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張鐵明 譚延敏
(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目前,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已經廣泛存在,這類獨特而廣泛的鍛煉群體正因其簡單的組織形式、廣泛的群眾基礎、豐富的健身內容和獨特的承載模式而備受學者關注并日益成為全民健身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它的存在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全民體質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十分明顯的現實意義。但從文獻查閱來看這方面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研究多于實證研究,然而毋庸置疑透視和分析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開展現狀和鍛煉參與情況,將有利于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刺激和促進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是推進城市全民健身和提高國民體質的重要手段。
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是群體組織的一種特定形式,組織的社會結構概念來源于管理學中的組織形成理論,組織的社會結構分為正式結構和非正式結構,兩者是相對而言的。非正式結構即非正式組織與非正式制度,它是指組織成員關系為非官方規定的,在自發的基礎上為滿足某種心理需要而有意或無意形成一種不定型的組織,并不受組織制度約束的一個群體結構[1]。西方行為管理科學,明確地把非正式結構組織確定為組織中存在著的因其成員的人際交往需要而自發形成的人際關系群體結構,即組織中存在的大量非正式結構組織。從此,非正式結構組織作為管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被正式提出來了。體育社團是指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非盈利性的社團組織[2]。從概念上可以理解,它具有正式組織與正式制度,從結構上講屬于正式結構體育社團,而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體育活動群體中均客觀存在著許多沒有正式組織與正式制度約束的體育活動群體,即現實中存在著大量的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這是一種非正式的、不穩定的人的組合,這種自發性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具有社團獨立、參與自愿和結合隨意等特點[3]。通過查閱文獻資料還發現與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比較接近的概念有很多,如非正式體育群體和非正式體育活動組織等[4],但無論哪種概念但實質都是人們在共同的愛好、利益、感情與友誼的基礎上自發形成的體育鍛煉群體。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一覽表

表2 社團每次運動時間選擇(n=600)

表3 每次鍛煉持續時間分布(n=600)

表4 社團成員參與社團活動交通工具選擇分布(n=600)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武漢市中心城區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成員,樣本的選取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對象情況如表1所示,本調查小組在武漢市中心城區隨機抽取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鍛煉參與者700人作為研究對象,均來自武漢市中心城區的公園、空地、廣場以及高校運動場所,鍛煉項目包含諸如太極、廣場舞以及空竹等諸多項目,對研究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1)文獻法:通過知網、維普數據庫以及萬方數據庫查閱2000年以來國內公開體育期刊上發表的相關文章做為研究的理論基礎。(2)調查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數據的收集。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634份,回收率90%,有效問卷600份,有效率為94%。(3)數理統計法:應用Excel軟件對收集和整理的數據建立數據文件并進行數據處理,得出相關結論。
從表2我們不難看出,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每周參與社團鍛煉的時間多集中在早晨,在實際調查中,36%的社團成員會選擇在每天早晨起床之后首先參加社團的活動,而選擇僅在周末參加社團鍛煉活動的成員比例剛好為31%,這部分成員多為上班一族,年齡結構也相對年輕,多集中在40歲左右的成員,選擇下午鍛煉的社團成員和晚上的成員相對較少,所占比例分別為22%和11%,在具體調查中,選擇晚上鍛煉的社團多以健身舞蹈和室內項目為主要健身方式。
表3我們可以看出,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參與社團鍛煉的時間大多數時間都在30min以上,以1h左右為最多,僅有11.2%的成員鍛煉時間不足30min。社團成員彼此一起進行運動和鍛煉是體育社團的內在紐帶,也是我國體育社團的共同屬性之一,這一點已經在前人的研究中被廣泛認同,大家都比較一致的體育社團本身具有明顯的促進成員間的交往、提升成員的運動水平以及豐富業余文娛生活等諸多實際意義。
課題小組在隨機選擇調查對象時發現,武漢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多存在城市的廣場、空地、公園區域以及高校的體育健身場所,這些是我們國家城市體育健身組織的普遍共性,也是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鍛煉的空間特征之一。
如表4所示,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外出參加社團活動首選交通工具集中在步行和自行車兩項上面,各占46.6%和22.6%分別為279人和134人,這是與我國城市居民的鍛煉習慣相關聯的,我們國家的城市居民多喜歡在距離自己社區比較近的公園、廣場或高校場所進行健身,而很少的選擇路途遙遠的位置進行鍛煉,這一特點在年齡偏于老齡化和女性為主的體育社團中間尤為明顯,主要原因是他們的鍛煉多采用步行和自行車為主要手段出行,社團的選擇也會選擇自己居住地附近的鍛煉組織并參與其中。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的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會選擇打車或者開私家車進行鍛煉,這部分成員多為家境較好,而且年紀較為年輕的成員,所選擇的項目也一般是比較激烈的現代項目,如籃球、足球以及游泳等等。
從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來看,目前我國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鍛煉時空特征為:鍛煉的時間選擇多集中在每天的早晨,其次為周末時間和下午以及晚上,社團成員每次鍛煉持續時間依次為60min以上人數最多,其次30~60min,最少的為30min以內;鍛煉的空間分布中鍛煉場所選擇為城市的廣場、空地、公園區域以及高校的體育健身場所人數最多,交納場館費用進行鍛煉的人數相對較少,鍛煉出行交通工具多采用步行和自行車,公交車和私家車出行的也存在,但是人數較少。
目前在我國城市之中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它也是目前我國城市當中群眾體育開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主要載體,更是提高國民體質的有效手段。這些體育社團成員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并可以自覺和自發的根據自身的情況積極參與鍛煉。主要表現在社團成員會根據身體狀況以及精力情況來選擇距離自己家庭或者工作單位較近的區域進行鍛煉,而項目的選擇也多數與自己的興趣相關聯。鍛煉成員參與體育鍛煉時更易受客觀的場地供給、社團組織情況以及主觀的時間安排的影響;因此為加強城市體育事業建設、促進全民健身的全面開展和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建議廣大相關政府部門和城市體育事業的領導者以及管理者應根據城市體育開展的現狀做到有的放矢,給予足夠政策法規支持的同時給予一定的場地保障以求可以進一步發展城市體育事業,繁榮城市體育,促進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發展,增強城市居民體質,讓城市居民更加享受體育鍛煉的過程,并在體育鍛煉中得到身心的歡愉。
[1]譚延敏,張鐵明.農村體育發展中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作用及管理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54-57.
[2]黃亞玲.我國體育社團的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155-157.
[3]孟凡強.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成因的理論探討[J].體育學刊,2006,13(2):59.
[4]譚祝平,吳湘軍.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在新農村體育發展中的作用[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2010(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