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茂海
納洛酮治療急性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
尤茂海
目的對納洛酮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療中的療效進行分析。方法選取69例急性呼吸衰竭者予以納洛酮治療且作為試驗組,再隨機選取65例急性呼吸衰竭予與傳統處理者進行對比研究(即對照組),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血氣分析進行觀察和相關數據的統計學處理分析。結果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75%且高于對照組(▲P<0.05),且兩組患者在治療12 h時PaO2、PaCO2、SO2%分別相比▲P<0.05,治療24 h時PaO2、PaCO2、SO2%分別相比△P<0.05。結論納洛酮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療中應用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納洛酮;急性呼吸衰竭;療效
急性呼吸衰竭常由呼吸道阻塞或肺組織、肺血管、中樞神經系統等發生病變造成機體在短時間內出現嚴重的氣體交換障礙導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等現象發生[1],為了提高臨床救治效果,筆者本次對納洛酮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療中的效果予以觀察,其效果滿意,現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救治的急性呼吸衰竭者共69例,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內科學》[2]中有關急性呼吸衰竭診斷標準,同時納入的69例急性呼吸衰竭者予以納洛酮治療且作為試驗組,另外再隨機選取65例急性呼吸衰竭予以傳統處理者進行對比研究(即對照組),且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后,顯示兩組患者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吸氧、保證呼吸道通暢、改善機體內環境,同時根據呼吸衰竭原因分別進行對癥處理及一般支持治療;而試驗組患者則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納洛酮0.01~0.04 mg/kg+5%葡萄糖20 ml靜脈推注,2~4 h 后可重復給予至呼吸衰竭得以糾正,對于嚴重者可給予納洛酮2.0 mg +5%葡萄糖500 ml,按照1 ml/min滴速進行靜脈滴注,1次/d;對照組則予以傳統處理,即給予尼可剎米(0.375 g/支)和洛貝林(3 mg/支)各三支+5%葡萄糖250 ml靜脈滴注,1次/d。
2014年,醫院黨委提出了建設無紙化醫院的構想,責成有關科室對無紙化項目進行了可行性論證工作,通過研究國家法律法規、相關政策要求,確立了法律依據。對實施廠家及實施醫院進行多次參觀考察,確立了技術可行性。
1.3治療效果測評標準[2]①顯效:用藥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24 h內躁動、昏迷轉變為神志清楚。②有效:用藥后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意識在24~48 h內變清楚。③無效:用藥48 h后臨床癥狀、體征、意識及血氣分析等無變化或病情加重。
對于進入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中應更加強化“平等”的概念,認真傾聽學生想法,并就其中的偏頗之處給出引導。同時,可以利用班會、班級活動等情景,為學生描繪初中階段的學習生活,讓其對未來階段心理上有所準備。
2.2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血氣分析結果對比 通過對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血氣分析結果對比后,顯示治療12 h時PaO2、PaCO2、SO2%分別相比▲P<0.05,治療24 h時PaO2、PaCO2、SO2%分別相比△P<0.05,說明試驗組方法在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方面優于對照組,見表3。
方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模型或方法,它與算術方法互為補充。因此,從這個特征出發,需要思考的教學問題是:既然已經有算術方法,為什么還需要引入方程方法來解決問題?教師首先要從學理層面弄清楚這個問題,并用情境將思考的結果體現出來,以引起學生的思考,最終使學生明白方程學習的意義所在。進一步地,從認知心理的角度來看,要使學生跳出原有方法的框架體系,以產生尋求新方法的意識,必然是處在一個認知沖突的過程中的。也就是說,教師需要構建用算術方法較難解決的問題。比如丟番圖的墓志銘就是一個很好的情境。由于這個情境比較復雜,在實際教學中,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進行適當簡化,比如下面是一種簡化的例子。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通過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后,顯示χ2=6.940、▲P<0.05,說明試驗組治療方法優于對照組,見表2。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利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統計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例,%)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血氣分析結果對比
研究顯示積極改善通氣、增加氧含量、減少二氧化碳潴留是急性呼吸衰竭救治的關鍵原則[3]。同時近年來隨著對納洛酮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臨床的廣泛應用,其效果顯著且作用迅速。
鑒于上述原因,筆者將納洛酮運用于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治療中,通過本次臨床觀察,其結果顯示納洛酮能明顯改善肺通氣、糾正低氧狀態、減少二氧化碳潴留等(表1及表2),所以此次結果進一步印證了納洛酮用于急性呼吸衰竭中的顯著效果。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在患者出現急性呼吸衰竭時機體處于應激狀態而影響下丘腦促使腺垂體釋放β-內啡肽,此種物質具有抑制呼吸中樞、降低呼吸沖動導致呼吸動力不足等造成與加重呼吸困難,促使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進一步惡化等功能,所以對β-內啡肽加以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糾正缺氧狀態,對疾病的進一步治療創造有利條件[4];而納洛酮作為羥二氫嗎啡酮衍生物,屬于競爭性阿片受體拮抗劑,該藥可有效阻斷β-內啡肽嗎啡樣物質而興奮中樞神經達到提高呼吸中樞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從而改善肺通氣功能,提高氧分壓、降低CO2分壓,同時還能有效減少肺內分流以及間質水分的積聚和呼吸生理無效腔而改善肺水腫、恢復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
總之,納洛酮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療中應用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且進一步加強其機理研究。
[1] 郭影.納洛酮治療Ⅱ型呼吸衰竭25例療效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4):127-128.
[2] 葉任高.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8-400.
[3] 張國昌.納洛酮搶救治療Ⅱ型呼吸衰竭307例臨床分析.吉林醫學,2011, 32(29):6140-6141.
[4] 黃強,應可凈,邵方淳.無創正壓通氣聯合納洛酮治療COPD伴急性呼吸衰竭.浙江臨床醫學,2007, 9 (5):642-643.
537600 廣西博白縣人民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