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穗章
短短十年時間,民生新聞風起云涌。不過,由于在民生新聞的認識上出現偏差,部分媒體只顧片面追求收視率,反而忽視民生新聞的本質要求,于是一些雞鳴狗盜、雞飛狗跳、打架罵街等并不具備新聞價值的市井新聞搖身一變成為民生熱點,結果導致民生新聞類節目新聞內容的庸俗化。
因此,有必要對“民生”一詞尋根溯源,深入解析民生新聞的內涵。《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最早出現“民生”一詞,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里的“民”即指百姓。而《辭海》對于“民生”的解釋為“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話語語境中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在現代社會中,民生和民主、民權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體樣態。”市民階層開始爭取自身的話語權,“民生”與大眾傳播媒介的結合就變得勢在必行,于是,便出現了“民生新聞”這一概念。
可見,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貫穿了民生新聞的始末,尤其是當新聞聚焦和反映一個地區的社情民意,真真正正訴民聲、舒民困時,就更要注重突出民生新聞的人文氣息和本土味。本土味其實就是地緣性、接近性。對于受眾來說,每天身邊發生的事情遠比其他重大事件對自己更有影響力,所以,筆者認為民生新聞要立足地區實際,體現民情,要有本土風味,有感染力和沖擊力。民生新聞選擇的報道題材,都是發生在老百姓中的事情,都是家家戶戶可能碰到的事情。雖然都是小事,但解決不好,就會影響老百姓的生活與工作,所以能引起廣大受眾的共鳴。
近幾年,廣東地區不少民生新聞欄目應運而生并受到多方關注。以廣州地區為例,每晚的民生欄目就多達十幾檔,其中最早打出民生新聞旗號的是《新聞日日睇》欄目。該欄目是廣州電視臺新聞頻道主打的新聞時事評論節目,于2004年2月2日開播至今,特點是通過地方方言——廣州話及廣州人的生活態度、文化觀念來解讀當天報紙的時事新聞,關注廣州的話題和社會新聞。當中的《G4出動》、《人人都是G4》等小欄目,更是記者和市民一起采訪報道廣州市內市民百姓的大大小小民生問題、城中熱點話題。由于貼近性強、方言播報以及充分運用電視配樂等手段,該節目當年播出就成為了粵語新聞節目的領頭羊,同時促進了省、市同類新聞節目的革新。可見,民生新聞以人文關懷為宗旨,充滿本土味,將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和助推器。
內容決定形式,風格決定影響力。電視民生新聞如何擦亮招牌、打響名聲,關鍵還是同節目定位有關。因為,民生新聞要有所突破和創新,改變同質化的現象,做有質量、有影響力的民生新聞。
目前,業界和學界對于“民生新聞”的內涵仍然是眾說紛紜,且尚無定論。而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民生新聞是從群眾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電視與觀眾的距離。民生新聞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筆者比較同意這種觀點。2002年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推出《南京零距離》,它被認為是開創了大時段城市民生電視新聞節目的先河。發展到今日,民生新聞在全國遍地開花,但正是由于發展過快,制作團隊的人才不足,導致民生新聞出現了過多問題,其中同質化現象嚴重、節目的質量不高、品位趨向低俗、報道缺乏深度和人文關懷等問題尤為嚴重。
以同質化現象為例。據統計,目前在每天17:30-22:30這個時段,南京觀眾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共計20檔的自制新聞欄目,累計時長超過16小時。這些自制新聞以民生新聞作為主要的表現內容,在受眾定位、節目形態、內容,以及節目的編排上都非常相似。當地受眾每天可以選擇的民生新聞欄目泛濫,造成了電視資源和制作成本的浪費,同時又因同質性欄目過多,致使收視人群嚴重分流。民生新聞重復制作,定位不明晰,而且在惡性競爭之下,節目質量未有提高,品位趨向低俗。民生新聞過泛過俗,同時又直接影響收視率和節目生存環境。因此,民生新聞的定位相當重要,有質量、有內涵的民生新聞才能在競爭行列中脫穎而出,并發展壯大。
廣州地區的民生新聞經過競爭發展,出現了幾檔明星欄目,這些欄目都體現了新聞雜志化、層次分明、影響力大等特點。廣州臺的《新聞日日睇》就是一檔新聞雜志性質的民生新聞,其中由新聞評論、民生新聞、生活時尚信息和電視配樂MTV等幾大元素組成,因此在新聞編排和影響力上都吸引了不同層次的受眾。
《今日關注》是廣東電視臺珠江頻道用粵語每天播出60分鐘的一檔新聞直播節目。它利用傳播優勢覆蓋廣東及周邊省區,重點是廣州及珠三角地區的觀眾;以報道民生、服務百姓、宣傳廣東為宗旨;內容上,鎖定百姓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生存環境,關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對百姓有影響的事件及信息;與廣大觀眾實現良性激情互動。其特點就是“電視晚報”式的新聞類直播節目,因此,該檔節目自2005年播出后,也有著較高的收視率。
可見,辦好民生新聞最重要的是在內容形式上的創新和變革,而且要善于運用好電視新聞的多種形式和表現手法,盡快找準定位。民生新聞除了可以辦成新聞雜志類、新聞晚報類的新聞欄目外,也可以辦成訪談類節目,讀報類節目,形式雖萬變,但宗旨仍然是關注民情,反映民聲。找準欄目定位,就有利于民生新聞在“同質化”的怪圈中走出來,成為影響力大、有社會效應的民生節目。
民生新聞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兩大陣營:一是以正面報道為主,通過形式多樣的表達方式,唱響社會主旋律;另一種就是沉湎于那些偏離了新聞的基本屬性,一味媚俗的偽民生新聞題材。其實,民生新聞由出現至今,都因其貼近地域,鄉土味濃,以其本土化、貼近性、低視角、平民化,直接反映百姓群眾生產、生活、生命、生存狀態而廣受百姓的歡迎。黨的十六大以后,中央領導同志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三貼近要求,這既是對以往民生新聞傳播的一種肯定,又是對其后民生新聞傳播的一種推動。
因此,根據“三貼近”原則,民生新聞要辦出特色,也是地方媒體求生存求發展的需要。分析目前辦得較好的民生新聞欄目,其成功之處有幾點值得借鑒:
民生新聞著眼點應該是老百姓的平常生活,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讓新聞走進尋常人家。正是民生新聞的親近性和生活化改變了以往那種高高在上的新聞表達方式,讓更多的人喜歡看表述自己生活的新聞。例如杭州西湖明珠頻道《阿六頭說新聞》推出以后,由于關注的多為民生問題,投訴電話及單純的新聞信息就急劇增加。該欄目還與市長公開電話掛鉤,使新聞的信息源源源不斷,不僅豐富了報道內容,也配合政府熱線電話,促成了許多難事實事的解決。
方言民生新聞秉承民生新聞的一般特性,又在表達方式上作了一系列的創新。雖然方言節目甚至方言新聞也早已存在,但一旦引入民生新聞中,傳播效果更為強烈,受眾也更為受用。以熟悉的地方語言講述百姓關心的事情,比以往正規的新聞播報更為直觀和傳神,也增加了地緣性和親和力。廣州臺的《新聞日日睇》推出后,方言化的民生新聞和多樣的表現形式,迅速抓住了受眾的眼球,成為收視率較高的民生新聞欄目。
民生新聞選用有個人風格的節目主持人,對節目提高影響力尤為重要。南方電視臺經濟頻道的民生新聞節目《馬后炮》2006年開播,三年多來,廣受觀眾喜歡,影響力日漸提升。個人風格十足的主持人馬志海在節目中精彩點評國內外風云大事。節目與網友互動較強,設有“你來我網”環節。節目選擇的新聞有趣、貼近民生,主持人經常有驚人觀點,有不少受眾捧場。而主持人馬志海也因此而獲得2008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節目貼近民生,主持人風格獨特,兩者相得益彰,造就一檔受歡迎的民生新聞欄目。可見,主持人的風格與節目互為補充,互相促進,選對主持人能令民生新聞欄目取得一半成功。
可見辦好民生新聞,就要切實貫徹“三貼近”原則,改進和強化民生新聞宣傳,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以服務人民為中心,實現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轉變,圍繞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設計選題,提升民生新聞品質。要采取科學的操作方式處理民生新聞,加強和改進民生新聞的輿論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