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亞輝
摘 要:外顯知識和內隱知識實質是同一語言知識在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形式,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外顯知識和內隱知識之間存在接口是毫無疑問的,弱接口說和動態接口假說更貼近教學實踐。顯性的語言知識經過強化練習是可以轉換為內隱知識的,內隱知識為新的外顯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
關鍵詞:外顯知識;內隱知識;接口理論
有關外顯學習(explicit learning)和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內隱知識(implicit knowledge)的理論假設興起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從此有關該假設的討論成為語言學、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熱門話題之一,同時也引起了二語習得研究者和外語教學者的極大興趣。研究者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外顯知識能否轉化為內隱知識這一問題上,即兩者是否存在接口。
1 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
1.1 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的定義
外顯知識是“學習者關于某種語言的組成成分及該語言在人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知識”,換言之,外顯知識就是關于語言和語言使用的知識。“內隱知識是完全默會的知識,是學習者無意識的知識,即學習者不知其所知。”內隱知識還被定義為“偶爾習得、隱性儲存、自動使用的知識”。
要想更好地理解外顯與內隱知識的定義,有必要了解習得與學得的概念。習得與學得是Krashen提出的假說。習得是一種類似于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是一種潛意識的過程,是注意意義的自然交際的結果,不需對語法精細的學習。學習者幾乎意識不到這種學習,但卻在運用該語言進行交際,因此又被稱為隱性學習、非正式學習或自然學習。學得是通過學習規則或討論規則而對外語或二語知識的有意識的學習過程,是通過課堂教師講授并輔以有意識的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所學語言的了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
1.2 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的實質
從上述定義來看,外顯知識和內隱知識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知識,兩者是有區別的。Ellis概括了外顯知識和內隱知識的一些對立特點,認為外顯知識對任何年齡的學習者都是可學的,非系統的可及性知識,是學習者對語言規則能有意識地用語言表達的、在運用中可以通過控制處理的陳述性知識。而內隱知識則是學習者只在關鍵期才可以學的、系統的可及性知識,是學習者對語言規則的直覺、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在運用中通過自動處理的程序性知識。如戴煒棟等曾指出:如果說外顯知識是用于語言控制性處理的陳述性知識,那么內隱知識則是關于語言自動化使用的程序性知識。內隱知識無法用語言表達,外顯知識則可以用語言描述。
筆者認為把外顯和內隱知識理解成兩種不同知識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兩種知識實質上是同一種知識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處的不同狀態,與學習者掌握語言時所處的時間和環境有關。眾所周知,兒童對于母語的學習,屬于習得范疇,習得的語言知識處于隱性狀態:無法用語言表述母語規則,但是可以自動、準確使用;若處于關鍵期的兒童處于外語的語言環境當中,他們仍可以習得該語言,該語言知識仍可以處于隱性狀態。成年人在母語環境中學習外語則屬于學得范疇,所學得的語言知識最初處于外顯狀態;隨著對該知識的掌握不斷強化,理解不斷深入,學習者逐漸能夠熟練應用,該語言知識也逐漸由外顯狀態轉變為內隱狀態:學習者可以自動準確使用這種知識。如果成年人在外語的環境中學習該語言,學得的比例要高于習得的比例。原因在于過了關鍵期后,習得語言是比較困難的,而且成年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對語法規則等知識掌握的能力要強于兒童。大多數成年人是由學習外顯知識即語言知識的途徑學習外語的。
兩種知識雖然本質上是同一知識在不同時期、階段所處的不同狀態,它們在不同狀態下所發揮的功能也存在著區別。筆者認為外顯知識在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起主要作用,新的語言知識以顯性狀態存在于學習者的短期記憶中,起著對學習者語言輸出的監管作用;內隱知識的作用則貫穿始終,決定著語言使用流利與否。krashen認為學得的知識體系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可以發揮作用:時間、學習者專注于語言形式、學習者知道語言規則。學習者在語言輸出過程中,會有意識地注意輸出語言的形式、內容等是否與該語言的語法規則和語言習慣等一致。監管作用的結果是:導致好的學習者語言輸出速度的減慢,導致差的學習者不能輸出正確目的語。這個時期的語言知識還不能融入學習者的中介語系統中。隨著語言知識輸出頻率的增加,新語言知識監管次數擴大,新的語言知識(即外顯知識)逐漸融入學習者中介語系統中,直到最終成為中介語體系的一部分,并且成為內隱知識(顯性知識的監管作用鏈接迅速,對語言輸出的延緩作用幾乎為零),這時的外顯知識已轉變為內隱知識:學習者幾乎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語言輸出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性行為。
2 接口理論
外顯知識多通過課堂指導的方式有意識地、有控制地進入學習者的短期記憶中,但它不能像內隱知識那樣在交際當中自動和自由地使用。對于通過正式指導獲得的外顯知識能否向內隱知識轉化的爭論,出現了無接口說、弱接口說、強接口說和動態接口假說等幾種不同觀點。
2.1 無接口說
無接口說的代表人物是Krashen。Krashen區分了“習得”和“學得”兩個概念。“習得”與兒童學習本族語言相似,屬于無意識的學習。而“學得”多通過正式指導來進行,屬于有意識的學習。習得的知識體系是學習者在實時交際情況下使用的唯一的語言知識來源;學得的知識體系監察習得語言知識的輸出。Krashen 認為任何“學得”只能在某些語言任務中得以呈現,但不能在真實交際任務中使用,即“學得”和“習得”不能相互轉化。
2.2 弱接口說
弱接口說的代表人物Ellis。該假說認為語言習得是完全等同于人類其他技能的獲得,學習者通過不斷地練習或訓練,不但內隱知識可以轉換成外顯知識,而且外顯知識也可以轉換成內隱知識。在習得過程中,學習者首先以陳述方式習得某一條語言規則,即獲得陳述性知識,然后經過不斷練習或訓練,陳述性知識可以轉換成程序性知識,最后成為內隱知識。弱接口假說雖然認同外顯知識可以和內隱知識轉換,但就如何轉換以及轉換的條件是什么卻有著不同的觀點,如N. Ellis認為陳述性知識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對感知產生影響,使學習者注意到輸入與已有語言知識之間的差距,從而間接地促進內隱知識的習得。Schmidt認為學習者使用外顯知識產出語言輸出并以此監控內隱學習機制的自動輸入。
2.3 強接口說
強接口說認為經過反復的練習外顯知識能夠轉化成內隱知識。強接口說從信息儲存、加工過程轉化的角度,認為經過有意識訓練的語言知識可以被無意識地自動化使用。強接口說將語言習得完全視為技能習得,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陳述性知識開始,經過練習而實現自動化。Dekeyser是強接口說代表。他把語言習得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自動化知識。學習者反復練習后,陳述性知識程序化、自動化,從而使得自動化了的外顯知識成為內隱知識語言能力的一部分。除了Dekeyser,Stevick 和Bialystok也是強接口說的倡導者,均認為外顯知識可以轉化為內隱知識。
2.4 動態接口假說
此外,周山,楊烈祥還解釋了外顯和內隱知識的動態接口假說,認為“不但外顯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成內隱知識,而且內隱知識也可能轉換成外顯知識”。該假說認為有關內隱與外顯知識的接口假說似乎都是針對學習者個體某一時期的接口的驗證,是傳統教學中“面向結果”的反映,即沒有把學習看成是一個過程。對于二語學習者而言,無論是接受性的自然語言,還是產出性的自然語言,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從母語到目標語過渡階段,都是建立在與認知有關的過程中,即二語習得是一個面向過程的學習機制。在這種動態過程中,外顯和內隱知識之間反映了一種復雜的動態轉換關系,即動態接口假說。
縱觀上述觀點,可以說無接口說是不正確的。大量的實踐和研究證明了課堂教學和學習者的意識對二語習得具有積極作用,證明顯性的語言形式教學能加快二語習得速度,提高語言使用準確度,這與無接口說是矛盾的。“強接口說將語言習得完全視為技能習得, 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陳述性知識開始,經過練習而實現自動化,這一說法在母語習得中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第二語言知識也并非完全始于顯性知識,完全用技能發展來解釋也有失偏頗。”弱接口說和動態接口說更符合語言學習的實踐體驗。如上文所述,外顯知識和內隱知識本質上是同一的,兩者的轉換是毫無疑問的,我們需要關注的是語言知識由顯性狀態過渡到隱性狀態的過程和特點,以及如何加快這一過程,從而提高學習者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3 結語
外顯知識和內隱知識作為同一語言知識在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形式,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顯性的語言知識經過強化練習是可以轉換為內隱知識的,內隱知識為新的外顯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L2 Explicit Know- ledge[J].Language Learning,2004,(54)。
[2]陳斌蓉,知識接口之爭及外語教學動態權衡觀[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6)。
[3]Paradis,M.Neurolinguistic Aspec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 ory:Implications for bilingualism and SLA [C]//In N.C.Ellis(ed).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London:Academic Press,1994.
[4]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 Implications[M]. 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5]戴煒棟,任慶梅。語法教學的新視角:外顯意識增強式任務模式[J]。 外語界,2006,(1)。
[6]Diane Larsen-Freeman,Michael H.Long. An Introduction to Sec- 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Foreign language Tea- 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周山,楊烈祥.外顯與內隱知識的動態接口假說[J].中南林業科 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8]陳斌蓉,彭金定,論弱接口說與中國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9]顧琦一,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及其接口之爭[J]。外語教學,200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