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曾云
本院為新進三級綜合醫院,中醫中藥相對薄弱,為提高中醫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促進中藥處方規范化。筆者對本院2012年600張中草藥處方試行點評制度,情況如下。
1.1 處方資料收集 本院中藥處方主要來自中醫科開方、便民轉方、皮膚科門診,肝膽外科、消化內科、婦科等住院的協定處方。隨機抽取2012年1月至12月每月處方50張,共計600張中草藥處方。
1.2 方法 參考《處方管理辦法》、《中藥處方格式及書寫規范》、《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根據實際情況擬定評價標準。(對中草藥用藥劑量只做調查分析,不做硬性評價指標)對每張處方逐一審閱,用Microsoft Excel 程序統計用量情況,進行點評分析。
2.1 本院采用電子處方,炮制品名規格已清楚記錄在藥品字典里,杜絕了藥名錯寫、簡寫,開具俗名、別名及生熟不分等處方書寫不規范情況,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處方書寫缺項8張,占抽查處方的1.33%;無醫師藥師簽字4張,占0.67%;臨床診斷未寫或書寫不全2張,占0.33%;處方用藥與診斷不符1張,占0.17%;重復用藥3張,占0.5%;腳注遺漏131張,占21.83%;用法簡單含糊9張,占1.5%;無配伍禁忌的處方。不合格處方總比例為26.33%。
分析:不合格處方中腳注遺漏所占比例最大,這主要是本院中醫師較少,許多處方來自西醫師轉方及科室協定處方,對中藥處方腳注了解不透,知之甚少所致。其他如處方書寫缺項、無醫師藥師簽字、臨床診斷未寫或書寫不全、處方用藥與診斷不符、重復用藥、用法簡單含糊等,都與醫師藥師不認真不負責及基礎知識不牢固有關。醫師應認真仔細,加強學習,藥師應認真審查處方,以避免和減少差錯事故的發生。其中重復用藥、用法簡單還與微機系統的設置有關,在調整系統的同時,可要求醫師手寫用法,加蓋章印來解決。沒有違反藥物配伍禁忌的處方,古人留下的用藥原則不可輕易打破,臨床上雖有關于海藻配甘草治療甲狀腺、乳腺疾病、結核病、惡性腫瘤、其他婦科疾病等[1]的報道,但這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運用此法需謹慎,避免產生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
2.2 單張處方藥味過多,總劑量過大。處方共涉及中藥296種,處方用藥味數: 5味以下30張,占抽查處方的5%;6~15味218張,占36.3%;16~20味341張,占56.83%;20味以上11張,占1.83%。用藥劑量:100g以下 35張,占抽查處方的 5.83%;101~150 g的 30張,占5% ;151~200 g的 165張 ,占27.5%;201~300 g 的345張,占57.5%;300 g以上25張,占4.17%。分析:中醫處方的藥味多而雜,很難分辨出“君、臣、佐、使”藥,會使藥物互相牽制,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若總劑量過大,常量加水煎煮有效成分不易煎出,過量加水又會因常溫長時間濃縮,破壞有效成分。
2.3 使用頻率最高的前14種中藥及處方所涉及12種有毒中藥的用量,以2010版《中國藥典》為標準做比較,均嚴重超量,具體見表1、表2。

表1 600張處方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前14種中藥超量情況

表2 12種有毒中藥的用量超量情況
分析:《中國藥典》提供了藥物的用藥規范和安全有效用量范圍,若用量超過此范圍,特別是有毒中藥使用不當或超量,很容易引起毒副作用。然而中醫學界的醫學泰斗張錫純的基本觀點則是“用藥以勝病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2]極力主張超大劑量應用中藥。大劑量用藥有其自身的應用法度,并非盲目莽撞、隨心所遇。從中醫理論角度出發,每味中藥臨床用量的靈活性恰好是中醫臨床療效之所在,但必須有個“度”,不能無限偏大,無法可依。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是臨床中藥學中的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本院針對這一點只做調查分析,將信息反饋給醫師,進行分析探討交流,不做為硬性評價指標。
本院中醫藥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發展,這需要中醫藥工作人員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業務素質。臨床組方時,要合理控制劑量和用藥品種,做到合理用藥,從而提高臨床組方水平及用藥準確性。中藥調配者嚴格審方,發現問題,勤與醫師聯系,互通信息,不斷完善處方軟件系統,以確保中藥臨床應用安全有效。
[1] 蔣辰雪,范欣生,李蕓,等 .1949-2009年海藻、甘草同方配伍臨床應用文獻分析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9):329-332.
[2] 楊付明.張錫純用藥劑量探討.新中醫,2005,37(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