一個音符。培養學生自然地去表現音樂中的強弱變化,進而發展到將自己和音樂融合在一起。綜合素質的提高,必然會在樂曲的彈奏中充分體現出音樂的感情特征。
3.2 注重對學生聽覺素質的提高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要通過聽覺器官來接受、欣賞和鑒別音樂。具備敏感的聽覺,是學好音樂的前提。讓學生感受美妙的旋律。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進行的主導。起基礎作用的主導旋律變成音調,形成具有特定旋律與特征的意義片段時,就形成了旋律的主題音調,并發揮著變化導向作用。決定音響運動的關鍵在于音高的關系。音高起伏與波動,形成了一定高或低、升或降、平直或曲折等變化多端的音像流動線。彈奏者要感受這些旋律的豐富變化,才能在音色處理中把握變化,用心體會旋律線條,感受其進行方向,處理強弱控制與起伏。根據旋律風格去感受音樂特色,用真誠體會去抒發內心情感,發揮音樂本質功效。節奏是音樂的時間形式,是音樂的骨架。對不同作品所處不同背景,采用貼切的速度體現。抓住節奏復雜多變的特點,體會強弱效果,適度表現。每個節奏型是一個獨立個體,只有諸多個體連接在一起才能形成整體。旋律要依附與節奏,不能離開這個骨架。把握音值長短和強弱、拍位律動規律、作品節奏特征與風格,運用長短、強弱、張弛、動靜對比等基本訓練,挖掘音響節奏與肢體節奏通感,從而達到肢體節奏與音樂審美融合。學生要通過聽覺器官感受音色,但往往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人們對各種音色注入了感情色彩,并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建立不同音色標準。不同顏色使人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感覺,不同樂器讓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因此,要培養學生正確的音色審美觀念。
3.3 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
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爾曼說:“緊張是生活中的一種實際情況。你必須與他相處,與他相處的越好,你就能把它控制的越好。”這說明,緊張情緒對于參加藝術表演者來說是客觀存在的。心理學家認為,由于各種各樣原因所造成的情緒緊張,致使原來已經形成的熟練動作,熟記了的材料不能重新回憶,再現或再做,通常稱之為“怯場”它是一種心理反?,F象,它是由于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生理過程所造成的?!扒訄觥毙纬傻闹饕蚴强陀^環境的改變和思想上有壓力的緣故。談幾點克服心理障礙的有效辦法:第一、彈奏者必須把彈奏的作品或還課的曲目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就要求學生要合理安排練琴時間,心無雜念,一心一意地去練好每一首作品;第二、多彈、多實踐,要沉著、有自制力,經常參加比賽或演出實踐,鍛煉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以此克服情緒的干擾,減少因彈奏感覺與聽覺上不適而產生的心理影響。當然,一切心理素質的訓練均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基本功訓練及彈奏技巧較完善的基礎上的。
參考文獻
[1] 牛藝.淺談鋼琴教學中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J].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08年08期
[2] 姚曉泉.淺議高師鋼琴教學的特點[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06期
[3] 莫莉.高校鋼琴教育中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