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明 陳麗青 江海珍 蔡浩武 蔣澤波
小兒斜疝修補是小兒外科常見手術,手術時間短,但傳統的氯胺酮誘導麻醉往往導致“小手術、大麻醉”,暨患兒麻醉誘導配合難,蘇醒慢,且喉痙攣等并發癥時有發生。七氟醚是新型吸入麻醉藥,無痛吸入,小兒易接受;誘導、蘇醒迅速,已廣泛用于臨床。本研究通過觀察對比七氟醚與氯胺酮用于小兒斜疝手術麻醉誘導的優劣,倡導在山區醫院推進優質醫療服務。
1.1 一般資料 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選擇40例ASAⅠ~Ⅱ級,擇期腹股溝斜疝手術患兒,年齡2~12歲,體重10~38 kg。患兒術前無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正常。隨機均分為七氟醚吸入誘導組(S組)和氯胺酮麻醉誘導組(K組)。
1.2 麻醉方法 患兒術前禁食8 h、禁清液4 h,均未術前用藥,必要時麻醉中給予。S組采用面罩潮氣量吸入法誘導[1]。把麻醉機氧流量調至6 L/min,七氟醚調至6%并預充呼吸回路1 min。患兒進入誘導室后,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家長借住玩具安慰、鼓勵患兒,轉移其注意力的同時將面罩輕扣于其口鼻部,通過患兒自主呼吸回路中的七氟醚至睫毛反射消失后,調小七氟醚流量,并要求家長離開誘導室,立即建立靜脈通路。K組患兒進入誘導室后,在醫護人員和家長的脅迫下予氯胺酮4~6 mg/kg肌注,待患兒睫毛反射消失后建立靜脈通路。兩組患兒均在建立靜脈通路后行骶管阻滯,取左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定位骶裂孔為穿刺點,予7號針頭穿刺有突破感無阻力,回抽無血無腦脊液后,注入8~10 mg/kg的利多卡因,容量為1 ml/kg。兩組術中予異丙酚3~6 mg·kg-1·h-1靜脈泵注維持鎮靜,縫皮時停泵注。整個手術過程常規予吸氧,必要時面罩輔助呼吸。
1.3 監測指標 監測記錄基本生命體征變化,觀察記錄兩組患兒誘導時間(從給藥至睫毛反射消失的時間)、蘇醒時間(手術結束至喚醒患兒有哭鬧反應的時間)、手術時間、哭鬧例數,觀察患兒、嘔吐、分泌物增多、躁動、喉痙攣等麻醉相關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兩組患兒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組誘導時間、蘇醒時間明顯短于K組((P<0.01或P<0.05),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圍麻醉期,K組誘導期哭鬧欠合作患兒明顯多于S組,K組分泌物增多、喉痙攣、惡心嘔吐發生情況多于S組,經相應對癥處理后均順利完成手術(P<0.01)(表2)。
表1 兩組患兒各段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各段時間比較(±s)
注:與K組比較,aP<0.01; bP<0.05
組別 例數 誘導時間(s) 手術時間(min) 蘇醒時間(min)S 組 20 74.8±17.4a 35 ±7.3 21±4.9b K 組 20 256.6±42 33±8.5 43±6.1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情況(例,±s)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情況(例,±s)
注:與S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哭鬧情況 分泌物增多 喉痙攣 嘔吐S組 20 5 1 0 0 K組 20a 14 6 2 2
當前,不少醫院在小兒外科麻醉中還是采用肌注氯胺酮誘導為主。氯胺酮容易導致口咽分泌物增多、呼吸抑制、喉痙攣、術后躁動等不良反應。肌內注射氯胺酮起效慢、消除慢,患兒常常蘇醒延遲,不符合短小手術快而安全的要求。而且肌注本身就是一種創傷,可能會導致坐骨神經損傷或無菌性膿腫,還會引起患兒哭鬧、恐懼,常須在家長和醫務人員的協助下強迫其接受[2]。患兒誘導時哭鬧、不合作,容易引發焦慮恐懼等應激反應,造成術后人格和行為改變,給患兒身心健康帶來巨大的傷害[3]。本研究結果表明,K組的不良反應情況發生比S組明顯多,誘導及蘇醒時間也明顯延長。
七氟醚是一種新型吸入麻醉藥,有香味無刺激性,不增加氣道分泌物,吸入安全、無痛、快速,順應小兒人群需求,易于接受[4]。其血氣分配系數低(0.63),對循環抑制作用輕,可控性強,誘導和蘇醒迅速,并發癥少,是小兒短小手術麻醉的理想選擇。通過親子型模式陪伴患兒做一些有創操作或特殊治療,誘導流程更加人性化,可以安撫小兒的情緒,減輕患兒身心傷害,已越來越多地用于臨床麻醉。眾所周知,廣東省的區域發展還不均衡,山區醫院與發達的珠三角醫院還存在較大差距,主動優質服務意識不強,臨床麻醉領域一些先進理念和技術在珠三角開展的很成熟但在山區醫院做得不夠好或者沒開展。
傳統的肌內注射麻醉誘導或靜脈麻醉誘導共同特點是注射痛、難配合、身心影響深遠。開展七氟醚親子型誘導模式就是為了轉變目前在山區醫院小兒麻醉中仍然以肌內注射麻醉誘導或靜脈麻醉誘導為主的現狀。七氟醚誘導方式聯合親子型誘導模式,充分發揮了藥物、醫務人員和家長的優勢,減輕患兒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減少心理創傷,共同幫助患兒安靜舒適接受麻醉手術。同時也縮短了監護時間,加快了手術室運轉效率,降低了術后并發癥有利于患兒康復,減少了住院天數,節省了治療費用。最終讓山區的患兒也可以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服務。通過倡導這種人性化服務理念、舒適化醫療模式和技術,不斷提升醫務人員服務意識,提高臨床麻醉質量及患者滿意度,努力營造和諧的醫患關系。
總之,七氟醚親子型誘導模式在小兒斜疝手術中應用安全、舒適,順應小兒人群需要和醫學發展潮流,開創了山區醫院優質服務新局面,值得推廣運用。
[1] 李甲蓮,楊承祥,梁樺,等.小兒七氟醚麻醉誘導方法的比較.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3):209-211.
[2] 韓傳寶,周欽海,丁正年,等.自制七氟醚麻醉誘導回路在患兒手術室外的應用.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28(8):812-813.
[3] LaRosa-NashPA,Murphy JM.An approach to pediatric perioperative care.Parent-present induction.Nurs Clin North Am,1997,32(1):183-199.
[4]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4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