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喜福會》是著名華裔美籍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長篇小說。她根據自身經歷與對美國華人群體的觀察,創作了揭示復雜的母女感情的文學作品。本文將透過小說中四對母女之間情感歷程來詮釋跨越文化的深深的母女親情。
關鍵詞:譚恩美;喜福會;文化;母女情
譚恩美(Amy Tan)是一位出生于美國加州的受人矚目的華裔女作家。她的小說多以華裔女性為主角。《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是她的處女作,1989年出版后即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躍居美國暢銷書的榜首達9個月之久,后被譯成多種文字。而據其改編的同名電影,不僅頗受美國華裔和其他族裔的觀眾歡迎,而且被很多中國大陸的觀眾所喜歡。《喜福會》細致入微地描寫了四對母女之間的各種微妙的關系,使讀者能深深地感受到母女親情的復雜與可貴。
1 母女間誤解與沖突
《喜福會》中的母親們都出生于20世紀初的中國,經歷過20世紀上半期中國的貧窮戰亂,并感受了封建家庭觀念所帶來的痛苦。當她們克服重重困難,懷著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到達美國之后,卻又面臨著新的危機。她們在中國的親身經歷以及她們身上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都深刻地影響著她們在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生活中卻又不得不面臨不同的美國文化。母親們來自中國,是在20世紀出生,在傳統中國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傳統中國文化要求子女應認同家長是絕對的權威,應服從父母的安排,盡心孝敬父母等等。母親們把女兒們看作是她們生命的延續,希望女兒不違抗自己,能健康成長、順利成才、實現自己未了的心愿,認為在各方面嚴加管教女兒是對他們的關心疼愛。對于母親的管束,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女兒們則不愿接受,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進行反抗,兩代女性之間不斷出現的解沖突。
這四位母親吳素云(Suyuan Woo)、許安梅(An-Mei Hsu)、龔琳達(Lindo Jong)、映映·圣克萊爾(Ying-Ying St. Clair)在二十世紀中期從中國移民美國,但她們頭腦中仍然保留著傳統中國文化,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來規劃女兒們的未來,幫助她們順利過上幸福生活。如果女兒們不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她們就會非常傷心、失望。然而出生成長在美國的女兒們吳精美(Jing-Mei June Woo)、許露絲(Rose Hsu Jordan)、薇弗萊·龔(Waverly Jong)、麗娜·圣克萊爾(Lena St. Clair),對傳統的中國東西不以為然,對美國的觀念和物質更愿意接受。她們為了在美國取得成功,總是試圖淡化或掩蓋自己身上與生俱來的族裔特性。他們追求個性自由,對母親的強制性的中國式教育持反感態度。母親們一直以中國傳統的方式來愛女兒,但女兒們則努力擺脫來自于母親的限制與影響。例如,薇弗萊在母親的教導下成為全美少年象棋冠軍。當母親在別人面前為她的成功驕傲甚至炫耀時,她卻向母親大喊:“為什么你總是用我來炫耀?你想出名,自己學下棋好了。”最后違背母親的意愿,放棄下棋而成為了一名稅務經紀人。吳精美也使母親吳素云的愿望化成泡影。母親想把她培養成為一個鋼琴家,然而,對于母親的安排,吳精美暗暗下定決心“我一定要阻止她愚蠢的驕傲。”平時練琴時,她故意偷懶、出錯,以至于在演奏會上出丑,完全失敗。就像她自己后來所說的;“我本來有可能在那個年齡練成更出色的琴手。但我偏不用心,偏不改變自己。”除了在練琴上與母親對抗,她還在其他方面違背母親的意愿,辜負母親的一片苦心。母親們希望她們的女兒能將中國人的順從勤奮刻苦的品質與美國的環境完美地結合起來。但是,這種結合在現實中是相當困難的。
在《喜福會》中,出現母女間的誤解與沖突,不僅是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問題,更是文化觀念差異在現實中的體現。這種母女沖突,實際上是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美國文化之間的沖突,是東西方文化的撞擊。作為美國人的女兒們代表了占主導地位的現代美國文化,母親們則代表著處于傳統中國文化,女兒們與母親們的對立關系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這些美國女兒們盡管小時候不理解母親,努力反抗母親,最終都理解了母親,從母親那里獲取關愛、建議,從而更自信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2 母女間的溝通與理解
《喜福會》中的母女兩代之間的誤解、沖突、對立不是一成不變的。盡管母女之間有著種種誤解與沖突,但存在著天然情感紐帶的母女最終還是跨越了巨大鴻溝與各種障礙。母親們開始試圖理解女兒們,逐漸接受美國的觀念與生活習慣。她們脫掉從中國帶來的長袍,穿上美國式樣的襯衫,她們說著被女兒們嘲笑的蹩腳的英語,并開始參加每個周末的美國宗教活動。許安梅在兒子不幸溺海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中國的菩薩保佑,而是西方的上帝。她的禱告以“My God”開始,以“Amen”結束。龔琳達開始對女兒和美國男友私奔非常憤怒,后來接受女兒的美國男友里奇,并耐心地教里奇如何吃螃蟹。盡管里奇到龔琳達家做客時,做出了許多不符合傳統中國文化的舉動,如對龔琳達表面上謙虛實則等待別人贊揚的話語的誤解,告別時對未來岳父母直呼其名等等。龔琳達經過努力最終拋開文化差異接受瑞奇,實際上是對美國文化差異的尊重和接受。
在《喜福會》中,女兒們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與失敗之后,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母親,并最終理解了母親們的純真母愛與良苦用心。許露絲曾把母親的安排當作耳旁風,但在婚姻出現危機時采納了母親的建議,采取積極的行動維護自己的權益。薇弗萊·龔一向厭惡母親干涉自己的生活,但后來意識到了自己與母親抗爭的愚蠢。麗娜·圣克萊爾在與母親映映多次發生誤解與沖突后,不得不承認母親的預測能力。母親映映痛心地關注著女兒麗娜的婚姻狀況,她說,事情還未發生前她就已經知道了。雖然麗娜什么也沒看出來,映映卻看到女兒麗娜的婚姻搖搖欲墜。母親映映對在中國的失敗的第一次婚長期不愿提及,但為了女兒的幸福,為了讓女兒的振作起來,并捍衛自己的權利,她一定要讓女兒麗娜知道她那痛苦的、隱藏已久的經歷,從中汲取力量。
最后,女兒們以不同的方式回到了自己母親身邊,從母親身上獲取建議、汲取力量,繼續前行。吳精美最后決定回上海與失散多年的同母異父的姐姐相認,以慰藉母親在天之靈;當得知母親的苦心與無私,她的內心終于被偉大的母愛深深地震撼了。當她與姐姐緊緊相擁并呼喚“媽媽”時,中美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消除了,理解增加了,東西文化得以交融。
譚恩美在《喜福會》中通過詳細描寫了四對母女從誤解沖突到溝通理解的過程,揭示了了在中美兩種文化碰撞中,兩代人難以交流的痛苦,以及兩代人如何在愛的指引下,克服困難,越過鴻溝,母女關系由對抗走向和諧。母親們給予女兒們的母愛最終使得女兒們理解了她們的母親及其母親身上的傳統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Amy Tan,The Joy Luck Club[M].New York Ivy Books,1989.
[2]譚恩美.喜福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李潔(1980-),女,河南開封人,講師,研究方向為美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