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擁軍
VSD在燒傷科復雜難愈性軟組織損傷創面的臨床應用
潘擁軍
目的對燒傷科復雜難愈性軟組織損傷創面處理中VSD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探討。方法52例創面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給予治療組、對照組患者VSD和常規治療,并對兩組患者治療的相關情況進行觀察分析。結果在創面清潔時間及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愈合率等方面,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均優于對照組,且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VSD應用于復雜難愈性軟組織損傷創面的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治療特點和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VSD;復雜難愈性;組織損傷;創面
急、慢性創傷創面和創腔的處理中,VSD的應用效果非常獨特,已在燒傷科、創傷外科得到了廣泛的運用[1,2]。我院燒傷科于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對復雜難愈性軟組織損傷創面患者進行了此項技術的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治愈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復雜難愈性軟組織損傷創面患者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齡16~65歲,平均年齡34.8歲。致傷因素:電燒傷、機械絞傷、車禍傷、褥瘡、糖尿病足。52例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病例數26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齡16~61歲,平均年齡32.5歲;治療組患者男17例,女9例,年齡16~61歲,平均年齡32.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創傷原因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治療,應用碘仿紗條覆蓋后進行用藥更換,并通過多側孔引流管沖洗及引流等措施進行處理[3]。
1.2.2治療組 給予治療組患者VSD治療。①清創術:對創面內異物、失活組織、污物等進行徹底清除,將殘腔敞開,使足底膿腫、變性壞死組織得以有效清除。克氏針、外固定架等方法對合并骨折患者進行固定處理,甲硝唑溶液2 g/L、過氧化氫溶液30 g/L對創面進行反復沖洗,l根引流管留置并密封創面[4]。②持續負壓灌洗引流:通過引流管對灌洗液進行滴注,持續時間24 h,同時持續負壓引流,其壓力為50~60 kPa。術后灌洗創面1~2周,依據創面感染情況,將灌洗量控制為500~1000 ml范圍當中,液體吸出后呈清亮后持續灌洗2 d,負壓吸引維持4~6 d,引流管拔除后,術后3周對線進行拆除。灌洗液配制:8萬U慶大霉素、10 ml利多卡因20 g/L、500 ml甲硝唑溶液2 g/L。
1.3觀察指標 術后一周時間內,對兩組患者的創面形態學狀況進行觀察,包括死腔、滲出、肉芽組織生長等情況;另外還包括換藥次數、住院時間、Ⅱ期手術時間等[5]。

兩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相關指標明顯可知:創面清潔時間及愈合方面,治療組患者的效果優于對照組,其手術愈合率較高,且換藥次數等均低于對照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的疼痛,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對比
在創面清潔時間及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愈合率等方面,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均優于對照組,且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VSD的應用對傷口愈合的處理效果非常有效,在臨床應用上比較廣泛。通過機械性引流作用,負壓能夠徹底排出創面分泌物及壞死組織,同時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白細胞素均能夠得以有效清除。不僅利于聚集分泌物與毒素的清除,對組織細胞損傷的影響具有較好的控制作用。進而對細菌生存困難的創面微環境進行創造,有效的促使了感染問題的控制和處理。另外,創面表面氧分壓的降低,使低氧情況下的細菌增殖下調,對細菌細胞壁造成一定的破壞,最終起到消滅細菌的重要作用。VSD應用過程中,創面與外環境隔離對外部細菌的入侵具有阻止作用,創面修復細胞的活性能夠得到增強,使肉芽組織較好的進行生長,提供了良好時機,可促使皮瓣轉移手術的有效實施。為此,在臨床治療中,進行復雜難愈性軟組織損傷創面的處理,應用VSD具有較好的效果和意義。為促使應用措施的有效實施,治療過程中,還要對相關注意事項進行具體分析,確保VSD技術的順利實施和應用。①對適應證范圍進行明確,促使VSD的合理應用。②清創及止血必須徹底,同時確保不留死腔。③注意營養需求的滿足,避免負氮平衡的發生。④與抗感染治療相配合,進行抗厭氧菌治療。⑤嚴密觀察病情,同時加強護理,塌陷、封閉漏氣于吸引管道連續負壓吸引后發生,應封閉并對管道進行更新。⑥VSD維持有效引5~10 d,側孔堵塞、海綿變硬時表明引流不暢,必須二次清創。
總之,VSD技術對引流效果的改善非常明顯,能夠促使感染創面的有效愈合,使抗生素應用得以控制,并避免了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可較好的處理復雜難愈性軟組織損傷創面,且效果顯著,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1] 阿瑪德,余困榮,陶圣祥,等.封閉式負版引流治療下肢大面積軟組織缺損的臨床觀察.醫學新知雜志,2005,15(2):45-46.
[2] 姚元章,黃顯凱,麻曉林,等.負壓封閉技術治療創傷后軟組織缺損.創傷外科雜志,2002,4(1):9-12.
[3] 何琶,張春強,殷亮,等.封閉吸引結合腓腸神經皮瓣治療小腿中下段開放性骨折.昆明醫學院學報,2007,(5):52-55.
[4] 裘華德,宋九宏.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4-122.
[5] 湯蘇陽,李春伶,羅曉英.負壓引流對人慢性創面愈合過程中細胞增生活性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5,9(8):244-246.
[6] 王昌建,姚元章.負壓封閉引流治療肢體遠端慢性感染及潰瘍創面.創傷外科雜志,2005,7(4):306.
332000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燒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