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文
38例顱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分析
姜克文
目的對應用介入治療技術對患有顱內動脈瘤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我院收治的顱內動脈瘤的患者7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8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手術方式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介入治療技術治療。結果治療組患者顱內動脈瘤癥狀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后頭痛癥狀緩解時間和術后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結論應用介入治療技術對患有顱內動脈瘤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介入;顱內動脈瘤;治療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病,該病患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僅次于腦梗死和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主要癥狀表現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我國該癥狀的發生率大約為6~10個/10萬人口, 由于顱內動脈瘤破裂而導致出現的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的比率高達80%左右[1]。本次研究對患有顱內動脈瘤的患者應用介入治療技術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將研究過程和結果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76例均為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顱內動脈瘤的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38~76歲,平均(51.6±8.62)歲;治療組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36~77歲,平均(51.2±7.54)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自然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研究。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 采用介入治療技術實施治療,主要措施:按seldinger法在右股動脈進行穿刺,置導管鞘,實施全腦血管造影或選擇性腦血管造影處理,對顱內動脈瘤的具體部位、實際大小、形狀、方向、瘤頸狀態進行了解,對載瘤動脈的實際情況進行仔細觀察。將6f fasguide導引管送入到有關的頸內動脈或椎動脈C2水平, 導引管尾接“y閥”從側臂在持續加壓的狀態下滴入適量的生理鹽水和罌粟堿,采用track-10, trakerexcel-14等微導管與dasher-10、dasher-14等導引微導絲配合,沿導引管在C臂6線機的幫助下將微導管送入到動脈瘤腔內部,使其末端的位置處于動脈瘤腔的近1/3處。在road-mapping導引下從微導管的尾端“y閥”插入大小合適的GDC鉑金微彈簧圈, 將彈簧圈在無阻力的條件下慢慢送入瘤腔內。經導引管進行腦血管造影操作,確認GDC進入到動脈瘤腔內后即可進行電解脫操作,在透視的狀態下對GDC的解脫情況進行確認,以緩慢的速度將引導鋼絲從微導管抽出。必要的時候可以重復進行上述步驟, 直到動脈瘤被致密填塞為止。在電視透視狀態下小心地將微導管拔除,經導引管再次造影對動脈瘤填塞情況進行了解。將導引管拔出,留置導管鞘,不對肝素進行中和,6 h后將導管鞘拔出,壓迫時間持續30 min,在加壓狀態下進行包扎。
1.2.2對照組 采用傳統開顱手術進行治療。
1.3療效判定 基本控制:癥狀表現徹底消失,復查結果顯示瘤體完全切除,治療后病情沒有再次復發;有效:癥狀表現明顯好轉,復查結果顯示瘤體大部分被切除,治療后病情復發;無效:癥狀表現沒有任何改善或加重,復查結果顯示瘤體大部分殘留,或采用其他術式進行治療[2]。
1.4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顱內動脈瘤癥狀治療效果、頭痛癥狀緩解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進行對比。

2.1顱內動脈瘤癥狀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者經傳統手術方式治療后顱內動脈瘤癥狀治療效果為:12例基本控制,15例有效,11例無效,顱內動脈瘤治療總有效率71.1%;治療組患者經介入技術治療后顱內動脈瘤癥狀治療效果為:16例基本控制,19例有效,3例無效,顱內動脈瘤治療總有效率92.1%。兩組顱內動脈瘤癥狀治療效果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顱內動脈瘤癥狀治療效果比較(例,%)
2.2治療后頭痛癥狀緩解時間和術后平均住院時間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治療后頭痛癥狀緩解時間分別為(5.05±1.32)d和(2.18±0.46)d,癥狀緩解時間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19.75±1.62)d和(10.93±1.48)d,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頭痛癥狀緩解時間和術后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采用介入治療技術對患有顱內動脈瘤的患者進行治療的圍手術期內,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為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避免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出現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 對彈簧圈進行填塞的過程中,如果患者感覺阻力相對較大,不可強行將其推進,可適當對微導管頭進行調整,或將微導管微退5 mm左右,使彈簧圈對動脈瘤壁的張力減少。②如果發現彈簧圈突出到動脈瘤體的外部,不可盲目進行回抽處理,在小劑量造影證實有造影劑外溢后, 可以迅速繼續填塞彈簧圈,使破口盡快閉塞,快速對肝素進行中和,使血壓水平降低。③術后即刻對患者進行頭顱CT檢查,對出血程度進行詳細了解,決定是否繼續采用外科手術方式進行治療[3]。
[1] 梁國標,李志清,魏學忠,等.顱內動脈瘤急性期微彈簧圈栓塞臨床分析.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9,20(14):334-335.
[2] 韓洪杰,王國良,楊振燕,等.自發性蛛網膜下隙出血的DSA分析及治療.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5(15):124-125.
[3] 雷濤,趙振偉,馬西燕,等.顱內動脈瘤在栓塞治療中不全栓塞的原因和預防措施.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22(14):443-444.
471000 河南省洛陽東方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