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

藍色背景向日葵/韓景生
我們不能不佩服韓景生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佩服他頑強學習、研究和探索的精神。他是在極其困難條件下憑著自己的毅力和悟性在畫界脫穎而出的。他獻身藝術,不計名利,不顧身處順境和逆境,默默無聞,埋頭直奔自己的理想目標。他以自然為師,忠實于自然,從他二十年代稚拙的寫實人物肖像到三十年代描寫市井生活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再到四十年代反映社會生活(包括戰爭題材)的作品,都是在直接觀察、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創作的,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五十年代之后,他更注重寫生,足跡遍及哈爾濱市各個角落和全國各地。從學習中外經典和他自己的實踐中,他懂得寫生只是手段,在寫生的基礎上藝術地概括和提煉才是更重要的。從韓景生的許多作品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善于在寫生中大膽取舍、捕捉和強調最使他感動的細節,但同時重視畫面整體氛圍的營造,這種藝術表現的能力在他三十年代的風俗畫《泳后小憩》 (1933年)、《庭院》(1934年)和風俗畫《街景》(1931年)中就有明顯的表現,而在四十年代的作品如靜物畫《白薔薇花》(1945年)、風景畫《被日寇炸毀的機場廢墟》(1947年)中,技巧更為成熟,感情更為真摯而強烈。
韓景生從寫實入手,培養自己堅實的造型功力,但他很早領悟到,寫實藝術的內容必須有人文精神,藝術語言必須有神韻,方可能顯示出藝術風采和魅力。他早期的人物畫如《紅椅上的女孩》(1929年)、《穿連衣裙的小女孩》(1930年),造型結構和色彩均不甚完善,但由于他著力于人物的神情,賦予形象以可貴的生動感,而引人注目。韓景生一生奮力追求的,不是純粹的寫實能力,他在完善寫實技巧的同時,勤勉地從西方表現性的藝術借鑒經驗,從本民族傳統寫意藝術體系中吸取養料,以加強藝術語言的表現性和寫實性,應該說,他三四十年代較多受西方表現主義藝術影響,注意筆觸,肌理和色彩的美感;而四十年代后,則開始借用中國傳統繪畫的技巧,關注繪畫語言的寫意性,如《早春》(1948年)、《湖光山色》(1973年)、《大興安嶺松雪》(1983年)、《火山15夏日風光》(1985年)均屬于這類作品。

被日寇炸毀的機場廢墟/韓景生
當然,藝術悟性很高的韓景生一定在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西方表現性油畫的藝術追求在許多方面是和中國傳統寫意藝術的觀念和技巧相似、相近的。因此,他在探索油畫寫意性、意象性的同時,沒有舍棄西方表現性油畫的筆觸、肌理與色彩的特性而去一味地追求水墨畫的平面性,這說明他是深諳藝術規律與原理的藝術家。
韓景生作為杰出的畫家與教師,在哈爾濱和東北地區早就享有聲譽,他的代表作之一《被日寇炸毀的機場廢墟》也早被一些史論家收錄到中國現代美術史論著作中,但他在全國廣為人知,則是1996年他的個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之后,展出的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九十六件作品,較為全面地反映出他的藝術歷程和他的繪畫成就,美術界人士和廣大觀眾在高度評價其卓越藝術創造成果的同時,也十分高興地看到,韓景生的繪畫作品為中國二十世紀油畫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生動的資料。韓景生無疑是東北地區油畫藝術的先驅者之一,他對東北地區的油畫教學和創作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勞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他的藝術道路和追求,與全國油畫界前進的步伐是一致的,但作品反映了東北地區特有的人文和自然面貌,體現了他真摯的感情。他的繪畫風格質樸而燦爛。不論從史料的角度,還是從藝術創造的角度,他的作品都有不平凡的意義,它們是韓景生對中國現代油畫藝術做出杰出貢獻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