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霞
社會普查顯示,近年來國內女性流產人數不斷地增加,無論是城市或農村地區,均有不少女性出現了意外性、人工性流產,嚴重影響了母體的身心健康。本次結合本院收錄的100例資料,對產后心理狀況及護理措施進行分析。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收錄2010~2012年期間,在本院接受流產治療的100例患者資料,人工流產50例,自然流產50例。100例流產者的年齡范圍20~30歲,平均年齡(25±1.2)歲。臨床診斷出癥狀的主要表現:停經、早孕反應、陰道流血、腹痛、陰道排出組織物等5項,大多數患者有2~3種流產癥狀。所有患者發生異常癥狀前,均及時安排入院觀察及治療,住院時間1~14 d,最短3 d,最長14 d。少數病癥嚴重者,住院時間延遲3 d左右。
1.2 方法
1.2.1 心理調查 對100例流產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詳細調查,并借助觀察法、訪談法、統計法研究其臨床表現出的異常心理狀況,根據研究結果擬定切實可行的關愛措施。調查方式:①觀察法:初步觀察患者流產后的臨床狀態,對其精神狀況、思維語言、肢體活動等逐一觀察。②訪談法:與患者直接展開交流,熟悉患者流產后心理、生理等方面的變化,通過情感交流掌握患者最真實的心理。③統計法:對臨床調查收集到的數據詳細錄入,為后期關愛護理提供可靠的依據。
1.2.2 護理措施 對其流產后心理狀況實施跟蹤調查,掌握產婦流產后的心理狀態,以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本次根據人工流產、自然流產的具體情況,擬定了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具體方法:①人工流產:分為術前、術中、術后等三個階段,結合患者心理狀況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措施。②自然流產:注重產后恢復的調理,采取感染方面的護理保護,重點加強患者心理上的安撫。
1.2.3 效果評估 本組100例接收了為期2周的心理護理,護理結束之后,對人工流產、自然流產等患者心理狀況再次調查,重新統計出焦慮、緊張、恐懼、抑郁等異常心理人數,對比護理前后的差異性(P<0.01)。
本次100例流產患者,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恐懼、抑郁等異常心理,經過14 d的心理護理,心理狀態得到有效地調整,如表1。根據表1,無論是人工流產或自然流產,患者心理狀況都有明顯的波動,異常心理產生的作用比較突出,均對患者心理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參照調查數據,焦慮、緊張、恐懼這三種心理狀狀態最為多見,絕大部分女性在流產后均出現了類似狀況,主要是由于流產術對其生理系統造成了創傷,進而影響到心理的穩定性。

表1 護理前、后的心理統計對比(n)
從宏觀上分析本次調查數據,將人工流產與自然流產相互對比,可發現兩類流產患者心理狀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但從異常心理來說,人工流產與自然流產均存在著焦慮、緊張、恐懼、抑郁等狀態,兩類流產造成的心理異常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詳細統計發現,人工流產與自然流產中異常癥狀的表現差異較大,具體差異:焦慮-相差13例,緊張-相差10例,恐懼-相差18例,統計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3.1 兩種流產心理差異的原因 從主觀意識角度判斷,流產具有“自愿”、“非自愿”兩種,這也是女性心理上對于妊娠終止的意識決策。所謂“自愿”,即人工流產,在固有思想認知指導下,女性選擇終止妊娠;“非自愿”即自然流產,在沒有主觀意識引導下生理組織自動終止妊娠,非主觀意愿的。從心理學來說,兩種流產最終產生的異常心理也是不一樣的。從表1統計數據可知,人工流產的焦慮、緊張、恐懼、抑郁等癥狀,明顯弱于自然流產,各項心理指標相差10例以上。通過訪談法得知,選擇人工流產的女性,多數是由于意外懷孕或有意終止妊娠,在心理與思想上做好了流產術的準備,心理承受能力相對穩定。相反,自然流產是在無主觀意識下,突發性或偶然性的終止妊娠,這對于“準媽媽”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流產后心理狀態的穩定性更差。
3.2 人工流產患者的關愛措施 妊娠3個月采內用人工或藥物方法終止妊娠稱為早期妊娠終止,也可稱為人工流產。用來作為避孕失敗意外妊娠的補救措施,也用于因疾病不宜繼續妊娠、為預防先天性畸形或遺傳性疾病而需終止妊娠者。對于人工流產患者,其應當從術前、術中、術后等三個流產,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達到關愛心靈的作用。
3.2.1 術前護理 首次流產的初孕者分已婚者和未婚者,護士應根據患者的文化、婚姻情況采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已婚者多由于對環境陌生,懼怕疼痛、出血,不了解手術的過程、持續時間和術后康復、以后生育等,需加強衛生知識宣教 ,融洽醫護患關系[1]。
3.2.2 術中護理 流產室不允許陪護,患者往往感到孤立無助,護士應站在她們身邊,可用一只手輕輕按摩患者的小腹,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并給她們講個小笑話,轉移她們的注意力,減輕她們的疼痛,使手術順利進行。
3.2.3 術后護理 告訴患者注意事項:常規休息2周禁性生活1個月,保持心情舒暢,以免影響子宮收縮;注意保暖,避免冷水浴、冷飲,吃富有營養的食物,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以免引起卵巢功能的紊亂[2]。
3.3 自然流產者的關愛措施 自然狀態(非人為目的造成)發生的流產稱為自然流產,自然流產的發生率約為15%。發生在12周以前的流產定義為早期流產,妊娠12周至不足28周的流產定義為晚期流產。這種非主觀意愿的流產者,更應該加強心理上的安撫。患者由于失去胎兒,往往會出現傷心、悲哀等情緒反應,護士應給予同情和理解,幫助患者及家屬接受現實,順利渡過悲傷期。患者家屬應在語言上給予關心,尤其是丈夫要時刻安撫患者,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盡快調理身體以恢復正常。此外,護士還應與孕婦及家屬共同討論此次流產的原因,并向他們講解流產的相關知識,幫助他們為再次妊娠做好準備。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在下一次妊娠確診后應臥床休息,加強營養,禁止性生活,補充維生素B、E、C等,治療期必須超過以往發生流產的妊娠月份。病因明確者,應積極接受病因治療。如黃體功能不足者,按醫囑正確使用黃體酮治療以預防流產;子宮畸形者需在妊娠前先行矯治手術,例如宮頸內口松弛者應在未妊娠前作宮頸內口松弛修補術,如已妊娠,則可在妊娠14~16周時行子宮內口縫扎術。
流產是指產婦在未達到成熟妊娠時期前,因各種復雜因素造成的非自然分娩,這是一種意外性的流產現象。產科對于流產患者提供了綜合性的治療方案,但這種外在治療僅能消除身體組織的病痛,對于患者心理上的病痛無法消除。臨床應注重流產后心理狀況的觀察,及時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關愛女性健康以促進其病情恢復。
[1] 蘇琦楓.自然流產對女性心理打擊及關愛方式的創新應用.上海醫學,2011,21(5):23-25.
[2] 戴鐘英.妊娠期突發性流產緊急處理與心理護理體會.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4,18(1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