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青 莫玉芳
我國住院患者靜脈輸注給藥方式的使用比例很高。隨著醫藥的發展,新藥不斷增加,輸液中配伍藥物的品種也不斷增加,為疾病的治療帶來更多的選擇,但同時也帶來一定的配伍風險[1]。因此,藥物的合理應用顯得更為重要。本院靜脈藥物配置中心于2010年建立,筆者對本院住院患者的輸液醫囑進行抽樣分析,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2011年6月至12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患者靜脈輸液醫囑10000份,參照藥品說明書及藥典等專業書籍進行審方,包括藥物配伍是否合理;溶媒選擇、給藥時間、給藥劑量、藥液濃度等是否正確。
10000份住院輸液醫囑中不合理醫囑有213份,約占2.13%,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臨床不合理輸液使用情況
3.1 用藥配伍不合理 臨床上常常根據治療需要將2種或2種以上藥物靜脈配伍使用,增加療效、也給臨床帶來方便。①抗菌藥物聯用不合理,如阿奇霉素和頭孢菌素合用,阿奇霉素是快速抑菌藥,而頭孢菌素為繁殖期殺菌藥,兩者合用必定降低后者的療效。②維生素C具有較強的還原性,與醌類藥物維生素K1混合,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致維生素K1療效降低;因此維生素C及水樂維他等不宜與維生素K1配伍。③甘露醇和地塞米松合用:甘露醇為一過飽和溶液,加入其他藥物容易析出結晶。④慶大霉素與氨茶堿合用,慶大霉素pH值4~6呈酸性,氨茶堿pH值呈堿性,兩者聯合應用屬于酸堿配伍禁忌。⑤中藥注射液已成為臨床安全用藥的隱患[2]。中藥注射液成分復雜,容易受pH等因素影響,使藥效降低。中西藥合用容易引起中藥注射液的理化性質改變,導致不良反應的上升[3]。如中藥注射液和氯化鉀等藥物合用容易導致中藥內成分的鹽析。就中藥和中藥注射液的使用來說,作者還是主張單一使用,不可配伍。
3.2 溶媒選擇不合理 pH值是影響靜脈藥物與載體相容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不適當的pH下有些藥物會產生沉淀或加速分解。①如青霉素分子結構中的β-內酰胺環在酸性和堿性溶液中都不穩定,因此建議β-內酰胺類抗生素宜用生理鹽水作為載體溶媒,以防主藥分解,療效降低。②水溶性維生素如水樂維他不宜用含電解質溶液(如生理鹽水、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氨基酸溶液等)作溶媒,應選葡萄糖注射液作為載體溶媒。再如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容易受電解質影響,不應使用氯化鈉作溶媒,只能用葡萄糖溶液稀釋。③紫杉醇注射液是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鹽水稀釋后靜滴,但注射用紫杉醇脂質體只能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為載體溶媒。④甘利欣(甘草酸二銨注射液)和天晴甘美(異甘草酸鎂注射液)只能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釋后靜滴。
3.3 給藥時間不合理 主要表現在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間隔上,如青霉素類宜每24 h給藥3~4次,而臨床上有時將一天所需的藥量一次性溶于載體溶媒中慢慢靜滴;或縮短一天中的給藥間隔時間,將每日每12 h給藥1次改為每日1次或一天內任意給藥2次,這樣達不到抗菌目的,反而容易使細菌產生耐藥性。
3.4 給藥劑量不合理 給藥劑量偏大或給藥劑量偏小,給藥劑量偏大容易產生不良反應或毒性,給藥劑量偏小則沒有治療效果。特別表現在老人和兒童用藥上。
3.5 藥液濃度不合理 ①氯化鉀、氯化鈉注射液屬于高危藥品,有嚴格的用量和輸液濃度規定。如10%氯化鉀注射液在500 ml靜脈輸液中,10%氯化鉀注射液用量不能超過15 ml;氯化鈉注射液用于靜脈輸液中補鈉時,其鈉離子的含量不能超過3%~5%。②抗生素靜脈給藥可致靜脈炎,給藥時應注意輸液中藥物濃度、給藥速度。如萬古霉素輸液濃度太高(超過1~5mg·ml-1)可致血栓性靜脈炎,滴速過快(超過15~20mg·kg-1·h-1)可發生紅斑樣或蕁麻疹樣變態反應,皮膚發紅(稱紅人綜合征),故應控制滴速和濃度[4]。
本院靜脈輸液配制中心自建立以來,由藥師負責審核醫囑,藥師參照藥品說明書及藥典等專業書籍進行審方,避免了許多不合理醫囑的產生,提高了輸液的合理性;這也對藥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藥師應該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多看專業書籍,提高專業水平,做好藥學咨詢服務,確?;颊哂盟幇踩行?提高本院合理用藥水平。
[1] 徐軍,張天華,周華.建立靜脈藥物配置中心的利弊與對策.醫藥導報,2006,26(8):849-851.
[2] 張成拴,楊颶 ,吳榮才.194例藥物引起過敏性休克的中文文獻分析.藥物流行病學雜志,1999,8(1):9.
[3] 王蕾,潘巧儀.中藥不良反應概述.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0,2(3):149.
[4] 謝曉慧,劉法永.萬古霉素與紅人綜合征.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0,2(27):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