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友
摘 要:任何理論都是它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產物。鄧小平理論是在時代主題轉換和新技術革命浪潮興起的時代條件下逐步產生的。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產生;歷史條件
20世紀的前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各國革命、民族解放運動使得全球風云變幻,以革命和戰爭為時代的主題。這個時期產生的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就是對這一主題的正確反映。
20世紀后半個世紀,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資本主義世界逐步走出戰爭危機和經濟危機,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社會主義世界希望盡快發展起來。雖然局部戰爭仍然存在,但是全世界呼吁和平的聲音更響亮。從總體上看,維護和平的力量超過了發動戰爭的力量,過去那種釀成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已基本不復存在,在較長時期內不發生世界大戰已成為現實的可能。世界范圍的競爭從軍事對抗轉為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較量。世界各國都把發展經濟作為自己的中心任務。因此,鄧小平認為時代主題正由革命與戰爭轉變為和平與發展。
在時代主題轉變的同時,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深刻改變了當今世界的面貌和當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世界格局向著全球化、多極化、多元化的方向迅速發展。這對世界各國和各國人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時代的變化和迎接挑戰的需要,對發展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在建國初期,基本上照搬了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模式。這一方面是因為社會主義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實踐上缺少經驗;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還很幼稚。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面對的新課題。1956年我國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對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進行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論成果。例如,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仍然存在著社會基本矛盾;必須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必須正確處理好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各種關系;必須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必須走自己的路,反對完全照搬蘇聯模式等等。但是,由于指導思想出現嚴重的偏差,這些好的主張很多并沒有堅持下去。在后來的歷次政治運動中,甚至將一些好的主張當成資本主義的東西加以批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給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文化大革命”充分暴露了“左”傾錯誤的危害和我國體制中的種種弊端,從而促使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就在中國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總結的時候,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新技術革命推動下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而與此同時,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都頻繁出現危機。因此,正確認識和總結蘇聯模式就作為歷史性的任務被擺上桌面。
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長期處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戰爭威脅和經濟封鎖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恢復和發展經濟,集中有限實力保衛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是當時蘇聯的必然選擇。蘇聯模式帶有備戰型的特點。蘇聯模式片面追求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發展,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所有制過分單一,忽視市場機制,具有高度集中的特點;官僚機構龐雜、黨政不分、政企不分。蘇聯模式在戰爭年代有利于動員和集中全國的資源優勢,為贏得戰爭的勝利和戰后迅速恢復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還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了強大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但是,隨著時代主題的轉換,蘇聯模式開始逐步喪失優勢,發展潛力逐步耗盡,種種弊端日益暴露出來。蘇聯和東歐各國領導人雖然一直在試圖調整和改革,但終因積怨太深,措施不力和指導思想錯誤,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盡管這種變化不足以說明科學社會主義的失敗,但其中暴露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雖然蘇聯、東歐領導人的錯誤路線和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是其劇變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這些國家沒有及時對蘇聯模式進行正確的根本性的改革。而鄧小平理論正是在總結這些國家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鄧小平理論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鄧小平指出“: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關鍵在于不斷總結經驗。” 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鄧小平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和豐富的思想養分。
鄧小平理論產生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指導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首先,鄧小平理論堅持的世界觀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鄧小平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在鄧小平理論形成初期,鄧小平積極支持對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堅決反對“二個凡是”的錯誤主張。在對“文化大革命”進行歷史性分析和總結時,鄧小平主張全面地、科學地、客觀地看待毛澤東同志的一生,堅決反對借否定“文化大革命”之機否定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對中國十分重要”“,老祖宗不能丟”。鄧小平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其次,鄧小平理論堅持的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是唯物辯證法。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發展是硬道理”等一系列觀點體現出了聯系和發展的觀點這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一國兩制”更是關于內容和形式辯證關系的創造性運用。第三,鄧小平理論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其當然的理論基礎。鄧小平理論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指導下,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中心問題展開分析和研究,逐步解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新問題新矛盾,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參考文獻
[1] 劉毅強.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旗幟[J].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1(02)
[2] 高成林. 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 延邊黨校學報. 2011(02)
[3] 雷應春. 論鄧小平理論中的科學發展觀[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