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
細菌感染性腹瀉在廣義上是指由各種細菌引起,以腹瀉為主要表現的一組常見腸道傳染病。通常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病原菌直接導致的腸道內感染,常見病原菌有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沙門菌、痢疾桿菌、出血性大腸埃希菌、空腸彎曲菌等;另外一種為抗生素相關性腸炎,是由于不恰當地濫用抗生素,引起腸道菌群紊亂,微生態失衡,一些條件致病菌誘發的腸炎,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及真菌性腸炎等[1]。老年患者存在胃腸功能減退等諸多特殊原因,為該病的高發人群,特別是抗生素相關性腸炎的發生趨勢明顯增高。本人采用聚克聯合抗生素治療老年人細菌感染性腹瀉,取得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人選標準:①年齡65~75歲,性別不限;②以胃腸道癥狀最突出,出現納差、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可伴里急后重,腹瀉次數可多至一、二十次,糞便呈水樣便、黏膜便、膿血便,分泌性腹瀉一般不出現腹痛,侵襲性腹瀉多出現腹痛,常伴有畏寒、發熱、乏力、頭暈等表現,病程在1 周以內;③糞便培養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陰性;④糞便查寄生蟲、真菌陰性;⑤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增多(10×109/L以上);糞便常規檢查有白細胞、無或少量紅細胞或膿細胞。符合上述條件患者6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補液及對癥支持治療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
1.2 治療方案 兩組均先按照臨床急診處理(靜脈補液療法和對癥支持治療等),治療組根據實驗室診斷以及藥敏實驗選擇敏感性抗生素(一般為頭孢菌素類及喹諾酮類),并加用聚克(口服,一次0.66 g,3次/d)。對照組予以常規抗感染治療。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糞便常規和血常規檢查,觀察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平均住院時間和平均腹瀉消失時間。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衛生部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為治愈、顯效、進步、無效。治愈、顯效和進步合計為有效。治愈:腹瀉止,無腹部疼痛或不適,無惡心嘔吐,無發熱、無休克和低血鉀等其他臨床癥狀,糞常規和血常規檢查在正常范圍。顯效:臨床癥狀、血常規、糞常規三項好轉或其中一項尚未正常;有效:用藥后病情有所好轉,但不夠明顯;無效:抗感染輸液對癥支持治療三天,臨床癥狀、血常規、糞常規未見好轉[2]。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分析 治療4~7 d 后,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χ2=10.846,P<0.01), 見表 1。
2.2 住院時間和腹瀉消失時間比較(見表2)。
治療組平均腹瀉消失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 (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住院時間和腹瀉消失時間比較(±s,d)

表2 住院時間和腹瀉消失時間比較(±s,d)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 腹瀉消失時間治療組 34 6.5±1.8 4.4±1.5對照組 34 7.6±1.6 5.8±2.0 t值 2.663 3.265 P值 0.009 0.001
2.3 不良反應 服藥后兩組均未發現電解質、血常規、肝腎功能等異常改變,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細菌感染性腹瀉可侵犯各年齡,最易感染抵抗力弱的兒童、年老體衰者,因其流行面廣,發病率高,成為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抗生素在治療各種細菌感染性腹瀉時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但臨床上抗生素的濫用也加速了腸道病原菌耐藥性的產生,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即假膜性腸炎,多由艱難梭菌引起,也是醫院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病因。另外老年人由于胃腸黏膜萎縮,胃腸供血不足,腸黏膜免疫力降低,屏障功能損傷,加之腸蠕動能力減弱,極易因長期反復、長療程使用多種廣譜抗生素,導致微生態失衡,出現嚴重的腸源性細菌感染或腸源性內毒素血癥[3],所以治療老年人細菌感染性腹瀉時應用抗生素聯合微生態制劑顯得尤為重要。微生態制劑通過扶植正常微生物種群,扣除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侵襲,發揮生物拮抗作用,達到恢復生理平衡,治愈疾病的目的[4]。但大多數微生態制劑對抗生素敏感,使其應用受到局限性,而聚克的主要成份為乳酸桿菌、嗜酸乳桿菌和乳酸鏈球菌,它對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苷類、大環內酯類、喹諾酮類、磺胺類等多種抗菌藥物具有耐藥性,可與上述藥物同時服用,長期使用耐藥因子不會轉移[5],與抗生素合用可產生協同作用。
通過臨床實踐和研究顯示,使用微生態制劑聚克聯合抗生素治療老年人細菌感染性腹瀉效果良好,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楊紹基,任紅.傳染病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5-160.
[2] 高文妹,何國琴,楊珍才.左氧氟沙星治療急性重癥細菌性感染性腹瀉療效觀察.臨床醫藥實踐,2010,3(19):343-344.
[3] 孫媛.微生態制劑對老年患者腹部危重手術后相關性腹瀉的防治作用.山西醫藥雜志,2011,1(40): 62-63.
[4] 關燕.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應用及研究.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3):365-366.
[5]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第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02-503.