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國金融業高管薪酬的居高不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以2009-2011年滬深兩市金融業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實證研究法探析了我國金融業高管薪酬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金融業高管薪酬與公司規模、股權集中度相關性顯著,而與公司業績、公司風險、獨立董事比例相關性不顯著。
關鍵詞:金融業;高管薪酬;內部治理
1 問題的提出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引起了世界經濟的巨大震蕩。但在企業同比業績下滑、保監會出臺“限薪令”的情況下,我國金融業高管依然坐擁著天價年薪。根據德勤最新發布的《中國企業高管薪酬調研報告》顯示,我國金融業的高管薪酬水平仍處于絕對領先地位,金融業高管的平均年薪依然高于其他行業10倍之多。
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其薪酬的高居高不下?國內對金融業高管薪酬影響因素的研究大多針對銀行業,很少涉及保險業及證券業。并且由于金融業自身業務的特殊性,國內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研究時一般將金融業排除在外,而這樣的結論可能有失偏頗。
基于此,本文將銀行、保險、證券三大金融業支柱考慮其中,深入到金融業層面探求高管薪酬的影響因素,進而引伸出其薪酬制度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2 相關文獻綜述
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現代企業制度重要特征之一,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代理問題。根據委托代理理論,股東應設計一套最優報酬合約,盡可能將高管報酬與企業業績聯系起來,使高管最大限度地追求股東利益,最早研究金融業高管薪酬的學者Barro(1990)證實了該理論。而Murdoch(1991)提出高管薪酬與企業業績之間的敏感性與企業特征、企業特殊風險有關,Gaver(1996)則認為高管薪酬與企業規模顯著相關。
國內學者李維安等(2004)對28家城市銀行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銀行高管薪酬與銀行績效呈負相關關系。黃等(2010)利用27家金融業上市公司2005-2008年年報數據分析指出,高管薪酬與公司規模呈顯著正相關,而與公司業績、董事會規模無顯著線性關系。總的來說,國內對金融業高管薪酬大多的論述都是在對公司績效研究中附帶提及,采用實證方法純粹研究其影響因素的文章并不多見,并且在相關方面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3 研究內容及樣本選取
3.1 金融業高管薪酬構成
金融業高管的薪酬由基本薪酬、績效薪酬和激勵薪酬構成。基本薪酬是高管的年度基本收入,主要由企業的經營規模等因素綜合確定;績效薪酬與當前經營業績掛鉤;激勵薪酬與公司長期發展及個人價值貢獻相關,但目前運用還不普遍。從以上論述中可看出金融業高管薪酬主要受業績、公司治理及股權結構方面的因素影響。在下文的假設中,將這些因素考慮其中。
3.2 研究假設
假設一:金融業高管薪酬與公司規模呈正相關關系。企業的規模越大,高管需具備更高的能力,故會要求更高的薪酬作為其能力提高的補償。
假設二:金融業高管薪酬與公司業績呈正相關關系。根據代理理論,當公司股東與高管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時,薪酬合約應盡可能地將其薪酬與企業業績聯系起來,此種激勵會使高管盡可能地通過提高經營業績來提高自己的薪酬。
假設三:金融業高管薪酬與公司風險呈正相關關系。當企業經營環境不穩定時,高管必須承擔無法預料的不好的績效對其薪酬的損害,因此,董事會應提高薪酬以補償其承擔的風險。
假設四:金融業高管薪酬與獨立董事比例呈負相關關系。從西方的研究來看,高管薪酬研究中與董事會結構相關的變量主要是獨立董事比例。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相對席位的增加將會增強監督高管的能力,對高管追求高薪形成了約束。
假設五:金融業高管薪酬與股權集中度呈負相關關系。股權結構是決定公司治理機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若股權集中度較低,將導致股東中無人能夠監督高管,從而無法約束其追逐自身利益。
3.3 樣本及數據選取方法
本文的研究期間為2009—2011年,以已有的全部(38家)金融業上市公司為考察對象。剔除個別企業信息披露不全(如方正證券),存在借殼上市因素(如國海證券2009年借殼上市),企業內部特殊薪酬制度(如太平洋保險)等樣本,最終獲得32家金融業上市公司共96個有效觀測值。本文所需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
4 變量說明及模型設計
4.1 變量說明
1.被解釋變量
高管薪酬:本文使用高管平均年度薪酬作為衡量指標。高管人員對銀行業而言主要包括行長、副行長等;對保險業和證券業而言主要包括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等。因其為絕對指標,且數額大小與其他指標相差很大,故本文采用年度平均薪酬的常用對數(LnComp)為代表值。
2. 解釋變量
(1)公司規模:本文使用年末公司總資產的常用對數(LnAsset)。
(2)公司業績:本文使用公司的每股盈余(EPS)來衡量公司業績。也有文獻使用股權回報率來衡量,但鑒于我國市場尚不成熟,企業股價波動基本上不能反映其業績水平。
(3)公司風險:本文使用資產負債率(Leve)衡量公司風險。
(4)獨立董事比例:獨立董事人數占董事會總人數的比例(In_board)。
(5)股權集中度:本文使用十大股東中前五大股東股份總額(Five)。
4.2 模型設計
5 實證結果及其分析
5.1 描述性統計及分析
5.2 回歸結果及分析
利用相關系數矩陣得到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明確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基于本文所設計的模型,將數據帶入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選取的顯著性檢驗水平為5%。
5.3 實證分析
假設1公司規模與高管薪酬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得到了回歸方程的支持,即與國內外學者多數研究結果相同。這說明,目前金融業上市公司規模還是決定其高管薪酬的重要因素。
高管人員薪酬與公司業績正相關,但相關性不顯著,不支持本文的假設2,該結果與許多學者研究相似。這表明金融業上市公司的業績評價可能含有很多“噪音”。也有可能是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以來的金融業業績同比有所下降,而薪酬調整存在剛性,故體現出公司業績與高管薪酬之間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假設3的檢驗結果與原假設相反,且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原假設公司風險與高管薪酬之間正相關關系不成立,該結果與多數國外研究相反。出現這種結果可能原因是我國金融業股東很少因為風險的存在考慮給予高管補償,反而因為風險帶來了收益的波動而降低其薪酬以懲罰經營者。另一種可能是公司在制定高管薪酬時,并沒有考慮公司自身所面臨的風險問題,僅僅參考了行業平均水平。
假設4的檢驗結果表示獨立董事比例與高管薪酬呈負相關關系,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獨立董事并沒有采取有效措施監督高管,在約束高管追求自身利益方面發揮的監管作用十分有限。
假設5得到了回歸方程的支持,即股權集中度與高管薪酬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表明在股權結構治理方面,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從而降低高管薪酬。這一結果符合代理理論,公司股權結構越集中,高管越不容易獲得公司決策的控制權,因此在薪酬契約的談判中處于劣勢地位。從表1中可以看出,我國金融業股權高度集中,股東能夠很好地監督高管,使其難以獲得超額收益。
6 結語與啟示
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國金融業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數據對備受爭議的金融業高管薪酬進行了研究。從理論和實證分析來看,金融業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定價較為復雜。其中公司規模和股權集中度對高管薪酬的影響得到一致認同,反映出高管薪酬的定價更多是股東和高管之間博弈的結果。公司業績、公司風險和獨立董事治理對高管薪酬定價的影響沒有得到顯著支持。
目前我國金融業由于缺乏激烈競爭依然處于高利潤的階段,董事會可能在收益上會過分樂觀,或者并未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僅僅參考行業水平給予高管較高薪酬,從而難以對高管起到正面激勵作用。此外,我國金融業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大多是為了滿足監管要求,獨立董事制度尚未顯現預期效果,并且獨立董事也享受著天價年薪,已有學者質疑他們與高管之間有著合作關系,甚至是共謀關系。
由于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的特殊地位,并且該行業將近34%的股份為國家持有,切實保障國家利益、實現激勵與約束共存的薪酬制度尤為重要。我國金融業上市公司在借鑒國外成熟經驗的同時,必須結合我國和公司自身風險、治理、監督等情況,綜合考慮薪酬—績效掛鉤、激勵—約束相互制衡等因素,以設計出合理的薪酬機制,最大限度地保障股東利益。
參考文獻
[1] 冀縣卿. 我國上市公司經理層激勵缺失及其矯正.管理世界,2007(4)
[2] 李維安,曹廷求.股權結構、治理機制與城市銀行績效—來自山東、河南兩省的調查證據[J].經濟研究,2004 (12)
[3]黃,蔣潁歌,田彬.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0(124)
作者簡介
張迪雅(1992-),女,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本科,單位:西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