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麗
摘 要:馬斯洛(maslow)的層級論中闡述了當人類滿足了饑渴、寒暖、安全等生理需求之后,便會有愛、尊重、自我價值等精神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景觀的需求同樣也由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轉變,這些精神要素往往表現為非物質的隱性要素,既非物質文化景觀。在現代景觀中怎樣創造非物質文化景觀,怎樣將非物質文化景觀表達出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景觀,景觀設計,設計構思
非物質文化景觀是以滿足人類休憩旅游活動時的精神需要為目的的高層次的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景觀形態,主要表現為宗教、民俗、制度、藝術等形式。這種景觀形態從屬于人文景觀,與物質相對,但需要相應的物質載體來表現。融入非物質文化景觀的景觀環境,能夠使景觀更具有人文精神和歷史意義,從而也使得景觀更具獨創性。在今天景觀趨同化形式下,非物質文化景觀的設計顯得更加重要。那么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怎么構思非物質文化景觀,怎么表達非物質文化景觀成為現代很多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構思中常常面臨的問題。從歷史、文化及社會背景方面考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思。
1 挖掘歷史
人類的發展是建立在歷史的記憶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的遺址遺跡、歷史文化向我們講述著社會發展的進程,告訴我們人類前進的腳印。今天的景觀中如果能夠再現歷史,把那久遠的文化重新定義在當今的景觀中,必將使景觀環境充滿了歷史的韻味。王澍設計的南宋御街,通過發掘的一段南宋御街遺跡,從而將一條老街創造成為一條滿腹歷史的商業旅游特色街道,吸引中外游客前來探究。這是一種景觀再現的方法,將歷史的事物重新展現,引起人們對歷史的回憶和場所精神的感悟,進而引起景觀的共鳴。相同的方法,萬科天津水晶城居住區的景觀規劃中,通過展示一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用具雕塑以及保留的部分原玻璃廠設施,將水晶城這個玻璃廠舊址的歷史再現到人們的面前,歷史的痕跡是那么清晰和生動,讓生活在這的人們時刻能夠想起中國不斷強大的進程中人民群眾付出的辛勤汗水。這個高品質的21世紀現代居住區因此也具有了特殊的魅力。
今天的景觀場所,需要設計師積極的挖掘具有歷史價值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是歷史的遺址遺跡,也可以是一段歷史故事,一個歷史人物或者是曾經的歷史文化。在景觀表達上,不僅可以使用上述的歷史再現的方法,也可以通過博物館等景觀建筑來展示。例如故宮博物館,向后人展示著中國兩千多年的宮廷文化。
2 延續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也可以作為現代景觀中非物質文化景觀的重要內容,民俗文化是由民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自發創造的,未經雕琢的樸素文化,如民間故事、傳說、技藝、節日、信仰以及生活傳統等。景觀中民俗的地域性最為突出,這種非物質文化景觀在現代景觀中隨著經濟文化的國際化發展逐漸在丟失和失傳,例如我國滿族文化,現在已經和漢族沒有什么太大的分別。倘若對于這種非物質文化景觀能夠很好的保護,讓它延續下來,必將會使景觀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景觀設計中這種民俗延續可以通過建立民俗村的方式來表現。有去過韓國濟州島民俗村的人,可能記憶還很深刻。當地的民俗村保留著傳統的制度(公產制);傳統的生產方式(耕種、捕魚、養馬等);居住在傳統的建筑里(用火山巖石和馬糞搭建的草頂房子);尤其是七八十歲的海女們,還在海邊進行著最為傳統的潛水捕撈活動展示。民俗村內的居民們身體力行的展示著韓國這種傳統的民俗文化,用不流利的中國話講述著他們曾經艱辛的生活,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們欣賞和了解這種韓國特有的非物質文化景觀。這種景觀的獨特性、歷史性、地域性是其他地區和國家不能效仿。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我們了解到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體會到現代景觀中一種別具風味的景觀環境。
3 介入新文化
當一個地區沒有可挖掘的歷史,也沒有可延續的風俗時,我們怎么樣來創造非物質文化景觀呢?這就需要創新,需要融入新的文化內容,用現在科技和現代藝術來表現。例如現在的影視藝術就是一個非常有宣傳力和創造力的文化載體。而且這種載體超越了地區限制,超越了國界限制,傳播力度更大,更廣。很多人對于西溪濕地的了解可能都是來自電影《非誠勿擾》。在很多人的頭腦中這片自然濕地的精神內容便是非誠勿擾中的一個個鏡頭。韓國的濟州島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的各國游客,有很大的原因也是來自于韓國影視劇中一個又一個發生在濟州島的愛情故事,所以濟州島成了愛情島。無論是西溪濕地還是濟州島,都是通過電影藝術,給區域介入了新的文化內容,使景觀產生了新的非物質文化內容,進而使景觀更加有吸引力。
這種新文化,可以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可以是新時代的英雄事跡,可以是今天城市發展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總之,只要能夠找到相應的物質載體把這些新文化展示出來,就能夠為景觀環境增添更多耐人尋味的精神內容。
4 激發思考
這種非物質文化景觀的構思方法是通過景觀環境的意境創造,激起人的情感活動。其實這是中國古典園林經營的精髓所在,但在今天的現代景觀設計中失傳了。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古典園林是意境山水園,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的產生又來源于環境的布置。今天我們所講的景觀,也應該是由“景”既景色和“觀”既想法所組成的。所謂“觸景生情”“睹物思人”等等其實都是在描繪著環境對人精神的激發。
例如一些宗教環境,這種感覺最為突出。去過泰國的人可能都曾被泰國的宗教氣氛所震撼,城市中林立的佛像、佛寺,香火繚繞的街道,加上泰國人對于佛祖的崇敬和佛能的渲染,尤其是大皇宮這樣的皇家宮殿,都是濃厚的佛教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使人不得不浮想聯翩,做好事的人可能會想像著得到很大的恩惠,而作惡的人可能會非常的心虛與害怕。這樣的環境給人以濃厚的宗教文化的滲透,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在今天的景觀環境規劃中,我們應該創造能激發人對生活的熱愛,或者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或者一種豁達的心境的環境氛圍,讓人在環境中有一種思緒在其中回蕩,讓人得到更加廣闊的心靈空間,滿足今天景觀環境設計的精神需求。
5 結語
本文提出了四個現代景觀設計中非物質文化景觀的構思方法,主旨是希望在當今的景觀環境設計中我們能夠設計出更具文化特色,更具吸引力的環境。可能在實際的項目中還會有更多的方法來將非物質文化景觀滲透到景觀規劃中,期待著今后的景觀設計能夠更加精彩,非物質文化景觀的內容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提倡。
參考文獻
[1]廖榮,《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重慶大學出版社。
[2]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