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羽
摘 要:廣播方言節目作為主流普通話節目的補充迅速發展起來,方言節目從起源到發展,受到各地受眾的歡迎,各種類型的方言節目紛紛出現在我們耳邊。方言節目的出現讓本地媒體得到了本土收聽率的保證。在發展的過程中,方言節目體現出了其獨特的魅力和特點,這些特點很多是普通話節目無可替代的,這讓方言節目獨樹一幟,但同時這些節目也存在著各自的利弊。在現今媒體節目多元化的時代,方言節目怎樣趨利避害,持續發展,又怎樣尋找出路,也成為各大媒體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廣播;方言節目;本土化;文化底蘊
廣播節目具有比較強的伴隨性和時效性,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廣播節目的收聽群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車上人群逐步成為廣播節目的主要受眾,尤其是在早晚交通高峰的時候。廣播方言節目主要是娛樂性和服務性為主,大多是一些脫口秀逗樂聽眾的節目,或者是具有本地服務性質的節目,這些節目用方言的形式,更讓人們感覺到輕松而且親切。但是方言節目的節目效果和信息傳達的準確度等也同時遭到了很多質疑。那下面我就來分析一下廣播方言節目的利與弊。
1 廣播方言節目的“利”
廣播方言節目是將方言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因為廣播的特點正是完全通過聲音來展現節目,所以方言的作用就更為明顯和突出。在廣播中,方言節目具備以下幾點利處:迅速占領本地市場,提高節目收聽率;推動方言的發展和本土文化的推廣;本土信息服務功能得到完美體現。
1.1 迅速占領本地市場,提高節目收聽率
廣播節目的受眾,大多是在干著別的事情的時候需要一種聲音的陪伴,以至于沒有這么枯燥,他們希望從節目中找到一種伴隨的感覺。所以當他們在節目中聽到了熟悉的口音,就如同認識的朋友在身旁說著話,這樣很容易找到共鳴,受到聽眾的喜歡。廣播的直播節目運用方言來主持,就如同身邊的朋友在談論實時更新的內容,既親切又多變,能迅速俘獲聽眾的耳朵。
1.2 推動方言的發展和本土文化的推廣
方言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載體,很多地方因為通商和外來人口的交流,方言已經受到很大的影響,很多年輕人都對方言的了解越來越少, 甚至有些地方的方言完全消失。如果現在要問起年輕一輩,本地的歷史文化,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更甚者完全不了解。所以方言節目的出現,也是對方言持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本土信息服務功能得到完美的體現
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來人口,都需要在當地生活和工作,但是對本地的信息并非所有人都能夠完全掌握,廣播節目的時效性和互動性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如柳州電臺的《吃喝玩樂大搜索》,這是一檔在下午下班高峰期的一檔本地服務類的節目,為聽眾推薦本地的吃喝玩樂的商家場所。這檔節目屬于方言穿插使用類的節目,信息傳遞清楚,又具有本土的親切感。
2 廣播方言節目的“弊”
雖然具備了很多優勢,但廣播方言節目在開辦的過程當中,還是會有以下幾點弊端:阻礙普通話的推廣;信息到達率受到影響;容易走入低俗化誤區。
2.1 阻礙普通話的推廣
方言節目主要的收聽群體都是本地的聽眾,他們平時生活中都是用方言交流,沒有普通話的語境,他們對普通話的規范更多是來自于廣播和電視上。廣播節目只有聲音沒有畫面,聽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主持人的話語當中,主持人如果還是用一口純正的方言來主持節目,就減少了聽眾能夠聽到標準普通話的機會,影響了他們對規范語音的了解。尤其是廣播節目有很大一部分聽眾是學生,他們在課余時間也喜歡收聽廣播,方言節目對他們學習運用普通話有誤導作用。
2.2 信息到達率受到影響
廣播節目沒有畫面的輔助,完全靠聲音傳遞信息,方言在傳遞信息的時候,會有很多特有詞語的用法或者獨特的發音,這讓在當地生活的外地人或者一些對方言已經不夠了解的本地人會因為對特有語句的不理解而造成對信息傳遞內容的不清楚,甚至誤解。
2.3 容易走入低俗化誤區
廣播節目通過方言來達到娛樂化的效果,當中有很多利用方言特點和用語習慣來設計的娛樂段子,這些段子將聽眾逗樂,讓聽眾心情愉悅。但是為了迎合聽眾這樣的要求,節目在設計內容的時候就容易走入誤區,很多段子其實并不適合在媒體出現,但是沒有把握好“度”,就都搬上了廣播。廣播作為一種大眾媒體,一種通俗媒體,通俗不能低俗,這里有著本質的界限。現在我們有許多節目往往過了這個“度”,如在有些語言的處理上為了迎合某些人的需求,通俗性趣味性變成的罵街和尖酸刻薄,很有損媒體形象。
3 方言節目的出路探討
廣播方言節目要求得發展,那就一定要做到發揚其優勢,同時解決面臨的種種問題。接下來將針對目前方言節目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合理的建議。
3.1 增強方言節目的文化底蘊,提高方言節目的“質”
在方言節目的利弊探討中,提到方言節目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現在很多此類節目的文化底蘊不高,只是一味的迎合受眾,追求表面的收聽率。這樣的“低俗”化趨勢是要立刻制止的。一個好的節目一定不是純粹的搞笑和低俗,而應該是讓受眾從中得到啟發,能在收聽節目的過程中,使自身也有所提升,這才是真正的精神文明建設所需要的。
3.2 辦精品節目,控制好方言節目的“量”
許多媒體是嘗到甜頭以后,就過度開辦方言節目,導致方言節目泛濫。首先各個電臺都應該做好自己的定位,分析好受眾群體,才決定是否要開辦方言節目,如若開辦,又應該控制在一個怎么樣的范圍內。比如一般省級臺,其受眾群體除了當地人之外,各地聽眾都能夠收聽到,那么方言節目一定要少而精,畢竟很大一部分人可能聽不懂方言。
如果是經濟文化較發達地區的電臺,因為經濟貿易和文化地位等原因,也許在全國都有比較大的影響力,其方言也對各地有著影響,那么這樣的臺就可以考慮比一般省臺開辦多一些方言類節目。
只有本土受眾可以收聽到的媒體,不是說大部分是本地人,就可以泛濫的開辦方言節目。畢竟普通話才是全民族的共同語,要把普通話推廣開去,媒體是具有示范作用的。其實很多媒體誤把“本土化”當成了“本土話”,地方媒體要辦有地方特色的節目,并不代表一定要用方言來作為節目用語。
3.3 不斷發展創新,跟上時代步伐
跟風的情況在方言節目中也是非常盛行的,很多節目都是互相抄襲,不會自己發展創新。時代是發展變化的,各地的風土人情也天差地別,抄襲來的節目未必適合受眾。所以方言節目想要發展,那就一定要緊跟時代步伐,分析受眾群體,從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節目包裝等各個方面尋求發言節目更大的發展空間。
方言節目市場是存在的,生命力也是極強的,只要充分分析市場與受眾,明確媒體的任務與方向,不斷提高節目質量,多方面拓展其表現能力和創新的興奮點,這樣方言節目就能總結經驗,開拓創新,越辦越好。
參考文獻
[1]何靜:《從“平民化的新聞表達”談“方言說新聞”》,《廣電時空》,2006年,第4期。
[2]劉艷:《方言電視節目的“利”與“弊”》,《新聞愛好者》,2008年1月(上半月)。
[3]劉卓:《淺析當下廣播電視中的方言節目現象》,《科技博覽》215期。
[4]湯玉峰,張宴銘:《我國電視方言節目的發展》,《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3卷第3期,2011年5月。
[5]汪成江:《廣播方言節目之我見》,《群文天地》,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