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號
近些年來,以美軍為首的北約軍隊將對外發動的局部戰爭做為新的作戰理論、新的保障理論和新的作戰兵器的試驗場,依靠其先進的技術優勢,推出了武器裝備“精確保障”的新模式,實現了保障需求預測的精確化、保障實施的自動化和保障過程的可視化,展現了信息化作戰條件下裝備保障發展的新趨勢。研究外軍裝備保障的特點,對于做好新時期軍事斗爭裝備準備不無裨益。
近些年來,適應現代信息化戰爭的要求,以美軍為代表的外軍裝備保障建設以實現向信息化轉型,把裝備保障建設的重點轉變到保障信息化戰爭上來。
信息化戰爭中,要求裝備保障手段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所謂保障手段智能化,就是適應信息化戰爭全維對抗、體系對抗、信息對抗和技術對抗的特點,依托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和信息化戰場環境,以自動化檢測、修復為主體提高裝備保障能力。信息化武器裝備,集多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于一身,傳統的機械化保障手段已遠不能適應。因此,外軍充分利用現有軍用和民用技術,抓好高新科技成果的吸收引進和自主創新,以智能化、通用化、系列化和組合化為發展方向,研制高技術、多功能、野戰化的保障裝備和搶修工具,實現了指揮手段、檢測手段、搶修手段、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全面提高了裝備保障的整體效能。
保障指揮網絡化是裝備保障建設向信息化轉型的重要支撐。指揮控制網絡化,就是以提高指揮控制效率為根本目的,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為支撐,以計算機網絡為平臺,以通信網絡為紐帶,通過軟件技術開發,把部隊通信系統、指揮系統和裝備保障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結合起來,實現裝備保障指揮與作戰指揮、縱向保障系統與橫向相關系統、軍內保障系統與地方支援系統的有機、無縫連接,從而實現對裝備保障活動進行實時有效的指揮、協調和控制,建設互聯、互通、互用,建設可視化的保障指揮體系。
現代高技術武器裝備科技含量高,設計精密,需要精細的維護保養,損傷裝備需要精準的修理;沒有精確化的保障,就難以保證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生存和再生。從裝備保障的成本上看,高技術武器裝備的零部件和維修材料造價高,不可能進行大量的生產和儲備,因此外軍以精確化保障代替過去那種不計成本的粗放型保障的做法。此外,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實施精確化保障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手段。裝備保障方式轉向精確化,其實質就是用最小的保障資源,滿足一定的保障需求,獲取最大的保障效益,達到最佳的效費比。外軍推出的裝備保障精確化是一種全新的裝備保障方式,它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是裝備保障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保障體系一體化是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軍隊一體化聯合作戰裝備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徑。信息化戰爭是在各個作戰單元、作戰要素綜合集成基礎上的體系對抗,諸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成為基本的作戰形式。外軍提高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推進裝備保障體系向一體化發展,其實質是通過信息技術的聯通與融合,把分散、獨立的裝備保障力量聯成一體,實現高度集成的聯合保障體系,包括指揮、訓練、保障信息系統一體化,科研、采購、維修管理體系一體化,軍民、平戰、三軍裝備保障力量一體化。
武器裝備維修是軍隊武器裝備管理的關鍵性環節,是提高武器裝備完好率的根本手段。修復損壞的武器裝備,對作戰的實施與結局具有決定性影響。外軍加強裝備保障能力,把基層維修能力作為未來戰爭武器裝備維修保障的重點,武器裝備的維修立足于在基層完成,或者使中繼級、后方級維修盡可能向基層靠近,提高基層級維修保障能力。實現武器裝備在基層的維修保障,因而提高了作戰部隊的自我保障能力,實現自我保障與其他保障方式的有效結合,確保戰時基層部隊的必要戰斗力。
現代戰場的性質要求盡可能快地把損壞的武器裝備修理好,并力求在其發生故障和受到損壞的地點或其附近修復。為實施戰場靠前保障,外軍對維修保障活動進行分級,并為每一級維修機構規定具體的維修任務。外軍規定,營、連現場維修通常只修理可在2小時內修復的裝備;營保養收集站修理可在6小時修復的裝備;師支援地域內的師直接支援維修單位修理可在35小時內修復的裝備;師支援地域內的軍、師全般支援維修單位修理可在對100小時之內修復的裝備,對那些不能在前方地域修復或修復時間很長的裝備,則迅速收集和后送上級維修單位修理,以便靠前保障的順利實施。外軍的分級維修制度,有效地提高了部隊的維修能力,使最大數量的裝備在最快的時間內盡可能靠近使用分隊,確保了靠前保障的實施。
伴隨保障就是隨時隨地向作戰部隊提供后勤保障,使作戰力量與保障力量緊密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兩者的威力。在伊拉克戰爭中,美陸軍機步師的師屬保障營伴隨在進攻部隊后面,即時補給進攻部隊的各種物資的消耗;同時其戰斗支援航空營,為該師的各種直升飛機提供包括電子通信系統、導航系統、火力系統等在內的保養、維修和撤離。美軍正是憑借這些強大的機動保障力量確保部隊打到哪里,保障就能夠進行到哪里,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伴隨保障形式,實現了“精確保障”意義上的功能型伴隨保障,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后勤資源。
“全球資產可視系統”將自動識別技術、全球運輸網絡、聯合資源信息庫和決策支持系統等綜合在一起,使得聯合部隊指揮官可以不間斷地掌握全部后勤資源的動態情況,全程跟蹤“人員流” 和“裝備流”,并指揮和控制其接收、分發和調換,從而大大提高了裝備保障效率。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啟動了“全球定位系統”,通過普通的計算機存取重要的后勤裝備數據,為戰略、戰役、戰術各個層次的軍事行動和后勤人員提供急需的緊缺資源可視性信息。前方部隊的保障需求,只需撥幾個電話號碼或者“刷”一下存儲卡,后方即可超越戰區、集團軍后勤等中間環節,直接前送到師、團后勤,甚至到單兵手中,充分體現了直達保障的快捷、高效。
戰區配送是指在戰區內接收補給品和裝備,并隨之將其前運到特定需求點的行動。外軍利用高技術手段和商業運作方法,實時了解、掌握保障的總體情況,及時在前方建立臨時供應點,并抓住時機為作戰部隊和前方保障分隊進行快速補給。定點保障要求把握時間,選準地點,盡量在敵火力攻擊范圍之外,或是在敵火力打擊的間隙期間,這樣才能夠保障定點保障的安全進行。
外軍的“全球作戰保障系統”使得作戰與保障、前方與后方、戰區與本土之間所有經核準的“用戶”能夠信息融合,真正做到“有求必應”。在伊拉克戰爭中,地面進攻的外軍坦克配備了數字化的診斷、修理與預測的電子“工具箱”,用電子技術手冊代替書面使用說明,如果武器裝備出現了故障,駕駛員或操作員點一點鼠標就可以按照新的電子手冊,實施簡單搶修;如果遇到較為復雜難懂的問題,則可以借助先進的數字化通信網,向遠在戰場之外甚至國內的專家求援,通過及時有效的信息指導提高了軍隊自我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